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交招聘:社交当家\招聘开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交招聘:社交当家\招聘开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5月19日,美国最大的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NYSE:LNKD)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在纽交所挂牌,当日股价涨幅高达109.44%。此后近三个月时间, LinkedIn股价虽时有震荡,但截至8月12日收盘,每股依然达91.22美元,比发行价高出一倍。8月5日,LinkedIn交出了上市以来的首份成绩单,其2011财年二季度财报(截至6月30日)显示,当季营收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0%,远超出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作为以高端招聘为主营模式的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的优质表现让同类型网站备受关注,而其独特的“社交招聘”模式也为网络招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招聘“邂逅”社交网站,到底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是否能够再次点燃网络招聘市场的激情?

LinkedIn:

当招聘“邂逅”社交网络

创立于2002年的LinkedIn本质上是一个社交网络,上市后的第二个月,其就超越MySpace,成为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截至8月4日,用户数量突破1.2亿。而与Facebook和 MySpace等社交网络所不同的是,其功能更多的显现在商务用途而非单纯娱乐。依靠丰富的免费服务吸引会员,LinkedIn庞大的会员数量为收费服务提供了基础。到2011年二季度末,LinkedIn的会员囊括了来自《财富》500强企业各个层级的雇员,《财富》100强企业中有75家购买了“招聘解决方案”,更有超过200万家公司在LinkedIn上拥有各自的主页―这些商业用户成了LinkedIn的“金主”,也是成就其商业模式的主体力量。

LinkedIn的付费服务主要分为 “高级订阅服务”、“招聘解决方案”和“营销解决方案”三种,其中“招聘解决方案”对营收的贡献度逐年上升,至2011年上半年已经达49%,接近半壁江山(附表)。“招聘解决方案”分为“个人”和“企业”两种。对于个人而言,用户可以通过付费获得“直接邮件联系招募者和招聘管理者”、“以独特应聘者身份列于首位”、“被直接推荐给公司内部人员”等服务。而在2008年3月推出的公司“招聘解决方案”则是LinkedIn在盈利模式探索上最关键的一环,其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用以搜索、联系、管理候选人的Talent Finder,用以自助职位的LinkedIn Jobs等,其中一些功能十分贴心,不仅能让员工知道本公司了哪些招聘信息,还可以在所有员工的关系网中搜索候选人,并把职位信息推广给有能力的候选人。

网络招聘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招聘双方进行信息的匹配,而社交网络的“互动”优势和基于关系网的深度数据挖掘能力能让这种信息的匹配更为“精准”。社交的精髓在于互动,社交网站利用“六度空间”理论、通过“拓展人脉”的方式将人际关系导入招聘过程,在“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建立联系,打破“一张简历”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招聘过程的最大问题―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可以对庞大用户群的用户数据、关系网进行深度挖掘,进而帮助用户找到想找的人或者公司,并提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正是依靠这些特征,LinkedIn才得以提高招聘效率,进而改善盈利能力,以付费业务的收入“反哺”产品开发,用免费产品维持、扩大会员圈子,最终形成良性互动。

与社交招聘的“良性互动”相对比,传统招聘网站正因为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陷入一场烧钱赚流量的“恶性循环”。作为中国网络招聘市场的“三巨头”,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成立之初各具特色,而今,三家网站从用户定位到产品服务几乎不分彼此,线上招聘都采取向企业端收费的模式,恶性价格战随之出现。低至几十元的费用让部分企业将招聘网站当成广告平台,“假招聘真广告”导致招聘效果下降、用户流失,招聘网站为提升流量继而大笔对外投放广告,营销支出攀升。前程无忧2010年财报显示,网站2010年总运营成本为4.14亿元,其中销售和营销成本为2.78亿元,占到了总成本的67.1%。长此以往,传统招聘网站陷入烧钱怪圈,即使可以靠市场积累维持江湖地位,但更多体现出的是依靠流量获得的“媒体价值”,正慢慢背离网络招聘帮助招聘双方进行信息匹配的核心价值。社交招聘网站的出现与兴盛更将对它们产生明显的冲击。

国内效仿者:

开疆扩土 >追逐利润

“人脉”在中国社会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熟人推荐”在中国是成功率最高的招聘方式,因此理论上来说 ,中国的社交招聘市场更值得想象和期待。LinkedIn的成功无疑让国内的效仿者蠢蠢欲动,依LinkedIn“画瓢”者为数不少,而多数传统的招聘网站则选择了与社交平手的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相较盈利,积累市场资源、提升品牌影响都属当务之急,正如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所言,网络招聘的盈利模式不外乎向企业收费和向个人收费两种,而国内的社交招聘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盈利模式,而在于盈利能力,结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

天际网、优仕网、人和网等是LinkedIn的坚定追随者,试图将“招聘”打造成大量商务用户基础上的强大“附加值”,对于此种发展路径而言,提升用户体验、积累用户是关键。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站纷纷选择“论坛”、“问答”、“群组”等方式吸引用户,而类似的功能又使网站产生同质化的倾向,对用户吸引力不足,难以实现用户量的突破。目前用户规模最大的天际网也只有650万的用户,而据Alexa的统计,天际网的日均访问IP只有十几万,活跃用户数所占比例很低。

另一种类型的招聘社交网站则以招聘作为切入点迅速积累用户,再在此基础上逐渐强化社交功能,完成从一个“披着SNS外衣的传统招聘网站”到一个真正的社交招聘网站的蜕变。2009年上线的大街网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大学生作为切入点,迅速积累起超过600万用户。不过,由于招聘需求旺盛的人群往往相对低端,可供挖掘的职场价值并不多,用户多以个体存在,社交性不强,招聘业务也更多的是传统网络招聘模式的翻版,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招聘还有一段距离。对于如何在招聘业务和SNS框架上真正建立社交圈子,大街网也还在尝试之中,与新浪微博合作进行微招聘,并推出了“能力图谱”、“名片+”等社交功能,但效果如何,还需用户检验。

总的来说,国内的商务社交仍然处于“前途可能光明,道路必然曲折”的阶段,但即便如此,传统招聘网站已经很明显感受到来自社交招聘的威胁,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挑战。前程无忧推出简历提亮等增值服务,把新应用“机会叩门”定位成“扩展商务交往机会、拓宽人脉的渠道”,用户付费后即可与人才库的会员进行私信联系。

与前程无忧不同,更多的传统招聘网站选择与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合作的方式来应对挑战。智联招聘与千橡互动集团合作推出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腾讯朋友招聘频道也与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签订了合作协议,用户可用腾讯朋友账号一键投递;中华英才则于近日推出国内首个职位微博同步上线的分享功能―微博通,企业用户可以轻松地把在中华英才网的招聘信息关联至新浪、腾讯微博。不管怎样,传统招聘模式与社交招聘之间的融合正在成为网络招聘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前者借助后者的社交基因,而社交平台则可以利用前者的行业积累完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