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门见山,一切景语皆情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门见山,一切景语皆情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通过鲜活的教学实例,分析了“开门见山”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这种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增强了其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草虫的村落》的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精彩的,下面跟我读《草虫的村落》并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哪个季节?2.文章中哪个词描述了作者眼中的村落?问题出示后,师生同读,并分析这篇文章,认识《草虫的村落》描述的草虫的生长环境。紧接着老师又用投影仪打出了《动物世界》的片段,要求学生观看,亲身体验。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对草虫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自己心中的感受。当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草虫的村落》。

这篇课文的导入,用到了视频和片段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大约用时9分钟,一堂课总共只有45分钟,教学实践如此紧张,而教师导入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有效的教学时间还剩余多少,这种兜圈子、做迁移、造气氛的课堂导语其实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是有的教师还美其名曰“创设氛围,情境导入”。

其实,在上课前,老师已经印发了导学提纲,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所了解,也知道老师这堂课讲的是《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去慢慢导入吗?这样的导入是徒劳的,只是浪费时间,完全是煽情或者表演,对整个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作用,根本不可能起到创设氛围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与其画蛇添足地导入,还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也许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当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法往往收效甚微。

从上述课堂导入对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开门见山”式导入的精彩。导入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可见,“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要求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微的感觉。虽然是直接导入,导入时间很短,但教师还是要注意在导入时的语言要做到简短、明白、易懂,以生动有力、简洁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那么,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开门见山地导入呢?

一、开门见山可以从标题入文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前奏的积极设计,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创设情境、乘势而为。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从标题导入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可以比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由审题入手,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学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叙述色彩较浓。通过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情况、地形概貌,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扫清理解障碍。了解题目,对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很有帮助。解题式导语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典型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开门见山可以从中心导入

从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思想导入,也是常见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先揭示中心事件,后介绍作者,再讲读课文。教案呈现导、读、思、品、写5个环节,环环紧扣,中心明确,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如一位教师在教《詹天佑》时这样开始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当时中国的铁路建设的背景怎样?詹天佑的生平、学习经历如何?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如此发愤图强?我们读完文章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詹天佑的知识,同时又牵出了文章的情节线索,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三、开门见山可用文中诗文、典故、成语导入

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可用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导入,先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清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开门见山地运用历史典故或故事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时,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这两首古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其中,名言警句、诗词、对联、成语故事等,言简意赅,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影响深远。授课时,巧妙地引用它们作为导语,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