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校德育教学模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校德育教学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技校德育本质上是思想和行为的矫正。本文分析技校德育教学的现状,遵循德育的一般规律,针对技校生的心理特点,构建情-知-行-意模式作为技校德育教学主要模式。并探索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提出推进这一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情感;认知;矫正

技工院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制约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推动功能和保障功能。在社会转型期,技校生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一、技校德育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使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是一种覆盖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2010年《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及教材体现了这一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实用,并且加入职业元素和职业生活内容,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突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技工院校大部分生源是中、高考落榜生。从表面上来看,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差,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情况。在我看来,根本上来说是思想道德素质出了问题。要把这样一群学生培养培养成人格完善、学有专长的职业技术人才,首先要解决思想道德问题,进行思想和行为矫正。相对于相同层次的教育,技校的德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难度也更大。从此意义来讲,技校德育教育是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和首要教育工作。

二、技校德育课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技校德育课程教学和改革成绩显著,新版德育教材内容平实易懂,编排方式也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课堂效果离课程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有:

1.学生消极态度。初(高)中阶段,学生对思想品德(政治)课就有一些偏见,认为思想道德无用,来技校更是来学技术的,没必要学德育课,对德育课有着消极甚至是抵触态度。技校德育课内容虽有不同,但学生固有的认识偏见,加上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对德育课的兴趣依然不高,教师很难有效开展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仍然单一。新教材设计了很多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教师也在努力尝试和实践。由于课时少,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基础差、不配合,以及教师本身等原因,这些教学方法难以实施或实施效果不理想,教师往往选择性地放弃,继续沿用单一的讲授法。

3.评价方式形式化。当前,德育的评价是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为特色。即使是开卷考试,也只是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学生的道德本身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平时表现也会占一定比例德育,但没有明确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标准,随意性很大。德育评价与教学过程和道德行为脱节,德育失去了应有的评价功能。

以上因素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过程,忽略德育的一般规律,学生没有体验和投入,使德育成为越级的生长,对学生毫无切肤之感,德育课堂效果很不理想,失去了德育的教育功能。

三、技校德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德育课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德,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即育人。德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心理的内部矛盾是个体德育形成的动力,德育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谐统一的过程。认知学派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孤立的简单反应,而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行为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当时行为产生的情境、个人的观点、以及个人如何安排及认知的情境。参考以上理论,本人构建了情-知-行-意教学模式,作为技校德育主要教学模式,如下图:

情(包括情感、情景和情绪)是个体德育形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着个体进行某种行为选择。知,即认识,是个体对课本中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进行思考而形成的理解和看法。行,即道德行为,是德育指向系统,是个体在前两者支配下所选择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意,包括道德意志、观念和态度,是个体实现道德行为目的而进行的自觉、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德育的特征系统,具有稳定性和评价性。德育的形成过程中,这四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只有和谐统一,德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恰当的情景、置疑,调动积极正面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探索认识;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或假设,增加理解或协调,巩固或矫正先前的情感和认知,进而达到修炼道德意志的目的。这一模式中,情、知是控制因素,是德育和德育教学的关键。当个体对情景(环境)产生肯定的情感或情绪时,他们会乐意接纳和践行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此时,情、知、行、意的通道是畅通的。当个体对情景(环境)产生否定的情感或情绪时,他们会倾向于抵触或诋毁道德规范和要求,拒绝做出人们所期望的道德行为,道德修养失败。此时,情、知、行、意的通道是不畅通的,教师需要采取干预措施来疏通,以达到道德矫正的目的。

现实中,“情、知、行、意” 之间互有通道,因此,德育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模式。本人之所以推崇“情、知、行、意”模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 技校生心理特点。技校招收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5~20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还在形成中,处于成熟前的动荡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矛盾最多的时期。心理矛盾正是道德矫正的动力。技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德育教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