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蚌中取珠须有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蚌中取珠须有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段时间,笔者听过一个关于教学内容的讲座。讲课老师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让你用两个圆圈来表示教材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你会怎样表示?在座的老师意见不一。部分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理由是我们不应该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也有老师认为,这两者应该是完全重合、兼容的;还有老师则认为教材的范畴大于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教材与教学内容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有差别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讲课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并不在于其正确答案是什么,其实是为了触发教师对“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须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如果把语文教材比作是一个珍珠蚌,那么一个语文老师就要有足够的睿智、技巧、耐心和细致来做好“蚌中取珠”的工作——择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即所谓“蚌中取珠须有道”。确定好教学内容,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一步,须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瞻前顾后——依据学段要求框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学段目标。教师在接手语文教学任务时,须整体了解整个语文目标的发展体系,再重点研读所在学段的目标,只有对其了然于心,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有依据地去择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如课程标准中关于1-2年级的阅读目标是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学习“读中理解字词”及“借图读文”等。教师应牢记这一学段目标,有目的地去择取合适的内容。如二年级《黄山奇石》一文,依据上述目标,可大致确立以下教学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中描写的黄山奇石的形状,弄清黄山的岩石“奇”在哪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左顾右盼——揣摩编者意图聚焦教学重点

人教版教材是按主题组单元的,这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仔细加以研究的一个问题。可通过读单元提示以及分析整组课文,来聚焦本单元以及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的,包括《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共五篇文章加一课识字。仔细阅读,教师就会发现这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毋庸置疑,这一单元总的教学重点就可以确定为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同时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此外,编者的意图还会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如《黄山奇石》一文,课后有习题: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这一练习其实很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想象与表达的要求。因此,“想象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说”就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难点。

三、定睛思量——解读文本特色取其教学精华

任何一篇被选来作教材的文章,都有其特色与个性,都有其可取之处,但课堂容量有限,学生所需有别,教师只能取其最具特色与精华处为学生所用。

简单地说,解读文本,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为内容情感主旨,二为语言表达特色。

还是以《黄山奇石》为例,解析文本,其内容情感主旨为:(1)图文并茂,描写了黄山一绝——奇石。围绕“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2)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其语言表达特色为:(1)从结构上看,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但描写的四块奇石各段之间则是并列的。具体在写的时候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先点出名称再进行描写,二是先描写再点出名称;(2)从描写上看,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特别是一些动词的准确运用,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奇石给写活了。如描写“仙桃石”时,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活了。

四、俯身平视——估量学生起点分层设定内容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要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还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起点与学习需求的分析。如果确定的内容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就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果经常“炒冷饭”做无用功,则会在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罪莫大焉。所以,确定教学内容的最后一步,就是选择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即“教学生之所需,教学生所未明”。

我们可以通过课前了解或者课中检测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所需,从而确定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同样是《黄山奇石》一文,可以放在二年级上,也可以放在一年级、三年级上,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完全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肯定会有较大差异。

一年级的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及相应的词语;朗读课文,图文结合,感受黄山石的“奇”。

二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文中图画和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而三年级就需要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学习了解文章的结构等方面加以渗透或突破了。

当然,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需求并非简单地凭年段来区分,每个学生个体之间都会有较细微或明显的差别,而且这个起点与需求是一个实时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一刀切的教学只会让课堂成为一锅“夹生饭”,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去动态关注学生状态,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动态实施分层教学。

确定好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走好了这一步,课堂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我们需仔细斟酌,用心筛选,从教材这个“蚌”里取出真正有用的“珠”,课堂这颗珍珠方能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