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洞悉一座城市的血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洞悉一座城市的血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怎样的心态、视觉去看待、感悟一座城市,就细微情感而言,恐怕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种,诚如莎士比亚所讲“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六朝古都的北京城,无论是其现代城市建设,还是历史文化传承,更是众说纷纭、千差万别。但这些看法、观点往往都只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并没有从城市地理本身去做细微的分解与阐述。

在这些感悟中,为大众所熟悉的往往是一些文化名人的文章描述。无论是林海音笔下始终念念不忘的“骑小驴儿上西山”的京城环境、情味;张恨水津津乐道的京城城市建筑:“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还是萧乾笔下的“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的生活环境;谢冰莹笔下的“凡是到过北平的人,没有不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离开北平以后没有不常常怀念她的。北平,好像每个人的恋爱……”;张中行先生笔下的“常听离开北平的人说: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的情感归依。

对一座城市本身而言,这些往往只是曾在这里停留的人通过自己的记忆发酵后留给这座城市的一件漂亮的外衣、一层朦胧的面纱,甚至是一刹那的感触,从而抽象升华成的一座城市的韵味和气韵。就其对北京城的具象研究,远的暂且不说,现代北京城市地理研究领域中,恐怕要数王彬的《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三联书店,2007年5月出版)最为全面。这本由三联书店推出的专门针对北京的城市地理学术专著,主要通过对城市微观地理的观察、探究来解构宏观的城市地理,并运用微观地理的研究方法,对北京的城市、道路、区域、四合院进行综合全面的谛视与思索。

书中无论是对井田制与北京的筑城理论、原大都中轴线上的城市标志、微观地理中的古都脉络的梳理,还是对北京胡同的起源、空间、形态、细部以及胡同存在的意义的讲述;无论是对井田制与北京历史上的里坊、区域的追溯,还是对北京四合院里的建筑布局与人文精神的辨析……这些种种对北京城市微观地理的全面解构、研究文章,读起来并不艰涩,就单一的每篇文章而言,无论是立意还是行文,都很简单明快,不少篇章甚至有琅琅上口之感,能把学术研究文章写到如此程度,并不多见。但除了增长了对北京城的历史、底蕴的了解外,书中的一些看法、观点却一直在心中翻腾,似乎有许多话想说,但一时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心中始终有些困惑。

排除相对论和辩证法的理论干扰,从纯感性的角度而言,一座城市,如此庞然大物,如此明显的宏观世界,怎么会跟“微观”这样细碎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呢?

坦诚地讲,在仔细阅读《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之前,我曾断断续续地听王彬先生提到过他的城市微观地理研究方法和理论,但大都是针对具体的某一道路、区域、院落而言的,当时并没有形成十分完整的研究理论,也没有照此理论去为北京城做整体全面的梳理,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对一座城市属于宏观地理范畴的感知和认识。在我旧有的认知世界里,城市就是串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堆砌组合在一起,是一个跟微观世界很难沾上边的概念。

尽管书中的有些篇章我之前零星地在报刊杂志上看过,比如《往事正阳门》《请保护北京的胡同之根――砖塔胡同》《金融街的历史地理》《北京的宅门与砖雕》等,其中不少还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保留下来了不少遗迹,但我依旧没有对北京城的微观地理研究形成整体概念。

直到《北京微观地理笔记》的推出,才第一次让我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古老文明和现代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入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才第一次让我明白,一座城市,除了给人庞大的宏观印象外,在具体的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区域、每一座院落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都存在着细微的脉络,而且“有血有肉”,体现着独特的精、气、神。如同我们人自身一样,一个自然健康的人体,其肌肉、骨骼、皮肤必然是自然和谐的有机组合,尽管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精神和气质。一旦这样的组合不协调,如同一个身患残疾的人,给人的感觉就很难再赏心悦目。《北京微观地理笔记》让我们看见了一座古老而不失现代色彩的城市的全貌。

正因为看见了北京城的全貌,映照眼下的一些现象,心里有些感慨。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一片区域、一条道路、一座院落等这些城市具体的有机要素往往被忽略掉,忽略了这些微观地理中的具体情况,以致才出现了不少事后发现不和谐、不协调、生硬拼凑的城市景观建设,忽略了一座城市也是“有血有肉”的有机组合。如果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对一座城市的微观地理有着整体的认知,会不会大大降低或减少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失误?少一些重复建设?

突然联想到前几日路过东四看见的情景,东四六条、七条的胡同口都张贴着通告,通告四周围满了住在胡同里的大爷大妈,纷纷议论着,原来是东四四合院保护区的部分房子因新修地铁要开始拆迁了。我想,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对旧有城区的拆建在所难免,要完全做到萧乾先生的叮嘱“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如果我们在拆建的过程中,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同当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就更完美吗?就拿东四四合院保护区而言,建设地铁是为了缓解首都市民出行的交通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硬件建设,但在兴建地铁站的时候,地铁站的外观模式、高度、色彩等,是否可以考虑跟周边的四合院景致尽量相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我想,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北京微观地理笔记》推出的意义也在于此。诚如王彬自己所言:“城市是思想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制度产生不同的建设思想。六朝古都北京便是古老的王城理念的产物,需要我们在历史的夜色里思考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