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黎贡山土壤低温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黎贡山土壤低温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获取工业生产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低温淀粉酶产生菌,从高黎贡山百花岭南斋公房采集的土样中定向筛选得到10株产淀粉酶菌株,选择其中透明圈有效值最大的GD-6菌株进行摇瓶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温度为20 ℃, 最佳产酶pH 为7.0,160 r/min摇瓶培养24 h后,产酶活性为420.9 IU/(mL・min)。

关键词:高黎贡山;低温淀粉酶产生菌;筛选;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784-03

Screening of Cold-Active Amylase-Producing Strain from Soil in Gongshan of Gaoli

YU Li,YAN Ai-fen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aoshan University, Baoshan 678000, Yunnan,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cold-active amylase-producing strain with potential valu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10 amylase-producing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outhern Zhaigongfang of Gongshan in GaoLi. The strain, GD-6, which had effective value for maximum of transparent circle, was chose to fer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enzyme-producing condition of this strain was as follows: 20 ℃, pH 7.0, 160 r/min shake flask for 24 h. Under this optimal condition, the amylase activity was 420.9 IU/(mL・min).

Key words: Gongshan of Gaoli; cold-active amylase-producing strain; screening; enzyme activity

淀粉酶是能催化淀粉水解转化成葡萄糖、麦芽糖及其他低聚糖的一群酶的总称[1]。低温淀粉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最适作用温度比嗜温淀粉酶要低20~30 ℃,而且在0 ℃有一定的酶活性。由于低温淀粉酶具有在低温下有效发挥催化作用的特点,使其在生物工程领域及解决现代能源危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有研究者从黄海、东海海底淤泥样品中分离出低温淀粉酶菌株Penicillum sp. FS010441,并对其进行了研究[3]。作者通过对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土样进行定向分离筛选研究,得到10株具有产淀粉酶能力菌株,对其中一株产酶能力较好的菌株进行了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以期筛选出工业生产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低温淀粉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土壤样品 土壤样品采自高黎贡山百花岭南斋公房(海拔3 150 m)。

1.1.2 培养基 富集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 g/L,蛋白胨1 g/L,牛肉膏0.5 g/L,NH4NO3 1 g/L,KH2PO4 1 g/L,MgSO4・7H2O 0.5 g/L,FeSO4・7H2O 0.01 g/L,KCl 0.5 g/L,自然pH。固体平板分离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 g/L,蛋白胨10 g/L,酵母膏5 g/L,K2HPO4 3 g/L,FeSO4・7H2O微量,MgSO4・7H2O 微量,琼脂15 g/L,pH 7.0。该培养基不加琼脂作为发酵培养基,分装于250 mL三角瓶内,每瓶100 mL。

1.1.3 试剂 DNS试剂(二硝基水杨酸试剂)。用比色定糖法测定酶解液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测定酶活性。称取酒石酸钠22.75 g溶于125 mL水中,于溶液中依次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0.875 g,氢氧化钠 5 g,加热溶解,再加入重蒸酚0.625 g,无水亚硫酸钠0.625 g,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后定容至250 mL,放于棕色瓶中,放置7 d后使用[4]。500 μg/mL标准葡萄糖溶液。称取105 ℃干燥2 h的分析纯葡萄糖0.125 g,加水溶解,稀释定容至250 mL。柠檬酸缓冲液。以0.1 mol/L的柠檬酸溶液和0.1 mol/L的柠檬酸三钠溶液按比例混合,配制不同pH的0.1 mol/L柠檬酸缓冲液,用于1%淀粉溶液配制和酶活性测定。卢哥(Lugol)氏碘液。卢哥(Lugol)氏碘液按文献[5]的方法配制。1%的淀粉溶液。1 g可溶性淀粉加入2.5 mL水溶解,再加35 mL沸水煮沸2 min,使其冷却加入25%的柠檬酸钠缓冲溶液至100 mL,作为酶活性测定的底物[6]。

1.2 方法

1.2.1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称取土壤样品10 g置于装有9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剧烈振荡10 min使样品颗粒分散均匀。静置5 min,取悬液10 mL置于装有100 mL富集培养基的三角瓶中(3瓶重复)。37℃摇瓶培养3 d后,取培养液0.1 mL涂布培养于固体平板分离培养基中,37 ℃ 恒温箱培养。菌体生长后,用卢哥氏碘液判断是否有淀粉分解,通过测量透明圈大小,初步判断水解淀粉的能力,挑取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大的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将纯化后的单菌落保存于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中。

1.2.2 菌株发酵条件确定和粗酶液的提取 将纯化后的菌株活化后制成菌悬液,以2%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分别考查菌株在温度5、10、15、20、25、30、35、40 ℃和pH 4.0、5.0、6.0、7.0、8.0、9.0条件下的产酶情况,160 r/min摇床培养24 h,以确定适宜的产酶发酵温度和pH。发酵结束后直接用发酵液作为粗酶液用于酶活性测定。

1.2.3 DNS 法制作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的制作参考文献[7]的方法,以葡萄糖作为标准溶液。

1.2.4 低温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取0.5 mL发酵液加入1 mL 1%的淀粉溶液使两者充分混合后37 ℃水浴5 min,再把该混合液煮沸5 min,终止反应,再加入1 mL DNS,沸水浴5 min后迅速冷却,加水2.5 mL,用723型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20 nm 处测定吸光度。以发酵液加1%淀粉溶液直接煮沸再加DNS试剂反应作为空白对照[6]。

酶活性定义:在37 ℃,1 mL酶底物反应液1 min内产生相当于1 μg/mL葡萄糖的还原糖量规定为1个酶活性国际单位(1IU)。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筛选结果

利用筛选培养基从土壤样品中初步分离获得产淀粉酶的菌株10株,初步筛选出D/d大于2的6株产淀粉酶能力较强的菌株(表1)。由表1可见,GD-6菌株的D/d最大,其次是GD-3、GD-4菌株,D/d大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淀粉酶分解淀粉能力强,由此初步确定GD-6菌株产淀粉酶能力最强。故以该菌株为试验菌株进行产酶条件及酶活性研究。

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用不同葡萄糖浓度与DNS共热反应显色后,测出其在620 nm处的吸光度,作出标准曲线(图1)。得出回归方程■=1.531 3x-0.327 5,用于酶活性的测定。

根据标准曲线和计算公式得:还原糖量(μg/mL)=[(OD620 nm+0.307 5)/1.151 3]×1 000,则酶活性=还原糖浓度/[作用时间(5 min)×粗酶液(0.5 mL)]

2.3 最适产酶温度的确定结果

利用GD-6菌株分别在10、15、20、25、30、35、 40 ℃下,pH 7.0,160 r/min摇瓶发酵培养24 h后,以发酵液作为粗酶液进行低温淀粉酶活性测定,然后在波长620nm处进行吸光度测定并计算酶活性。反应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知, GD-6菌株最适产酶温度为20 ℃,在20 ℃条件下培养产酶活性可达420.9 IU/(mL・min),产酶能力最强。

2.4 最适产酶pH的确定

在酶活性测定反应体系中,在最适作用温度(20 ℃)下,利用GD-6分别在pH 4.0、5.0、6.0、7.0、8.0、9.0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以发酵液作为粗酶液进行酶活性测定,在波长620 nm处进行吸光度测定并计算酶活性。pH对酶活性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知,GD-6菌株所产淀粉酶的活性在20 ℃、pH 7.0的培养条件下最高,为420.6 IU/(mL・min)。

3 结论

高黎贡山百花岭南斋公房海拔3 150 m,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最低气温为达-6 ℃,属高海拔高寒地区,有利于低温微生物的生长。通过对该地区土样的研究,得到了6株产淀粉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编号为GD-1、GD-2、GD-3、GD-4、GD-5、GD-6;通过比较透明圈有效值的大小初步判断产酶活性,选取GD-6为研究菌株进行低温下产淀粉酶能力的研究。最终确定GD-6菌株最适产酶温度为20 ℃,最适产酶pH 7.0,160 r/min摇瓶培养24 h后,酶活性可达420.9 IU/(mL・min)。

参考文献:

[1] 胡学智.国内外酶制剂工业及其应用[J].工业微生物,2001, 31(3):41-46.

[2] 曹军卫,沈 萍,李朝阳.嗜极微生物[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 虹,郑惠平.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的分子机制[J].生命的化学,2001(21):163-165.

[4] 包 ,王晓辉,张伟琼,等.纤维素分解菌的选育及酶活测定[J].生物学杂志,2007,24(2):56-58.

[5] 李振高,骆永明,滕 应.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 史永旭,姜永明.五种淀粉酶活方法的比较研究[J]. 微生物学报,1996,23(6):371-373.

[7] 肖 湘,周 樱,王凤平.高效几丁质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几丁质酶系的研究[J].海洋学报,2003,25(1):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