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主要对水稻病的发生特点、病状及防治加以阐明。

关键词:症状;病原;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63—1

1 症状

根据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叶节瘟、节稻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1)苗稻瘟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成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在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2)叶稻瘟三叶期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均可发生,开始时,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扩大,随水稻抗病性及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几种类型的病斑,常见为慢性型和急性型。

(3)节稻瘟多发生于穗颈以下1、2节上,初期为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5)谷粒瘟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2 病原

稻瘟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多自气孔伸出,长有5~6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多数有2个分隔。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6%以上,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发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属一种“温暖潮湿型”病菌。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稻中的一些品种。循环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

3 发病条件

3.1 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种。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组织老嫩所表现的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幼嫩组织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而圆秆期和齐穗后期一般较抗病。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感病。品种对叶稻瘟和穗颈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关。

3.2 气象因素

稻瘟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0℃~30℃,特别是24℃~28℃。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最宜发病。光照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连续晴天,大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因此,一般在温暖、高湿、阴雨天多,日照不足的山区、丘陵易于发病。

3.3 栽培管理

凡是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兼之体内氮素营养丰富,易被病菌侵染。长期深灌或山泉冷灌,土壤缺O2,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这样削弱了植株抗病性,易发生稻瘟病。长期水分不足或干旱,对水稻生长不利,也容易发病。

3.4 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是防治稻瘟病的策略。

(1)突出重点,开展区域防治。由于稻瘟病发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准确划分不同的稻瘟病发生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选用高产抗病良种。要注意不同质源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布局,尽量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在适宜稻区,推广杂糯间栽、生物多样性等新技术控防稻瘟病。

(3)消灭越冬菌源:处理病稻草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种子消毒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

(4)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以控制稻瘟病。

4.2 药剂防治

(1)秧田防治:病区提倡秧田普遍打药,避免病苗栽入本田,还可在栽秧前进行药液浸苗。方法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或40%富士一号乳油750倍液,或30%稻瘟灵乳油500倍液,浸秧苗3~5分钟,再堆放半小时后移栽。

(2)挑治本田叶瘟:水稻移栽返青后,加强田间检查,当叶瘟病株率为3%,或病叶率为1~2%,或出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型病斑的稻田,应立即施药防治。

(3)预防穗颈稻瘟:预防的对象田以常发病区、重病区、感病品种以及叶瘟发生重的田块,孕穗破口期始见剑叶叶枕瘟等田块为重点。一般轻病田打药1~2次,重病田2~3次。打药适期: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末到破口初期;第二次在齐穗期;第三次在第二次打药后第7天。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60~75kg常量喷雾,或加水7.5~10kg低容量喷雾。

作者简介:孔亮(1969—),男,中专,就职于九台市苇子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