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65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65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爱》 法国/德国/奥地利

评委会特别奖

《天使的一份》 英国/法国

评委会大奖

《现实》 意大利

最佳导演奖

卡洛斯·雷加达斯《光之后》 墨西哥/法国/荷兰

最佳男演员奖

麦德斯·米科尔森《狩猎》 丹麦

最佳女演员奖

克里斯蒂娜·佛罗托、考斯米娜·斯坦达《越过群山》 罗马尼亚最佳编剧奖

克里斯蒂安·蒙吉《越过群山》 罗马尼亚

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奖

《南方的野兽》 美国

最佳短片奖

《沉默》 土耳其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

《露西亚之后》 导演:米歇尔·弗兰克 墨西哥

“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卓越奖

《萨拉热窝的孩子》导演:艾达·贝基克 德国/法国/土耳其

“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奖

《难忘之夜》 导演:古斯塔夫·科尔韦恩 伯努瓦·德莱宾

法国

“一种关注”最佳女演员奖

《双面劳伦斯》苏珊·克莱芒 加拿大

《爱你没道理》艾米莉·德凯恩 比利时

作为戛纳电影节报道记者,今年已是来戛纳的第十个年头。这不算长,影展期间随便找个岁数大点的人问问,都可能有着二、三十年的戛纳史。但凡做电影,看电影和写电影的圈内人,一旦来过戛纳,就很难再舍弃——这是个奇怪的地界,短短十二天,整座城市仿佛脱离了普通人世的生活,蒸腾到空中:亢奋、呓语、炫耀、尖叫,夹杂着香槟、美女、佳肴和镁光灯——戛纳拥有电影世界最难以名状的气味、最复杂的组合元素,有关电影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严肃电影、艺术试验作品、、顶级明星、不入流的小演员、文化商人、政客、试图挤入的边缘电影人,企图被导演挖掘的年轻貌美女孩……她们把一年中最美最奢华的衣服套在身上,再艳不够艳,再奇不够奇。疯狂的十二天,每个人都把它当成最佳秀场,不能在红毯招摇就在大街上显耀,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是在找寻自己的利益和机会。

这些事物年年都在重复的上演。有人问,十年戛纳究竟有什么改变?来戛纳的人越来越多,从媒体报道者到演艺圈中人。电影节主席说,戛纳正在成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10年前,记者看电影还没有今天这样排长队的拥挤。10年前,电影节的商业气息还没有今天这般浓厚。再倒退几十年,明星体制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那时柯克·道格拉斯和记者一起踢足球,经常有大腕们漫步滨海大道到另一头的沙滩上……如今,为了抵达红地毯脚下短短几百米的路程,明星们甘愿选择封闭在深色玻璃加长豪华车里。等待登红毯前,热情的和周围人多聊几句,冷淡的则一言不发。首映后他们留给媒体短短不到一天的快餐式采访,然后便溜之大吉。“这几乎变成了工厂,太缺少人性”,电影节主席吉尔·雅格布也不得不感慨。

选片主题沉重风格争议,北美法国军团全盘覆没

好在,电影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戛纳电影节始终站在世界电影的最前沿,挖掘新导演,展示电影的最新最尖端成果,同时为接下来一年的电影发展指明趋势。也好在,总还是有很多人处于电影的核心,作为导演拍出精彩反思的作品,作为记者和影评人,讲述和报道真正的电影内容。是他们,充实着表像浮华虚空的节日,撑起了电影节的真正灵魂。

2011年是个被大家叫好的年份,2012年的总体水准也对得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节之称。有细心的记者,甚至对今年电影节期间场刊评分略做统计,发现平均分远远高于去年总体成绩。欧洲经济债务危机带来的社会危机和人性悲观,在此届影展的主题上不无显露。法国《世界报》对戛纳竞赛单元做出生动的总结,“面对无休无止的危机,电影给出了两条道路:爱情和死亡”。

主竞赛单元中的新人面孔稀少,戛纳常客一统天下,其中金棕榈得主(迈克尔·哈内克、肯·洛奇、克里斯蒂安·蒙吉乌和阿巴斯·基亚洛斯塔米)就有四位,其他得过大奖的导演也不在少数。这使得今年的夺金大战,从一开始就刀光剑影。大师成熟新作和少壮派的血气作品混杂,前卫和颇有挑战气质的作品彼此照应。电影节人也各取所需,除了媒体几乎一致称道的《爱》和《山之外》,引来两极分化评论的影片不在少数。这也正是一个成功电影节需要做到的: 丰富多样,争论共享。

65届戛纳影展上,就在中国媒体抱怨华语片又一次集体打酱油的同时,美国片也以另一种形式悻悻而返。和《光之后》、《神圣车行》、《爱·天堂》这些极端作品不同,今年好莱坞参赛片重拳出击,《月升王国》、《无法无天》、《卖报童》,《污泥》,《温柔的谋杀》等,大多是普通观众易接受的喜剧惊悚悬疑。影展前,总监弗雷茂将他们定义为和美国传统独立电影和商业大片均不一样的艺术电影。看完电影后的另一种解释是,这些大明星主阵、不完全商业但也缺乏足够创新吸引力的作品,总体水准不错,坚定了美国电影的实力,但是拿到世界上最严谨最苛刻的电影节上来参赛,火候依旧不足。也难怪,泰伦斯·马利克《生命之树》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年年被戛纳撞到。

影展颁奖后的评审团成员会上,美国记者对今年北美和好莱坞明星的大规模降临,以及最后奖项的缺失提出置疑,南尼·莫莱蒂不否认,“我并不反对电影的明星光环,但至少电影得让人喜欢才行。” 对于美国选片,他很有遗憾,“我想选片委员会如果去找寻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影片也许不是那么精致,但却不是停步不前。更粗糙,却更有个性”。

法国军团也未能幸免。做为东道主,2011年崭获最佳影帝、评委会奖,今年结果却在媒体意料之外大失所望。东道主颗粒无收,对于艺术电影一贯强势的法国,实属罕见。 更何况,13年后出山的莱奥·卡拉克斯和欧迪亚的新作,此前一致被法媒看作夺奖热门。世界报宣称:“这对法国实在太过残忍,它们理应受到比这好的待遇”。

红毯秀和市场交易,中国元素高速进军戛纳

倒退10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还没有现在的强势,网站还刚刚兴起,中国网站、纸媒、电视对电影节的全面报道还称不上火热,与之相对应,中国的影视发展的商业也刚刚起步。没有进入电影节正式选片单元而到戛纳大张旗鼓、为电影宣传还是不敢想的事情。传统媒介记者们来到影展,要做的主要事情还是看电影约采访。

几年后,记不得是否是从张艺谋的《十面埋伏》(2004)开始,中国早期的商业制作,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戛纳中国媒体宣传。此后,2005年成龙《神话》、徐克《七剑》、尤其是陈凯歌《无极》斥巨资的高调宣传,中国电影的戛纳商业宣传动作声势渐起。如果说那时无论宣传大小,所有的由头还是来自影片入选戛纳官方片单。如今,这已不成为问题,无论影片实际质量如何,无论是否被官方邀请,都可以到戛纳镀金。中国电影人找到了一条更快的宣传捷径,借助戛纳的辉煌和贵族 ,只要有实力,但凡来到戛纳,或者通过戛纳市场,或者根本和戛纳影展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参加一场晚会,通过不同渠道拿到红毯招待票,衣裳光鲜的登上红地毯,中国明星照亮红地毯的新闻,就借助大多数国人对神圣戛纳的想像力,在高度密集的中国媒体宣传下,成为国内津津乐道的明星热点新闻。

其实,即便没有电影,走上红地毯,也并没有什么错。尽管一票难求,戛纳卢米埃尔大厅2千多个座位,终究是要座满,并不是登上红地毯的每个人都有作品代表。但他们或是有电影作品,或者是为品牌出席,或者单纯的是为看电影。没有人将登上红地毯作为一个成名和快速提高身价的宣传途径。而当中国一些没有任何缘由的二、三流明星在戛纳红地毯上作秀,她们和电影无关,只是把自己当成了商品,把戛纳当成了高档商场展厅。

不过,在媒体们一面对此谴责、一面热火朝天的报道时,我想,错的不应该仅仅是红地毯上的人。

据法国《世界报》的一篇题名 “中国人吸引(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 “勾搭”)着戛纳市场” 的专题报道中称,近七年来,中国注册戛纳电影市场的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今年人数将超过200。文中引用数据说明,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收入达21亿美金,政府预计2015年将达到50亿美金。庞大的市场利益吸引,使得在戛纳,他们受到各方、尤其是合作项目不断的美国人的青睐。

伴随着经济实力,戛纳市场取代电影竞争,成为中国影人出现在戛纳的第一场所。戛纳对于现在的中国电影界,更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市场。实际情况是,中国的中小艺术电影还在寻找海外资金的合作支持,而那些动则上亿甚至几个亿的外国大商业投资,却早已到中国去寻找合作伙伴。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他们相信,这里才是电影的东部淘金地。戛纳影展其间的一个海推负责人开玩笑的说,来到中国展台买片的外国人很少,大多数人都是来要钱的,寻找合作资金。中国人有钱,似乎成为一种印象,人人都想从中分一羹汤,一位年年来到戛纳市场购片的中国买家却无可奈何,空手而归, “以前一部片子很便宜,现在就是一部泰国商业片,也张口报价500万”。

可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除了交易和资本雄厚的形象,真正可以和电影大师并列说话的电影,却屈指可数。电影节上,随便问一个记者,他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比对中国电影片名更熟悉,能够数出名字的导演还是那么寥寥几位,能够列出近期中国影片片名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法国媒体反响,奖项点评

面对最后奖单,法国媒体的失望是不言而寓的。《锈与骨》戛纳参展的同时就已经在法国上映,票房的成功并没有为它的奖项添力。残疾、社会阶级问题、父子亲情??太过野心的主题反而让欧迪亚失去了《预言者》的力度。《神圣车行》,怪才莱奥·卡拉克斯的出山之作,给今年影展刮来一阵强风暴,热度和力度超过柯南伯格和阿伦·雷乃的总和。这个法国电影界颓废的坏孩子,用影片的狂野和极端的自由,证明了天才依旧。法国媒体普遍看高的这两部作品,和影帝(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影后(玛丽昂·歌迪亚)大热门,最后却都于奖项无关。

如果说金棕榈大奖、影帝影后,以及肯·洛奇参赛的喜剧《天使的分享》夺奖都在人们意料或者可接受范围中,主席南尼·莫莱蒂将仅次于金棕榈的评委会大奖,授予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反映平平的《现实》,在许多人眼里,却很难理解,这令裙带关系的质疑声喧嚣不断。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光之后》,是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的半自传体作品,将个人体验、回忆和墨西哥的地域传奇神话融汇一起,超越时空的非线性叙事,大胆的画面,不同风格交织,绕晕了许多记者,也成为本届影展争论最大的作品之一。南尼·莫莱蒂并不避讳影片在评委中产生的分歧,不过,以评审主席、评委安德雷亚·阿诺德、拉乌尔·佩克为代表的作家电影派,还是维护影片胜出。

影展结束后,电影节总监迪耶里·弗雷茂在接受法国电台采访时,以十分为满分,点评65届影展的战绩,红地毯的成绩为8、9分,法国电影的成绩7分,至于《天堂-爱》,《光之后》这样的试验作品,则无法评价 。

法国媒体反馈

《世界报》:头版标题 “戛纳,理性而受到置疑的奖单”

65届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打上了封闭、危机、爱和死亡的记号。才华横溢的作品不多,连绵不断的雨天和封闭空间的主题让人心情消沉。金棕榈的授予无可挑剔,但是剩下的奖项却值得置疑,颁奖典礼上的重要缺席者: 雅克·欧迪亚、莱奥·克拉克斯和的大卫·柯南伯格。《费加罗》:标题 “ 迈克尔·哈内克,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一个平衡的奖项。因为南尼·莫莱蒂做评审主席,传言中一直以为他会绕有兴趣地搅动这个高潮和低谷并存的65届影展,出现彻底和挑衅的奖单 。结果却没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衡和具有质量的奖单,此前的媒体热门哈内克和蒙吉乌都榜上有名。《解放报》: 头版标题 “金棕榈挽救了戛纳”

以迈克尔·哈内克作代表,对在戛纳已经获过奖的导演再次奖励,评委们只是确认了价值早已被肯定的导演,而放弃那些也许存在风险,但更具有胆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