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师生的学习幸福感:现状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师生的学习幸福感:现状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师生的学习倦怠感高、专业承诺低,学习幸福感缺乏等学习心理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改变高师生的这一消极学习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提升他们的学习幸福感,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培养合格师范生的要求。

【关键词】高师生 课堂教学 学习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35-02

一、学习幸福感及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百度百科对幸福的解释是: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据此定义,学习的幸福就是指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感到满足和充满乐趣并且希望这一感觉持续久远的心理状态。这一积极的心理状态既来自于学习过程,又对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组织注意活动

学习的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正情绪享乐度高,使人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并容易引起对事物的兴趣,可以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负情绪的基本享乐色调是不愉快并具有高强度的紧张维量,个体因为高度紧张而引起行动上的抑制,会破坏、瓦解和阻断认知活动。〔1〕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产生了学习的幸福感,并且这种幸福感一直持续的话,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不同的情绪唤醒水平就是情绪的强度,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过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揭示了情绪唤醒水平与认知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该定律认为,当我们在进行认知操作活动时,情绪强度不宜过高和过低,而应保持适中的水平,并且这一适中点还应根据认知操作活动难度作相应调整,认知操作活动的难度大时,适中点低些,难度小时,适中点高些,这样才能积极地发挥情绪对智力操作过程的调节功能。〔2〕学习幸福感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情绪状态,一旦产生,便能够对学习过程起到调节和监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高师生学习幸福感缺乏的原因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观摩中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那就是幸福的,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是非常痛苦的;有的同学选择了主动幸福地学习,有的同学则选择被动地、不爽地学习;有的同学认为拥有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权利是一种幸福,因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权力,幸福快乐地学习,有的同学则对现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麻木不仁或者不满抱怨,因而学习过程消极痛苦。总之,高师生的学习倦怠感高、专业承诺低,〔3〕学习幸福感缺乏等学习心理问题,是持久困扰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问题,形成这一心理的原因如下: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高师生学习消极被动和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如大学生择业机制不健全,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优才优分的原则有时还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等;又如,教师待遇理论和政策上在提高,而实际并没有提高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社会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而反映在学生身上,则会使高师生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观念,致使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与时代和社会对合格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学校的精神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有形、直观、表象的硬环境,它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心境情绪、生活、学习质量和行为取向,唤起学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属,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要求,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诗人徐志摩在谈到其母校康桥时,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地方性学院,校园的物质环境与国内高校无法相比,就是在省内的地方性高校中也是落后的,因而学生对学校各方面条件抱怨较多,学校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幸福感缺乏。

校园精神环境在大学就表现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5〕 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在评价柏林洪堡大学时就说过: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不难想象,置身于这样的大学校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怎样的激发,学习的幸福感和创造性是如何奔涌。如前所述,笔者所处学校在此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了高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幸福感:在与学生的深谈中,他们表示出身处这样的学校的种种无奈与不堪,如学校的学术氛围、学风、校风及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管理方式等等,都不尽如人意,有的同学甚至把学校视为其理想的终结之地。

3.家庭因素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一论述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现代早期教育理论也鲜明地揭示了早期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教育感染性、及时性等等,都是学校教育无与伦比的。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但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和不科学,在高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幸福感的体验中,却成为重要的因素。例如笔者所处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教育和关心缺乏必要的经济和科学的支持,学习的全部目的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功利性教育,很少感受到求知的幸福和愉快。而一旦进入高校,脱离了家庭的影响,又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猛然发现,原来学习也不能够改变命运,矛盾和纠结使他们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懈怠与厌倦,自然缺乏学习的幸福感。

(二)主观原因

1.不恰当的心理参照系:心理参照系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挫折、适应环境而选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人们维护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机制去认识环境,选择、决定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以谋求自我安慰,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态。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6]高师生进入大学学习,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学校的所能够提供物质和精神环境与他们一直以来所憧憬的模式可能相去甚远,于是受到挫折,而此时所要选择的心理参照系是: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没有机会进入高校学校。而事实上,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却选择了:我们高中同学进了北大、清华,而我却不幸落入了这样的学校,于是自尊受到极大的损伤,仿佛永远也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习便成为负担和痛苦。

2.不恰当的的成就动机: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7]高师生主动或被迫选择了师范学院就读,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教师职业,而当前中国教师职业的种种尴尬和就业的困惑等,让高师生的体验是:当教师既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又不容易顺利成为一名体面的教师。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是不容易体会到学习的幸福的。

3.缺乏本体安全感: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8]为什么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为什么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可以说,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高师生在本体安全感方面的缺乏,也是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幸福。

三、提升高师生学习幸福感的举措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高师生的学习幸福感

课堂教学是高师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对学习的幸福体验可以直接地从教学过程中获得,并且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消除其他原因形成的幸福感缺乏的心理状态,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自身幸福感的表率和感染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不仅指传授给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要蕴含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这样的深远含义。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发现,一些教师把自身的职业倦怠情绪、生活悲观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人生态度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培养高师生的学习幸福感,教师要率先垂范,做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楷模。

2.教学方法改革的提升和激励作用

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是扼杀学生学习幸福感和求知欲的罪魁祸首,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抓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学习的幸福和愉快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以提升高师生的学习幸福感:

1.灵活多样的课余活动;

2.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

3.开拓创新的假期活动。

参考文献:

[1][2][6][7][8]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0月1日

[3]冉昕 高师生的专业承诺: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第14期

[4]百草园: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5]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屈静,女,汉族,1988年出生,西华师范大学毕业。

冉昕,女,苗族,1964年出生,六盘水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