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豆沙关:那时云南第一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豆沙关:那时云南第一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的世界,人们可以乘上飞机、火车、汽车到达这个地球村的任何一个地方。世界是平的,Thomas L.Friedman为我们讲得非常透彻。

若不是这样,凡是要到云南者,无不随着庄蹻入滇的必经之地、秦始皇时期修建的五尺道、诸葛亮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关……,普天之下,要让云南也莫非王土的第一关——豆沙关。

柔媚和雄险

有水的地方,总是含情脉脉。

正是因为朱提江(现称关河,下同)的一划而下,才有了《蛮书》所述的:“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

雄奇之余,一眼看去,高达四五百米、宽千余米的石壁上,一条石缝呈“一”字状,镶嵌于石壁中部,仿佛被撕开了一条口子一般。在这条石缝里,9具僰人棺木静静的躺在其中,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样把这棺木放入这四五百米高的石缝中的,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让我们不由地仰视思索。

朱提江往下流去,在水富县汇入金沙江、入长江大海。有水的柔媚滋养,盐津豆沙关一带也是出美人的地方,据不完全记载,仅在清代就曾有7次来这里选美人入宫,石门关这个“美人关”的美誉自然不是虚名而来。当地流传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在古时,每逢将士出征都是在这个石门关挥别爱人,当爱人久久不归时,她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爱人归来,石门关又被人们称为“情关”,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悠远情愫。

大智与大义

诸葛亮在云南,留下了“七擒孟获”以德服人的壮举,也留下了率众栽种普洱茶的茶祖美名,更留下了“豆沙关”这个永久传世的关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筑“五尺道”,以便做到“车同轨”的高速通行交通;从西安到云南,翻过秦岭就是四川盆地,由宜宾溯朱提江往上,最快捷的进入云南。秦“五尺道”从石门关西边的关口岩上通过,从下到上,几经曲折,向北通往叙府(今天的四川宜宾),往南进入大关、昭通。在这条“五尺道”刚上到岩口的地方,筑了一座城堡,这座城堡就是“石门关”。在冷兵器时代,这个“石门关”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境,说的就是这里。

当时诸葛丞相领兵欲由此进入云南,于是来到关下扎营。守军将领说:“丞相南征,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我等也不敢不让丞相通过。久闻丞相大智大慧,现略备问题请丞相帮助解决。丞相若能在三天之内,将关河边上堆积的河沙中的豌豆捡出来,小将定让大军通行,并备薄酒致谢。”诸葛亮领人到河边一看,呵!沙滩上,成堆成堆的河沙一堆连着一堆,每堆河沙里都均匀地掺杂了不少的豌豆。这可麻烦了:让士兵们用手一颗一颗地捡,别说三天,就是七天也不可能捡完。诸葛亮陷入了沉思。中军帐内,诸葛亮背着手踱来踱去,始终没想出办法来。天快黑了,诸葛亮步出军营,看到山地里漫山遍野的翠竹,不禁眼睛一亮,有了!赶快传令三军,打着火把,砍竹子,划篾条,编织成了筛子,有了这就地取材的“神器”,豆子很快就筛出来了。

天亮了,守军将领爬上城堡,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往河滩望去。不望则已,这一望就全呆了:旭日照耀着河滩,金黄的是豌豆,灰暗的是沙,已经全“捡”出来了,而且仅仅用了一个晚上!

自然,蜀军顺利地通过了石门关,经过关口城堡时,守关将士对诸葛亮肃立致敬。后来,为了表示对诸葛丞相大智大慧的崇敬,石门关变成了“豆沙关”,那个能够把“豌豆”与“河沙”分开的“网状物”,就演变成了今天广泛应用的竹筛。

博物与风情

先秦的僰道、秦朝的五尺道、汉代的南夷道、隋唐的石门道、南方丝绸古路,一起在这里交叉重叠;古老的关河水路、秦开五尺古道和现代的滇川公路、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在这里束集并行,构成了独特的交通奇观,被称为天然的“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

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唐袁滋题记摩崖》,至今有1200多年,全文仅120余字,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独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证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历史作用。石刻在1965年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1988年元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凡博物之地,必是人杰地灵之地,必有美食汇集;山水灵动的盐津豆沙关,特产丰富,川渝、云南美食文化在这里交融,由此形成的美食文化更值得称道。这里有香甜可口的黄粑,地地道道的的山地乌鸡,酸辣舒爽的水粉……无不让人嘴馋留恋。

黄粑是用当地产稻米经过泡、磨,加入红糖,再用当地一种叫船船叶的叶子包上,然后上竹蒸笼蒸熟后形成,既有稻米的谷香四溢,又有船船叶的清香散发、红糖的天然醇香……

这里的山地乌鸡,是关河一带久负盛名的鸡种,全身骨头乌黑,喂的包谷豆杂,吃的是山菜野虫,其味之香,香入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