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数学课堂交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数学课堂交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流,即双方或多方进行传递、表达信息的交际活动。社会高速的发展,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交流不仅存在于专业之内,各个专业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交流与合作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新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高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应成为师生共同创建、共同生成、共同认识、共同分享的基本形式。教的关键是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在这种教学观点下,教学方式应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重在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新的学习观重点提倡学生要自觉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意识。数学教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发展智力。

一 交流欠缺的原因

通过深入高中数学课堂听课发现,数学交流存在着严重的欠缺现象。主要原因有:

1.班级授课制制约着交流的开展

我国目前大部分课堂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师授全体学生,交流的形式也主要是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很少。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表面上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但内心并未细心倾听详细内容,只是选取一部分正确解决问题的内容。现在班级的人数有的城区学校能达到90人,学生座次一般是固定的,这也妨碍了学生间的交流,老师为了保持课堂秩序的安静,也会让学生只听不说话。

2.传统观念制约着交流的开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客体观、知识本体观”。在学生客体观下,知识是老师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给学生塞得越满越多,学生便觉得是好教师,学生喜欢满堂灌,学生的知识越多,老师就认为是好学生。在知识本体观下,教学则注重“效率、客观、精确”,“注重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不是目的本身的合理性”,造成了教学脱离生活,教学也没有了实际的意义。

3.学生缺乏质疑探索精神制约着交流的开展

学生普遍存在有疑问也不提出来。学生对“当你学习数学时,遇到难题如何解决呢?”这一问题的回答,回答问老师的有22%。很多学生遇难则退,将问题束之高阁。在答请教老师问题时喜欢老师直接给出答案的占27%;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数学交流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根本不敢问或者不愿意问,差生更是这样。在答“你在数学课上是否经常提问问题?”选不知如何问的占41%;在答“你认为什么原因影响数学交流的进行?”选择“老师很严厉,不愿问的”占22%。很多学生关注老师的讲解,观点不一时也不提出;对老师的说法有疑问只是留在心里,不敢与老师争辩;学生存在怕同学笑话的心理,在课堂上不敢在同学面前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其实也不知道该怎样与别人交流。在答“当你怀疑老师的结论可能不正确时,会不会说出来?”从未怀疑过老师的学生占21%,有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生占50%。

4.数学语言使用不当制约着交流的开展

数学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将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高中学生因数学语言平日积累少,常常混淆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伴随着语言理解上有困难、语言转化的能力也很差等原因,导致了数学交流中出现数学语言不能恰当使用。调查发现,学生常有的语言障碍是:(1)不能恰当地表述解题思路。(2)对题目的理解不清楚,不知条件和结论是什么。由于这些原因,数学交流当然会受阻了。

5.竞争心理制约着交流的开展

学生会有学习上的竞争心理。别人请教问题时,尤其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知道解答过程,也不愿意跟他说,不愿意与之交流。优生之间形成相互嫉妒的怪圈,优生与差生之间更是存在鸿沟,许多优生觉得差生会拖自己的后腿,因为给差生讲解问题,会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其实就算优生愿意给差生讲,差生也不愿求教,怕笑话。

6.教学任务重制约着交流的开展

高中学习内容多而授课时间有限。一节课的教学,讲完基础知识、练习几个例题大半节课就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不愿意让学生提问,怕岔开问题而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在讲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节,由于公式比较多,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记住公式,多练习题,公式的讲解往往直接给出,让学生机械记忆,省去了学生探索的过程。如果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合作探讨来学习这些公式,可能要耗费两倍的时间来学习解这些公式,但当学生一旦学会,公式不易混淆且正确率提高。即使时间长忘记后,学生推导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二 改善高中课堂中数学交流的教学策略

1.创设交流情景,激发交流欲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和谐民主的问题环境,营造良好的适合交流的氛围,为师生提供交流时间和空间。

第一,课堂气氛应民主、和谐。教师应学会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亲和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感到任何顾忌,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讲题,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分享到数学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情景,力求学生的思考赶到老师的思维前面,要激起学生的质疑兴趣,向教师挑战,力求换用各种办法让学生敢于反面说法,大胆讨论交流,把教师的观点!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加交流互动机会。有人将问题情景比喻为:让你一次吃下20克盐,会难以下咽,但将这些盐散入菜汤,你会很容易美滋滋地享用这些盐。盐化了,更容易被吸收利用;将知识放在良好的情境中,则更易被理解、掌握。

在教学中讲反证法,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生:什么叫做反证法?

师:直接证法如何证题呢?

生: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师:对,按“因为……,所以……”书写的证法。

生:反证法是怎么样证明的?

师:比如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发现路上有水,得出“昨晚下过雨啦。”

生: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么好的天可能下雨吗?

师:我说那为何这么多水?

生:要是下过雨,树叶上也应该有水啊,可是没有。

师:对呀,你用了反证法。

生:啊,这就是反证法。

师:你说哪句话最有说服力?

生:要是下雨,……

师:对,你先假设要是下雨,推出了一个矛盾。这就是反证法。

生:其实我已经用过反证法啦!只是不被觉察就用了。

师:如你洗澡时先开哪个水管?

生:当然是冷水管啦。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不先开冷水管,就被烫死了。

师:这还是用到了反证法。

生:反证法第一步要假设结论不对。

师:总结为:反设、推矛盾和肯定原结论。

生:什么时候我们运用反证法呢?

师:当原题中含“不”“至多”“至少”等就选用反证法。

生:再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下?

师:(1)已知:ABC中,AB≠AC,求证:∠B≠∠C;(2)求证在四边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超过90°;(3)证明: 不是有理数。

生:需要注意些什么?

师:一是在证明时要把假设当成条件用;二是原结论的反面有时有多种情况,比如“求证a

生:都能推出些什么矛盾?

师:与已知矛盾、与已证的定理矛盾、与公理矛盾、与定义矛盾,还有与你所认知的矛盾等等,反正只要有矛盾就行。

2.培养质疑能力,提高交流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并交流呢?

第一,创设质疑的氛围。教师应学会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亲和力,形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面对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感到任何顾忌。上学期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完成《小区绿化情况的调查》的调查报告。学生热情极高,自己分了任务,有的积极与分管人员联系做专访,了解总体绿化的情况;有的拿来米尺、绳子、标杆、量角仪等工具,对绿地面积进行实际测量;有的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将数学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研究一番等。学生边实践边提出了很多的疑问,我将这些疑问收集逐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流讨论,由于学生亲身实践了,所以学生参与度很高,讨论得很热烈,畅所欲言。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学会了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第二,保证留给学生充足的质疑时间。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让他们仔细阅读书本,认真反复地思考,并尝试尽可能多地去发现问题。即增加质疑时间和质疑的数量。教师也要恰当把握好时间,以免造成教学时间浪费而收效甚少。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及眼神,据此判断学生是否存在疑问。每节课要结束时,让学生仔细想一想本节课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反面的疑问。这样,每天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提问的时间,时间一长,学生思考质疑的好习惯就能慢慢培养成了。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第三,授予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善问问题。精心阅读书本,从课本上质疑:(1)解题过程步骤需要着重阅读。(2)数学概念需要精读。(3)应用题需要细读。读课本时要求学生做到三方面的动作,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是审题的关键,动笔划出题目的关键词语、数据,读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这样可以更好地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精心做题,从习题中发现质疑。认真审题需要做到:一读,就是在心中阅读题目,一边读一边想;二划,用符号将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关键词语等信息划出来;三叙述,用自己的话表达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为了数据计算正确,要养成检查题目的习惯,做到做一个对一个。如在解析几何等运算量大的题中,要求学生做出一步,检查一步,以保证最后的结果正确,防止错一步而满盘皆输。在解答应用题时,即使列出算式后,也不急于计算,而要再读一遍题意重新看看列式是否正确,验证结果合不合题意,要求学生做完题后还要检验题目。解完题后要将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律总结一下,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有没有别的情况?这个问题的思路我是怎么想到的?用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寻找此类题的规律,下次再做类似的题目就省事了。一定要将自己的易错题,集在一个本子上并经常去温故而知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复反思与总结的过程。

3.练习数学写作,提高交流能力

写数学,就是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思、所悟写出来,与别人进行交流。

第一,让学生写作数学知识。(1)对概念的个人理解;(2)对概念的深入探究;(3)改正练习中的错误;(4)自编、自解题目以求巩固知识点;(5)讨论定义、定理的应用。

第二,写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心情体会。(1)给教师写张便条解决疑问;(2)写出还不掌握的知识点;(3)学习数学的心情体会;(4)列出今天所学的内容。通过日记增加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师生感情更近,学生有问题也愿意找教师询问。

第三,让学生写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听课、作业、复习、解题过程等。例如教师讲解的方法为什么我自己想不到?以前做过类似问题为何还想不出思路?查找一下哪个环节出了错?今后如何去做,避免同样的错误?从哪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我通常怎样改正的?解法是否能推广运用?改变某些条件和结论,问题又该如何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这个题。要求学生写单元小结,发给学生白纸,让他们先自己将知识罗列梳理。学生想法自己查阅资料、书籍,以前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详细地写出小结,课代表收起交给教师,由我批阅,好的小结试题就签上我的名字,这份试卷就可以考试用了。然后发给学生进行检测,做完后交给命题的学生进行批阅,并写上鼓励性批语和分数,做完还要给命题的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小组内互相阅读别人的小结及试题,充实自己的知识点,并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再出一份高质量的检测试卷,教师审核择优选取一份进行二次过关。让学生亲自出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而提高复习效率,全班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也将课后适当的延伸。

第四,让学生写感受。(1)写出学习数学的体验;(2)记录完成作业后的感受和感想等。

第五,为培养解题能力而写。(1)怎样求解一道题目的规范步骤;(2)不同解法的比较和分析;(3)此类题以后怎样做。

上高中后,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太难学,好好听讲也很难听懂,一部分学生进入厌恶数学学习期,出现数学成绩下降现象。开学初,我让学生写作文与我进行交流沟通。以下是我们师生交流的内容。

学生写道:以前我多么喜欢数学啊!可现在,数学那么难学!是不是我不努力的事啊!函数简直一窍不通,为什么学这么难的函数,好不容易把指数函数搞懂了,又来了个对数函数把我糊涂了,我快受不了了啊!想到这心里滴泪,老师,请求您给我受伤的心带来一点帮助吧。

我的回复:首先你不能从心里害怕数学,其次,要学会学习。先要预习所学,在此过程中,将疑问做个记号符号。此外,还要在预习中练一练课后的练习题,以便看看自己的预习效果如何。最后,多与同学沟通,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在沟通时,通过大家的思想方法、解题方法互相交流,会让你有更深刻的印象的!

我跟他做了一次长谈,学生说数学不那么难了,如果提醒自己认真听讲,基本上能听懂了,作业嘛,会做就做了,还有很多题目总也想不出了答案,问谁呀?不好意思怕别人笑话自己憋着。

我回信:老师看到你的进步很高兴,不要有任何顾虑,不懂就可以去请教别人,不耻下问嘛。我们都会极力帮助你的。近期我发现你学过的内容忘得快,建议你多复习。同时,通过复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树,促进自己思维和自学能力的良好发展。

我与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后,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无拘束,越来越亲切自然。

4.锻炼数学语言,优化数学交流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练习用数学语言表达题意。说数学,就是让学生说出题目意思、解题方法和思想。例如交纳利息税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产品的销售情况等,就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函数表达式和图象的特点,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说解题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讲例题,教会学生说题目已知是什么,待求的问题是什么,要先解哪一步,再解哪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理解、考虑问题的角度,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解题方法,利于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思路。

进行说题训练须注意:(1)师生在说题的目的上要形成统一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向学生示范如何说题,交给其方法;(3)说题的方面:说题目已知是什么,待求的问题是什么,要先解哪一步,再解哪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用到的知识点有哪些?从条件能推出什么结论?要证什么问题?沟通条件和结论的桥梁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怎样才能描述这个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与技巧?能否推广运用?等。

第二,清楚数学语言所含的语义与句法。数学语言也含有语义和句法。“如果只限于语义一种,那么学生将学不会使用形式的数学工具,进而用它们解决问题。如果只限于句法一种,那么学生将不理解数学语言表达的意义,不能把非数学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他们的知识将是形式主义的、无用的。”应从以下几点培养:(1)注重数学符号的教学,如集合中出现了大量的符号:“∈,?,?”教学时应充分让学生理解每个符号的含义,切忌符号混用、乱用。(2)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第三,锻炼翻译数学语言的能力。首先要锻炼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如将应用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解决;其次要能把不同数学语言相互转换,译数学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转换的过程体现着对立统一,有助于不同思路的寻找。例如:概念、定理等一般书上仅用一种语言呈现,而学生要掌握,则需要锻炼学生三种数学语言都能译,以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5.科学评价学习,促进数学交流

新课标提倡评价学生数学交流时要有多元化的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生交流的状况,又要重视是否主动交流。

参考文献

[1]方家鸿、胡国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开展“说题”活动的尝试[J].中学教研,2005(2)

[2]A.A.斯托利亚尔、丁尔升译.数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王池富.数学语言及交流能力的培养[N].光明日报,200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