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文化领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广泛的讨论。本文在简述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启示下,提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多样化、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改变师生关系和教师的作用、设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 改革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现实。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否定“中心”和“统一性”等观念及其赖以构建的二元对立的“世界模式”,以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已经逐渐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院校作为思想领域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新时期的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应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透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寻找一些有益思想,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以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等,致使研究生教育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高等师范院校的很多学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不明确。一些学生选择考研并不是因为喜欢从事科研工作,而是盲目跟从近年来的“考研热”――看别人读研,自己也读研,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和认识。[1]

2.读研期间,许多研究生没有养成自觉思考和不断提出问题的习惯,仍保留以听课考试为主要环节的本科时期的学习模式,过于依赖导师,思路局限,不愿发现问题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科研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高等师范院校的部分研究生把读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和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只求能毕业就好,缺乏刻苦钻研的动力,影响了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加大造成的问题

1.研究生的规模在急剧扩大,而导师的数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这就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十几个,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甚至带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

2.研究生数量增多,导致导师的课题不够,无法给学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3.研究生数量增加,加之自身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导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摸索,在科研的道路上常常走弯路,耗费精力。

(三)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够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够。大部分研究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许多研究生倾向于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简单地重复或移植到自己的论文中,或者将前人的研究成果稍加推演或论证,或者证实已有成果的正确性,论文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自己对课题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2]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包括以下几点。

1.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因为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途径。

2.国际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因为学术论文的数量因其较强的客观性而成为衡量高校知识生产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3.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因为真正表现一篇论文内在价值的是它的被引用次数。

4.原创性成果稀少。

(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本科化的倾向,[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内容陈旧,不能够有效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

2.课程设置门数偏少而课时数偏大,影响了课程设置所应覆盖的范围,使许多应该开设的课程因课时和开设门数的限制而不能开设。

3.课程讲授仍然像给本科生上课,缺乏让学生参与和研究的机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一致。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到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它使国家由“大众学校教育的潜在垄断提供者”变为“通过市场使消费者有权选择教育,国家构建了一种允许多样化、选择、自由的消费者的制度理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内容和结构多样化了,内容成为一种即时生产,学校成为愈加开放的场所。[4]因此,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后现代思潮对其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现代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要求培养多样化的目标人才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主张用统一的手段达到统一的目标,而现代教育却要求培养多样化的目标人才。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以“非中心化”、“多样化”为本质特征,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们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现代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要求培养创新的人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大大削弱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主张多元化、非中心化,要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现代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要求改革课程体系

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在受物质世界因果关系观念的影响,属于传统的封闭的课程体系。而现代教育却要求实行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应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并辅以学生自学、查询文献、科学研讨、总结提高等多种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其学术水平。后现代主义思想则正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迅速蔓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必然呼唤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深刻变革。

(一)培养目标多样化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支撑思想主要是理性主义,它认为个体有一个普遍的本质,因而主张用统一的手段达到统一的目标。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学校应采用宽泛的态度,如不是仅依据政府的决策或某一种教育观来决定培养目标,而是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并考虑到众多的具体因素来决定。其中,偶然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教育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也可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5]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要转变培养理念,实施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策略。[6]

1.以质量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首先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素质。其次要把教学和科研作为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的两翼,使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相结合、相统一,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2.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生源就好,学生综合素质就高,培养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学生就业就容易。

3.以实用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空洞的理论知识传授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学生,惟有进行以实用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传授,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如果研究生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那就可以缩短毕业后进入专业化人才梯队的时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模拟场景和具体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技能、项目管理技能和沟通技能等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因此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体现后现代主义多元化、非中心化、零散化的思想。

1.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思路框架中走出来,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能力培养。多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精心准备,踊跃发言,敢于提问,虚心请教,发表不同看法。

3.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能解决教育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和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三)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现后现代主义的“非中心化”、“多样化”的思想。

1.具体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技能、论文写作能力等。

2.科研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协调组织、合理分配资源能力等。

3.要坚持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定期邀请中外名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和讲座,营造学术氛围,提供学术信息,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有助于本专业和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挖掘学有所成研究生的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坚实基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

(四)改变师生关系和教师的作用

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师认真讲学生努力学、记。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尽管不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知识的本质不再是真理、技能和信念,而是“信息”。“教授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工作在于“转化智慧”。[8]教师成了在学校教育领域生态圈的管理员,学生在这个生态圈中接受信息,在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增强沟通能力和文化读写能力。在重构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情景内是领导者,在情景外是专制者。

(五)设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受物质世界因果关系观念的影响,属于传统的封闭的课程体系,其中泰勒的课程模式便是封闭性的课程体系的典型,该模式将预先精心选择的课程目标置于核心的地位。而后现代的课程观是构造主义的,更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自动生成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意指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这些内容都有丰富的变式或多种可能性的解释,同一课程内容之间、不同课程之间都可以通过对话加以沟通,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像现代性下的课程观那样有壁垒森严的鸿沟,同时还要有螺旋式的发展框架。

参考文献:

[1]王淑华,戴慧,李大勇.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37-39.

[2]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发展战略研究,2005:32-36.

[3]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58-59.

[4]胥永华.浅谈后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论坛,2002,11:3-4.

[5]罗三桂.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5,(3):14-18.

[6]王世伟.扩招后我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几个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2):86-89.

[7]刘德华.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J].大理师专学报,1999,(1):46-50.

[8]谭永梅.教育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与改进[J].高教论坛,2003,(2):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