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圆的认识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圆的认识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探究掌握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五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曲线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圆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课件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师:“生活中见过圆吗?”“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圆,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你感受到圆的美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2.探究活动

第一步,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圆,将圆对折再对折,这两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将圆的圆心用字母标出来。现在我们看到把圆对折时,中间会有一条折痕,请用笔把这条折痕画出来。”(画折痕)“现在观察这条线段与圆心,你有什么发现吗?”

折痕通过圆心(师:“你真会观察!”)

师:(课件出示)“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我们叫做直径,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我现在来画一条直径,这样是吗,这样呢,为什么?”(生:“不是。”)“下面请同学们给直径标上字母d。”

师:“我再画一条。”(画半径)“这条是直径吗,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像这样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并标上字母r。”(画半径)

师:“认识了直径和半径,我来考考大家。”小练习:出示图形,找半径、直径并说出理由。

第二步,深入研究圆的特征。

师:“同学们其实关于半径和直径,还有很多奥秘,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动手来研究一下,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信封,四人小组合作将研究结果写在白纸上。”

课件显示:

探究活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小组讨论(略)。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预设

师:“看来同学们对圆的特征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聘请你们来做判官。”

小练习:判断(略)

师:“到底哪个圆大呢,我们来画一画吧。先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你打算用什么来画?”(圆规)

3.画圆

师:“圆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画圆工具,它由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用处?”

生:“有个柄,一个有针尖的脚固定,另一个有铅芯的脚用来画的。”

师:“下面就请同学拿出圆规自己来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学生画,教师巡视)

4.反馈

先展示画得好的圆,说说画圆步骤(板书:定长、定心、旋转),指出不知道圆有多大时怎么办(标上半径);再展示画得不圆的作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突出定长、定心的重要性);最后,展示画得不圆的作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突出:定心、定距、旋转圆规)。

(机动)师:“现在老师也来用圆规来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先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半径怎么确定?),“再转一圈。画完了还要标上半径,说明圆的大小。”(展台)

师:“画的美吗?你还想试试看吗?现在就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大小。”(学生开始画)

师:“观察半径3厘米的圆和半径2厘米的圆哪个大?”(生:“半径3厘米的圆大。”)说明刚才的判断题对吗?(生:“对。”)“可见半径还决定圆的……大小。”(板书:决定圆的大小)“你们真会观察,我要把这个重要发现写上去。”

5.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黑板,以这根小棒为半径,你可以想象出一个圆吗?”(让学生比划一下)“还可以在哪边?”

师:“为什么同样一条半径,圆的位置不一样呢?”(圆心不同)(板书:圆心决定位置)

师:“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练习:小鸟吃飞虫(略)。

师:“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有些问题的答案也会随之变化。”

6.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要想真正走进圆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我们刚才所做的或许只是走近了圆的世界。(补充板书:“近”)“打开圆的大门,一个更加精彩,更加丰富的世界,必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