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藤轿新影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藤轿新影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闽南宗教之兴盛,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寺庙便可知一斑,于是随之衍生出许多相关的祭祀用品,篾香、佛像、金纸、神轿……

“神轿”便是藤轿,只因被用于寺庙、宗祠的祭祀活动,安奉着神明,故而被称为“神轿”。古时,藤轿是民众最熟悉的代步工具,有官轿、民轿、喜轿、神轿之分,随着社会发展,其他作用的轿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唯有神轿因需而存。

从制作工艺说,“神轿”也不是普通的藤轿,它更为复杂,集合了雕刻、绘画、刺绣、藤编工艺于一身,仿佛一件艺术品。

150余年,五代人造就“藤轿察祖铺”

“藤轿察祖铺”在福建晋江安海镇,是一家专做藤轿的作坊。铺子传到现在,已是第五代了。

1996年,陈天从意外地接手藤轿手艺成了第五代传人。那一年他父亲生病,顾客预定的藤轿还未完工,“起初,我只想把父亲手中剩下的藤轿活做完。不想一年后父亲过世,仍然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要定制藤轿……”在外做生意多年的陈天从并没想过要接手这门祖传手艺,在他看来,比起做生意,这辛苦多了。

“基固正神秋毫明察,天传绝技祖业今从。”这是陈天从铺子里悬挂的一副冠头联,“基察”便是这门手艺的店号。清咸丰五年(1855年)藤轿师傅陈榜炒迫于生计,从晋江永和镇携眷定居安海,从事制造藤轿的生意。而后一代传一代,从陈榜炒、陈辉泉、陈基察、陈嘉庆到陈天从,已整整经历了五代人,150余年的光阴。其中陈天从的爷爷——第三代传人陈基察的造轿工艺最好,名气最大,人们都称他为“藤轿察”,铺名也由此而来。

打小就跟随着父亲陈嘉庆在竹器社里长大的陈天从,经常帮父亲制作一些简单的竹器,打下了扎实的竹艺功底。但父亲极少做藤轿,偶尔做时,陈天从就会在一旁看,“到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就能独立完成一顶藤轿了。”在他十八岁那年,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给深沪大都宫做了一顶藤轿,时至今日,陈天从还保存着当时制作前绘制的草图。

50余道工序,打造坚固藤轿

陈天从十八岁制作的那顶藤轿几经易主,保存状况却超出我的想象,历经三十余年,仍然流光溢彩。

这在陈天从看来却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现在我们除了给寺庙及宗祠制作藤轿外,还时常会给送来的老藤轿做修理。因为使用传统工艺,藤轿的使用寿命长,即使稍有破损,略加修葺仍可以使用很久。”

从父亲手上接下这祖传的手艺后,陈天从便没再从事其他生意。因为繁琐的制作工序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他便专心地守着这门手艺了。

“福建永安的毛竹是最好的,肉厚、根大尾小,最适合做藤轿。常常一整批毛竹里,只能挑出十来根真正符合要求的。选好毛竹后,还得放在通风处晾晒十几个月,等风干后方能拿来制作,防虫蛀,保存时间长。”陈天从介绍说。

制作一顶藤轿通常要经过选料、搭构框架、编扎藤条、上彩、调试等近50道精细的工序,且全凭手工制作,因此要花上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在选料和做工上,陈天从都力求做到最好,这也是为何陈家制作的藤轿使用寿命那么长的原因。

创新与传承 路在何方

陈天从一直坚持使用传统制作方法,只为藤轿经久耐用,不会砸了祖传的手艺。坚守,不意味着停滞不前。陈天从总是思考着如何创新和改造,在不改变传统工艺的前提下,让祖传的藤轿迎合时代的变化。

他在色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以往长辈制作的藤轿色彩偏向于黑、白、蓝,整顶轿子给人一种威严感。而今,陈天从大量使用红、黄、绿等色泽亮丽的颜色,给人喜庆的气氛。“现在是新社会了,和旧社会不一样,到处都是新气象,如果再沿用以往沉闷的色调,会感觉和新时代格格不入。”陈天从如是说。

有了创新,藤轿便有了新的气息。现在铺子每年大概会有十来顶藤轿的订单,因为在闽南地区有敬贡神佛、抬轿祈福的风俗,宗祠、寺庙祭祀都会用到藤轿。但藤轿不用时常换新,所以今年来定做的客户,往往要很久之后才会再有需要。

“现在经济好了,很多地方都在翻建宗祠、寺庙,祭祀用品也会随之更新;好多顾客是看了媒体报道后前来定制的。”这让藤轿这门手艺迎来了新的发展。陈天从也忙着为这门祖传手艺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这门手艺继续焕发光彩。

欣喜之际,陈天从与众多手工艺者一样,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除了自己制作藤轿,陈天从还雇佣了两个帮工,但他的儿子却对这项祖传的手艺无多大兴趣。“现在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到外面去闯闯,顺其自然吧,就像当年的我一样……”陈天从意味深长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