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个渔夫》中的圣经元素与象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个渔夫》中的圣经元素与象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卡拉汉擅长描写世俗生活与纯洁人性的关系。受其宗教背景影响,他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准确运用圣经中的象征主义。本文着重分析其短篇小说《两个渔夫中的圣经象征。

关键词:《两个渔夫》;圣经象征;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81-01

莫利・卡拉汉是加拿大优秀小说家。受罗马天主教背景影响,卡拉汉对世俗与神圣之间的张力尤为敏感。他笔下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极力挣脱环境,挣脱自己的过去和罪,从而发现希望和爱。这两项正是人性中美好的部分。但他们的挣扎往往是徒劳的。人们饱受世俗社会与纯洁人性之间矛盾的折磨。《两个渔夫》中的迈克尔正是这其中的一员。卡拉汉擅长运用圣经意象来深化主题。《两个渔夫》中,贯穿始终的圣经意象将会被深入分析。

一、鱼

鱼是典型的圣经意象。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鱼象征着富足。而小说中,斯密斯和迈克尔去捕鱼的举动,折射出他们对富足的渴望。斯密斯是一名刽子手,他经常会到不同的地方工作。每次他初到一个地方后,都会去捕鱼。其实,斯密斯执行绞刑和捕鱼这两个行为并非毫无关系。执行绞刑的工作是他实现富足生活的基本手段。对于迈克尔来说,他去捕鱼是为了能结识斯密斯,进而走进一个刽子手的私人生活,这将有助于他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报道,从而走向成功之路:成为大城市的记者。因此,迈克尔捕鱼的举动暗示着他努力接近富足生活。

旧约中,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三天后将他吐出,这预表了耶稣的埋葬与复活。在此,鱼象征了洗礼,净化与救赎。彼得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他从前的职业就是渔夫。耶稣呼召他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马可福音1∶17)。就笔者而言,斯密斯身上有耶稣的影子,迈克尔就是彼得。迈克尔决定同斯密斯一起去捕鱼,意味着他走向了一条救赎之路,他人性中纯洁的一面将会被激发。虽然他接触斯密斯是有目的的,但他还是被斯密斯文雅的举止和友善所打动。但他并没有完全接受斯密斯,以至于他无法更进一步达到人性中的纯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厌弃斯密斯的工作。捕鱼过后,他并没有和斯密斯一同回来,因为和一个刽子手在一起会遭致他人的排挤。尽管迈克尔有被净化的潜质,但他没有坚持,第二天早上,他失约了。斯密斯独自去捕了鱼,正如耶稣独自在海上行走。耶稣从未抛弃他的门徒,斯密斯也并没有责怪迈克尔,相反,他还给了迈克尔两条当天捕到的鱼。虽然有些犹豫,迈克尔还是收下了。这意味着迈克尔仍然想要被纯洁人性所净化。但是世俗社会深深地影响了他,当斯密斯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没有勇气站出来。这就像彼得否认耶稣一样。后来人们向斯密斯扔碎石块,枝条这一动作,也有其圣经意象。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兵丁们用荆棘,芦苇等戏弄鞭打耶稣。而当迈克尔手中的鱼也被人抢去扔向斯密斯时,他人性中的美好也被扔了出去。

二、土路

土路是小说中另一个圣经意象。土是人体的必要元素,上帝也曾对亚当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9)。圣经中也有对路的描述“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作为象征的路表明,多数人行为偏离正道,选择看似大的路,却走向了灭亡。而选择走小路的少数人,坚持真理和公义。当迈克尔踏上通往渔港的土路时,他选择了去探究自己人性的本质。但他未能战胜社会环境,仍然生活在世俗价值观的阴影之下。尽管他想走自己的路,但最终还是屈服于大众之路,所以注定要失败。此外,尘土还代表着使人们远离永生的原罪,肉身死后将会被埋葬于土中。尘土也预示着人类的卑微与渺小(Cooper 1996:76)。迈克尔就像尘土一样渺小,他根本无力与社会舆论抗衡。当他们在等待宣泄自己愤慨的情绪时,他们的衣服均粘满了路上扬起的尘土,这暗示了他们终有一天会葬于尘土。深受世俗环境的影响,这群人不可能得到救赎。

在某地除去脚上的尘土,表示非常不喜欢此地,希望尽快离开并永不再来(Ibid. 77)。耶稣也对门徒说过“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马太福音10∶14)。在迈克尔去渔港的路上,他的鞋子粘满了尘土,这表明迈克尔并不喜欢他所在的小镇,他渴望去大城市当一名记者。但他并没有除去鞋上的土,这意味着他终究无法逃离这个小镇。换句话说,如果他不去除世俗的污染,不接受纯洁人性的净化,他是不会成功的。

卡拉汉惯于描写人性中的弱点,但他很少给出明确的评断。在他的作品中,读者会发现天主教信仰的影子,与此同时,二十世纪初的自然主义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两个渔夫》中迈克尔进退两难的境地也折射出了卡拉汉自己内心的挣扎。通过圣经意象的运用,卡拉汉将纯洁人性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张力完美地展现开来。

参考文献:

[1]Cooper, J. C. Dictionary of Christianity.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