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通过整合专题来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通过整合专题来构建主干知识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师:

您好!在专题复习后,我总感觉对诸多专题缺乏整体把握,掌握的主干知识较零碎,不能形成完整的主干知识体系。而高考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一道题可能涉及很多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后如何整合专题?怎样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江苏南通学生季佳雨

季佳雨,你好!

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学生在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专题进行整合,构建主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对地理试题的解答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

一、以典型地理图像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

(3)图示洋流的性质是什么?其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4)图示植被的更替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典型的地区在哪里?

(5)图示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分析:该题以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水循环和洋流等,综合性较强,涉及的领域较广,有机整合了生态系统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围绕此类典型例题,学生可以将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整合起来,构建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区域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二、以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一个区域往往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的综合体,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该区域的位置、特征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等方面比较了解。

案例2议一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别是什么。

分析:解答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一般要从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地形(包括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气候(包括气温、降水,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等)、水文(包括水量、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藏量等)、水系(包括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河网形状等)、土壤(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高低等)、植被(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如西北地区为干旱)展开;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要从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生产、交通线路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案例2突出考查了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如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施(如护坡工程、水利工程、设置沙障、新能源开发工程等)与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法律措施、宣传措施、移民措施等),在具体区域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当地植被,所以应突出生物措施(如建设“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而且掌握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合,强化了各专题主干知识的联系。

三、以分析与评价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3试评价我国洞庭湖平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该试题以洞庭湖平原为背景,要求学生对该区域的农业区位进行分析与评价。此类问题一般应从三方面进行分析:①明确区域的位置;②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③要多角度综合分析利弊。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气温、光照、降水、温差)、水源、土地(数量、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素质和价格)、技术、政策、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等。各类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区位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工业区位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矿藏、植被原料、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通信、政策、国防、个人偏好、环境交通

区位交通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经济状况、资源状况、交通状况、技术、政治、军事、战略位置港口地形、水文、气候经济腹地、依托城市航空港地形、地质、气候交通、与城市距离车站地形交通、人口流动城市区位地形、地质、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科技、旅游、政治、军事、宗教、工农业基础人口分

布区位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交通、经济、文化教育、开发历史、农业基础商业中

心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商品生产能力、市场、交通旅游区位游览价值(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交通位置与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力和开发现状只有在了解了影响某类活动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区位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通过多层面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学生可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如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等)有机整合起来,有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四、以典型高考试题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因为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和选拔性,所以往往成为典型例题,借此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高考、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图表、文字资料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之一。

案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下图,回答(1)~(3)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2)英国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含沙少,无结冰期

(3)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分析:案例4以一题多问的方式考查了宇宙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专题中的主干知识,这种一题多问的高考试题能帮助学生整合专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典型高考试题体验地理知识间的巧妙联系,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以热点事件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热点事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素材,高考试题往往以热点事件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对地理相关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热点问题,学生应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原因,演变过程和对策,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5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大量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大气与水体向外扩散,对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此次地震对日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该国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2)此次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随洋流会向什么方向扩散?

(3)此时日本上空以偏西风为主,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会向什么方向扩散?如果此次污染事件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则对日本周边哪些国家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4)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对环境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分析:该案例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福岛核污染事件为背景,涉及的主干知识有陆地环境中的板块构造学说、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水环境中的洋流,大气环境中的气压带与风带、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围绕热点事件整合专题知识,对热点事件进行“问题化”处理,且设计的问题紧扣课本的主干知识,使热点问题地理化。该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专题主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解答有关热点试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地理主干知识。

热点事件的类型主要有: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②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台风、寒潮、旱涝、海啸、森林火灾、蝗灾等;③地区冲突,如叙利亚内乱、伊朗的核事件、中国的南海问题等;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

以上五个案例只是整合专题时利用的一小部分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案例从更多角度对专题知识进行整合,构建主干知识体系,以具备良好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提升对地理基本知识、原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二轮复习后容易产生的所谓的“高原反应”,使高考复习能够回归教材、贴近生活、紧扣主干、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