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预案制的一次成功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预案制的一次成功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11月14日,一个新闻牵动了万千济南市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郑承镇去世。11月15日,同城所有都市类媒体不约而同把最重要的版面给了这位老人,生活日报更是从头版开始,拿出了6个整版的力量报道这位公众人物的去世,消息、评论、人物访谈。生活日报以最全备的报道形式在同城都市类媒体竞争中拔得头筹,并且一次性推出了采访天桥区委书记张辉和郑承镇亲姐姐等多篇独家新闻。

不打无准备之仗,生活日报关于郑承镇的报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赏,离不开整个编辑部的努力,最重要的是编辑部提前拿出了新闻预案

这次报道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对于郑承镇这个人物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他是一个新闻人物,也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对他的报道我们没有刻意地拔高,而是采用平民的视角去审视,把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虽然这个人也存在很多的争议,比如他有过前科,有人认为他收养流浪儿是图名图利,甚至他很会利用媒体等等,但是,生活日报这么多跟他有过交往的记者的一个共同感受是:一个普通人能坚持20年做好事,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报道的基调就是“好人郑承镇”,以此统领全篇。当然,我们也没有回避对他的争议,以及他也是一个“怪人”。

第二,准备得比较早。从8月份,我们得知医院给郑承镇下了病危通知开始,生活日报编辑部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预案,为去世后的报道做准备,甚至胡永庆老师为郑承镇联系好了墓地。但是,整个采访过程还是很纠结和困难的,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在他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去采访他的亲朋,要顾及他们的感受,也要考虑到区政府的一些想法和计划。

第三,依然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也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就是没有在郑老临终前当面采访到本人。在预案里,编辑部一直希望能跟郑老做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让他自己说一说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感悟,以及对身后事的思考,但是,我们记者每一次去都很纠结,甚至是挣扎,面对一个弥留之际浑身插着各种管子的老人,实在张不开口提这样的采访要求。虽然医院很远,但我和吉祥、赵文竹、王帅军等记者,只要有空或者采访的地点离医院比较近,就会往医院跑,但是,因为郑承镇无法说话,我们最终没能完成这次采访,也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

尽管郑承镇去世是当天突然接到的消息,但是,从整个报道版面看,还是很有章法、很有层次的,编辑部以这样的方式向这位平民英雄致敬,我们相信读者也会被郑老感动,他的精神会一直被人们记得。

这组报道有很多值得总结之处:

首先,对于重大选题,可以提前策划,制定可行的新闻预案。如果没有提前三个月的准备,在郑老去世当天,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推出6个版的重磅报道,如果没有新闻预案,对张辉和他姐姐的采访也不可能在当天就拿出稿子。郑承镇去世报道充分说明,提前有准备,对于重大选题非常重要。

第二,记者应该对新闻人物进行持续的接力棒式的关注。近年来,生活日报从朱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对郑承镇的关注和交往,我、王帅军、吉祥、赵文竹,还有胡永庆、郭学军等资深记者都曾采访过郑承镇,甚至跟他成了好朋友。正是这种接力式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才能在遇到重大节点的时候,可以厚积薄发。因此,面对我们采访过的新闻人物,我们应该不放弃不抛弃,保持持续关注的热情和激情,跟他们交往,做好朋友。

(作者为生活日报济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