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桥路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桥路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介绍成都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西延伸线桥路过渡段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

过渡段;施工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7001

1 过渡段设计

桥路过渡段为倒梯形,长度L>4H,且>20m,H为填高。过渡段范围内基床表层采用掺入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倒梯形斜边坡率为1∶3,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采用掺入3%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级配碎石分层填筑。过渡段基床表层压实标准应符合压实系数k>0.97、地基系数k30>19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5MPa;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压实标准应符合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桥台基坑应采用C15混凝土分层压实填筑。

2 过渡段施工

2.1 过渡段填筑压实工艺流程

图1 过渡段填筑压实工艺流程图

2.2 过渡段基底处理

过渡段挖除非卵石土,回填前应先对基底进行注浆处理,注浆深度至松散卵石土底。注浆管采用A89mm钢花管,按2.0m*2.0m矩形布置,花管壁每30cm左右设A8mm(压浆)钻孔,花管注浆采用孔口封闭压力注浆,注浆压力0.4~0.6MPa,采用水泥砂浆注浆,砂浆配合比宜为水泥:砂=1:1,水灰比宜为0.45~0.5。注浆前应进行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注浆参数。

2.3 施工方法

在桥台及重力式挡墙基础等达到设计及规范允许强度后,及时进行台后过渡段填筑。施工前,做好桥头路基的排水施工,防止水流对填料的浸泡或冲刷。

过渡段路基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整体同时施工,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分层填筑和分层碾压。

桥台基坑应采用C15混凝土分层压实填筑,并保证基坑底部与侧壁之间密实、无虚土。

过渡段的级配碎石采用稳定土拌合机集中厂拌,自卸汽车运输,人工配合推土机摊铺。水平分层铺平,机械碾压。压实机械采用重型与轻型相结合,自两边向中间碾压,前后轮痕重叠三分之一。

填筑时的分层厚度,根据试验参数确定,但不超过30cm,且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在大型压路机压不到的部位及在桥台后2米范围内,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控制在20cm以内,碾压遍数由试验参数确定。

3 过渡段质量控制

3.1 填料的控制

(1)自挖方段取料时必须将表层的腐植土等有机物清除干净,同时密切注意原料中是否有不均匀夹层,如有则及时清理;

(2)原状料运至现场后要进行二次筛分加工,基床以下路基将粒径大于150mm的粒径筛除,基床底层路基将粒径大于100mm的粒径筛除;

(3)存料场要将原料与筛分二次加工的合格料分开,并标识明确;

(4)加大堆料的检测频率,确保堆料的含水率,并通过试验检测结果指导拌和。在填筑区内,依据虚铺厚度、车容量计算堆土面积及方格尺寸,然后用白灰线打出方格,每格子卸土一车,以便控制其虚铺厚度均匀性。

(5)摊铺平整:填料摊铺平整使用推土机初平、平地机进行精平、控制平整面无显著的局部凹凸。平整时应先两侧后中间,中间稍高,两侧稍低,平整面形成向两侧2%~4%的横向排水坡,平地机平整完后对小凹凸面,人工修复平整。

3.2 填料含水量控制

(1)存料场堆料集中堆放,雨天时用彩条布封盖,晴天翻拌晾晒。

(2)现场碾压前对填料进行含水量的测定,保证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1%进行碾压。现场含水量测定采用酒精燃烧法。

(3)现场测定含水量过大时,则需翻开晾晒,晾晒过程中要不断测定含水量,达到要求后立即恢复整平碾压,防止过晒;如果含水量过小,则现场洒水,洒水采用高压洒水车,保证洒水均匀,并不断测定含水量,达到含水量控制范围后及时进行碾压。

3.3 机械碾压控制

碾压采用大吨位自行式压路机,遵循“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振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静压速度控制在2~4km/h内,强振速度控制在2~4km/h范围内,机械振动频率控制在29~35Hz内(根据填料粒径确定)。碾压顺序为静压两遍+弱振两遍+强振两遍+静压两遍。

碾压轨迹重叠不少于40cm,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结构物附近碾压不到的位置,采用人工打夯机打夯密实,做到无漏压无死角,保证压实均匀,并达到规定的压实质量要求。

4 结束语

桥路过渡段是较容易出现桥头不均匀沉降的地方,施工中严格控制好基底处理、填筑、整平、碾压、质量检测、沉降观测等各项工序,为确保工程竣工后的正常交付使用,同时以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平稳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中铁二院.成都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西延伸线)施工图设计路基区间段施工图[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