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栓塞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栓塞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非栓塞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因素和预后。方法 对16例非栓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5.5岁,大面积脑梗死(81.2%)是主要病因,高血压(75%),糖尿病(50%)有较高的发生率。结论 非栓塞性脑梗死的HT常发生在高龄及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是重要病因,多为晚发型出血,预后较好。

【关键词】 非栓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ormation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自然转归过程之一。可分为栓塞性出血和血栓后出血,前者主要为心源性栓塞所致,后者为血栓形成后所致[1]。

由于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的检出率较以往增高,目前许多研究发现心源性脑栓塞是HI的主要病因,但临床中有许多HI并非心源性脑栓塞。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例非栓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HT)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6例;年龄60~91岁,平均75.5岁。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排除房颤,房扑,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病因所致的心源性脑梗死。其中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表现为意识障碍4例,癫痫发作1例,头痛3例,恶心呕吐2例,同向凝视5例,语言障碍8例,偏盲1例,偏瘫14例,偏身感觉障碍8例,共济失调2例。有8例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本组患者入院时头颅CT检查均无相应梗死灶。经及时复查头颅CT扫描,发现梗死灶和出血灶。

1.3 出血性梗死发生时间 从梗死发生到发现出血灶,最短30 h,最长22 d。其中

1.4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2例,小脑半球及蚓部大面积梗死2例,顶叶梗死2例,颞枕叶大面积梗死3例,额颞顶枕叶大面积梗死4例,颞顶枕大面积梗死4例。所有病例均行2次以上头颅CT扫描,出血灶为非血肿型13例,血肿型3例。

1.5 治疗及预后 全部病例均用脱水及脑保护剂治疗,一经确诊HI,立即停止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扩血管及活血化瘀等,适度降压,控制血糖。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6例,进步3例,无1例死亡。

2 讨论

HI又称脑梗死HT,是指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脑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有人做过病理研究发现,栓塞性(心源性及其他栓塞)的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24%~71%,非栓塞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21%[2]。

HI的发病机制:梗死区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早期,梗死灶内血管壁发生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受损导致水和其他小分子物质渗出,在此基础上:①阻塞血管因血栓溶解,栓子破碎,移向远端而使血管再通;②梗死边缘侧支循环开放,侧支血流进入梗死病灶再灌注;③梗死灶脑组织水肿程度的增减、血流动力学随之改变等致病灶内再灌注,缺氧后氧自由基产生,继发炎症反应,抑制因子和蛋白酶平衡失调,基底层屏障作用被破解,血脑屏障破坏,血液从发生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梗死灶内,导致HI[3]。

本组资料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大,为75.5岁,考虑年龄是非栓塞脑梗死发生HT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人认为年龄大于70岁,HI的发病率增高,可能与老年人淀粉样血管病变有关[4]。本组13例(81.2%)为大面积脑梗死,提示大面积脑梗死亦是非栓塞脑梗死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文献报导一致[4.5]。

HI的预后与出血灶发生时间有关,有人根据时间把HI分为两型:①早发型:即脑梗死后3 d内发生HI。②晚发型:脑梗死后3 d后发生HI。本组15例(93.7%)为晚发型。预后相对较好。继发出血表明,患者的侧支循环已经建立,出现再灌注,对于缺血半暗带循环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此型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显,甚至逐渐好转,预后较好[5]。

糖尿病与HI的关系很密切,本组有8例(50%)合并有糖尿病,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时血糖升高可使梗死面积扩大并发展为HI,动物实验发现,高血糖可使梗死面积扩大25倍,出血机会增加5倍[6]。本组资料中高血压12例(75%),血压是维持血流的重要因素,脑梗死后因脑水肿等原因脑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代偿升高以维持脑组织灌注,使动脉壁承受更大侧压,当动脉壁变性,坏死时易发生HI,所以血压越高,HI可能越大[7]。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是非栓塞脑梗死发生HT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组研究提示,高龄和大面积脑梗死是非栓塞性脑梗死发生HT的主要因素,糖尿病、高血压是重要病因,非栓性脑梗死发生HT多为晚发型,预后较好。

HI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和严重并发症,故大面积脑梗死及梗死后有明显水肿,中线结构移位应用脱水剂,同时监测血糖、血压。慎重选择溶栓,抗凝,扩容,血营扩张剂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应在2周以内复查2-3次头颅CT,一旦确诊HI,应立即停用可能诱发出血的药物,针对不同出血类型及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郑友生,李华灿.出血脑性梗死46例临床特征与影像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4):373.

[2] 武文亭,黄海真.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13(3):1277-1279.

[3]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65.

[4] 巫顾秀.出血性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05,27(5):358-359.

[5] 田晶.出血性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6,8(11):760-762.

[6] 丁宝成.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治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3):184-187.

[7] 邵自强.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的.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