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还园”之体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还园”之体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恐怕在很多人眼中,香港只是一片石屎森林,有灯红,有酒绿,却没有农田与农民。事实上,在新界的部分地区,一直以来还保留着传统的农业,农民守着耕地和自己的村屋,种菜为生。

随着建成的几个市镇发展饱和,今年以来香港政府提出开辟新界东北的土地,建立起快速发展的新市镇,结果激起了一批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政府手头还有土地,不应现在征用新界东北的土地,更不应剥夺香港的最后一片田园。比起“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更相信城乡协调共荣,农地值得保育。

社会议题的酝酿发酵,其实也可以在大学里完成。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两三年前开始就有了一个叫作“点子创作”的分支,在这个分支下的同学不用参与新闻实习和刊物制作,而是专门进行社会议题的讨论和推广。今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针对新界东北发展的问题,发起了名为“还园”的社会运动。

田园,对我来说,从来都很近,又很远。

我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人经常问我“几时返乡下”,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指乡村,后来才发现是说家乡。但是实际上,我是自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甚至亦有娇生惯养,“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嫌疑。虽然我的外公外婆至今仍生活在农村,年纪太大而无法种田只能种菜,但我竟从未试过耕种,即使是在探望他们的时候。我几乎未踏足过街市,因为饭菜都有家人准备,我分不清什么样的蔬菜较新鲜,或有机食品的标志是什么样子。

所以,若不是参与“还园”,我恐怕至今对农村、农业或是农民仍无什么直观的认识。也许是刻意逃避,也许是无意识忽略。但我却深知,中国还有大多数人是农村户口,所谓的“三农问题”,乃至城乡如何均衡发展,一直都是极重要的社会议题。

从还园第一击“庞一鸣・还园:独家试菜野餐会”开始,我就进入了一种体验田园生活,并反思城乡关系的状态。我无法忘记那个妙不可言的午后,在有温暖阳光覆盖的新亚草地上,我们吃着笑着聊着――有音乐,有朋友,有沙律、烤面包和花茶,有一位我之前并不认识的前辈,对我们讲述他对香港农业的态度。我惊奇地发现,从本地农田中获取的新鲜原材料所制成的食物如此美味,面包的质感比我吃过的绝大多数糕点都要香甜绵软,蔬菜沙律的气息又是那么清新,还有,我在那个午后第一次喝到微酸而开胃的洛神花茶,就爱上了那种味道。庞一鸣诚恳地跟我们分享了许多观点,比如讲到政府思维的滞后,一味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恶果。

他又讲到台湾和其他地方,本地农业所建立起来的大家对食物质量的信任感,是那些国际质量认证机构难以取代的,因为认证往往会提升成本,让更少人能享用到有机认证的食品。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毒奶粉、塑化剂、注水肉横行的中国内地,大家早已失去了对食物的信任感,也意味着丧失了对其他人的信任。

分享过后,我们还在草地上一起玩游戏。庞一鸣让我们根据自己对于耕种和对资本主义等概念的疏离程度,围绕着草地上的一块石头决定自己或近或远的站立位置。我所站的位置离耕种很远,因为我真的不曾下地耕种,连种植植物也是很小的时候才试过。然而,我站得离资本主义也很远,庞一鸣轻触我们的肩膀,听我们的原因,我便说道:“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资本主义,觉得不相信它的话,人会活得比较有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过度榨取了自然资源和每个人自身的精力,创造出我们难以完全消耗的纸醉金迷,结果就让人迷失,让人忘记生活本来可以有简单的,超越利益计算的幸福――落日、田野、蔬菜、清水,以及信任感。

后来,我正式加入了“还园”工作小组,参与了“还园生活节”的宣传活动。我真的很享受作为 “单车宣传小队”的一员,穿着红衣踩着单车环绕中大校园,落力为“还园生活”节宣传呐喊的感觉。在陡峭的山坡上骑车总能给人以格外刺激的感觉,更何况那些单车可谓非常有型。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踩单车宣传,后来一想便觉得实在很合理,单车不仅环保,也是农村很常见的交通工具。“还园生活节”既然是给人体验农耕之乐,分享自然与生活,我们的宣传方式也要与此呼应才是。

宣传那天气温很低,甚至下起了蒙蒙细雨,但我们仍然坚持,从新亚山顶到大学站山下,吸引了许多目光,也耗费了不少口舌,只希望能换来多一点同学的参与。因为在我自己看来,“还园生活节”也实在是很值得参加的活动。到现在我还能背出当天的宣传口号:“我们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点子创作,12月4日,还园生活节,中大未圆湖,杨秉基,卓佳佳,沈祖尧,看纪录片,亲手耕田,整姜饼人,整润唇膏……”一开始我们都有点害羞,声音也有点七零八落,但进入状态以后,就变得很有底气,在风雨中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关于“还园生活节”的一切。当然在宣传策略方面,我们不得不动一点脑筋,比如说亲手做的有机食品和护肤品可以当作圣诞小礼物送给朋友,又便宜又有心思,可以免去思考买什么圣诞礼物的麻烦。

“你话上年返乡下种田之后觉得人应该留城市,我话香港有年轻人开始学种田,你话香港繁荣,点会有人去种田。”My little airport的歌,我在听说“还园”前就已听过,没想到很快便发生在自己身边。作为后来才加入的工作人员,我自己终究是没有体会到现场耕作以及实时摘食的乐趣,但是看到其他同学的尝试,心里却非常满足,希望加入他们,但又知道自己在旁默默地付出才能让他们更加快乐。而这首歌里的悖论――繁荣的香港和学种田的年轻人,其实也是不矛盾的。本地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发展,保留城市的最后一点绿意,也能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些更多元的生活选择。

反观内地,大部分人还是执著于发展的逻辑,毕竟内地的物质条件尚不及香港,还有许多人为小康甚至温饱生活苦苦挣扎,如果对他们说要保育农地,恐怕只会招来讥讽。太多的农业用地被圈占,被出卖,太多的农民外出务工,耕地已然紧缺,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更是触目惊心。“还园”二字对内地,恐怕还有些太过浪漫、诗意而奢侈。但是在香港,“还园”却已经有了实践的土壤,并且正在蓬勃地发展,唯愿它能继续生长,不仅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游戏,还能为香港突破单一的“中环价值”贡献一份力量。而我也将从中看到我祖辈的身影,和我血液中与土地的那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