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向内挖掘一个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向内挖掘一个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夏日的夜,晚饭后,我和图南多是呆在屋内,各自占据一隅,他读大江健三郎的《读书人》,我大概在读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图南从网上淘来的二手书,又旧又破,但也因此柔润了许多。我几乎视为珍宝,爱极了那样的朴素与谦和。春节之后,我们不断地买书,不停地读书,仿佛一心要把虚空瘦弱的身体喂饱填满。工作之后,回到屋中,这是我们零零碎碎的快乐之中的精美时光。我们皆因有一个贫乏不堪的往昔,而情不自禁地投身于暗夜与书籍共融的海洋里。我们吸食海藻并尝试扑腾,用以弥补忧伤。

仕玉的电话就在此时响起。已是夜里九点,她说她尚未吃饭,“没有食欲”。她被一种无法名状的焦虑笼罩,以致几乎看不见面前的路。她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排解日常烦闷,“我一直都很积极啊”!可是,日常依然笼罩如云,忙碌却单调到令人窒息——一个中学教师,教语文,却已然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润养日常的水,一切都充斥着口令,无味、密集而且强硬。

我深感其苦:你投身其中,却无所适从;你在拼搏,却寻找不到呼吸的出口。有了稳定的工作,却不意味着有了舒展的身姿。于是,我接过图南的电话,和仕玉聊了起来。

我曾经在课间草草地读过从学生那里借来的《秘密花园》,故事很普通,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蜕变过程,他因得到了情谊的滋养而治愈了疾病,走向健康和阳光。故事有些励志的味道,结局很是甜美,但我更喜爱的是“秘密”和“花园”。这个组合在口中反复涵咏之后,我的心中就仿佛盛开出了一个花园。我向内观看,花园就在眼前铺展开来:爬藤蔷薇枝条柔软地悬在篱笆上,各色的花朵开得如火烂漫;白色的玫瑰含着清晨的露珠随风轻摆;剑兰吐露芬芳,鸢尾花柔长的叶片低垂,如同谦顺的少年……我把它安置在夜里以及课间一些悠闲的时刻里。退出课堂,退回办公室的多数时间里,我静静地观看内里的花园。

“仕玉,如果中学教员无法成为你的事业,那么不妨在暗处开辟一座秘密花园,包藏自己,培植自己,直到呼吸顺畅,花儿盛放。”我们给她推荐了书目,希望她从书籍中开始垦荒,在阅读中聆听心的潜滋暗长。

多年以前,我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上下奔突》的文章,记得作者是天津的。他讲述自己为了抵制命运的安排,为了心中不死的自由之恋,像迷途的羔羊一样闯南走北地奔突。那时我困守海岛,每日观看琐碎纷争,几乎无望至死。他的“奔突”便立即与心中的的渴念遥相呼应,我被他的经历深深地憾住。因为他也是一个教师,他一样在努力地寻求自己的价值又久久地不能寻到,他上上下下从南到北地奔跑,企图突破那个被命运施了咒的人生。“奔突”带给他多少坎坷和忧伤呢?又为他的内心筑起怎样的堡垒呢?我的眼前不时地浮现出那个伴随着躁动与坚持,辛劳又无畏的字眼,我惦记那个“天津”的老师,惦记着他为改变人生而走过的条条弯路。只是文字之后,“天津”的老师,你突围了吗?你曾经苦苦追寻和渴念的生活降临了吗?你的内心如你所愿地强大无边了吗?

也是在那时,我还惦记一个叫夏榆的人。那时没有电脑,只能在《天涯》里等待他的出现。读过他的哪些文章完全忘光了,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生活都逼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限渴望被上天眷顾。这应该是在他的《白天遇见黑暗》里读到的。《白天遇见黑暗》写他在矿场的生活,那种黑暗与逼仄让人无法喘息,像浓浆一样灌满了我的心,我仿佛随之陷入了黑暗,夏榆的一切描述都似是脱壳于我的内心,而那对光的渴望也恰好就是心中不死的诉求。

我急切地想搜寻到更多关于他的消息,就像是只要籍着那些蛛丝马迹,便能预知自己的未来走势一样。那时,我甚至希望能够遇见他,投入他的怀抱,放声大哭,为我们共同的黑暗与光明。可是,再也没有更多他的消息了,他一度从《天涯》里销声匿迹。今天我才在百度里粗略地知道他已经如愿走出矿区,去了北京,现在是《南方周末》的文化记者。《白天遇见黑暗》是他最后的一本散文集,而“记者更符合他的追求”。夏榆,终于垦出了自己的地盘。我双手合十,向着远方深深地奉上祝福!他曾以如血的文字带领我触探比日常更深的黑暗。

放下这些,离开昏暗的居所,我长长地呼了一口气,阳光刚好在此时照进窗口。然而,回到眼前,回到日常,日常依然无所依托。日常就是一条无所不能的河,它侵蚀你,不知不觉。

我的朋友阿龙说:“一天,我到C老师家,一进门,就看见其房间的墙上高高挂着一张高级职称的证件及各类的荣誉证书,然后听他不无得意地说着自己的成绩以及如何赢得这些,其激动溢于言表。那时,我也跟着心潮澎湃起来,然后问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我的意思是说除了这些,他十几年的教学还有没有其他成功的地方和心得。他想了很久,说就这样了。那生活呢?我继续问。他说:“谈什么生活?还不是上完课就回家……”阿龙对此表示深深的失望。

无聊与乏味笼罩周遭。贫乏与怠倦如影随形。

我想着,要救自己。即使是现在,不再奔突,不再逼仄,但仍然时时地想着这个问题,它像是一道防线,把你和某些东西区分开来。我常常会留意那些已经老了的教师们,看他们老时的身姿、神态、目光以及谈吐,也了解他们对生活,对欲望,对名利甚至是对权势的看法和态度。他们中有的人为了在退休前能拿到“高级”而卑躬屈膝,四处求人;有的人四十刚过,就已然没有了活力,他们或把 “媚俗”当“中庸”,或把“麻木”当“无为”;有的人则因为有一点点成绩而高傲到目中无人……看着他们,我的内心总是戚戚然,他们一生的最终所获或许就是我的一生所获。那该怎么办呢?

有一天和同事散步,她说:“以后你要尽量把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因为身在其中,略为知道诸如“专家”以及“学者”之类的等等名堂,大多也不过是一些虚名,用以招摇过市,粉饰殿堂,有时听着也感到不免贻笑大方。所以,我问:“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你尽力去培养自己往这方面靠拢就行了。你出了书,这比什么都了不起,你的那些顶头上司都还连一本书也没有呢!他们甚至连一篇文章也没有。” 如此看来我算是明白她的意思了,在她看来,写了一本书,首先是“荣耀”!成为“学者”也首先是名头!可若是我追求的“学者”,应该是要能对得起这个名词的。

我说:“我不可能成为学者,也不会成为学者。我知道自己的根基,即使继续研修也不可能达到学者的高度。”

“那你读了那么多书,为了什么?”

事实上,我很害怕别人说我“读很多书”,因为我时时地处在紧张之中,正是因为自己所学太浅,读书太少,我从未有过“读书很多”的感觉,因为贫乏,我才要避开闲适的生活,要求自己不断地阅读,并保持不老的好奇。

“我阅读也好,写东西也好,都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名头。我阅读是因为我需要文字的滋养,我写东西,是因为我需要依靠内心的力量来引领自己走出各种困境和迷局。我不仰慕任何荣誉与名头,是因为我无心于此,它们也无法给我提供什么乐趣,我孜孜以求的是向内,不断地向内索取。我想,我在向内挖掘一个海。”

我无法说清这是怎样的一个“海”,或者它只是一个意象,一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脚手架”。但我知道它就在我的心里。当学生回到教室,校园里安静下来时,我会站到窗前,弯腰探头向前,去俯瞰花园,看小叶榄仁葱茏的叶片闪着绿光,在雨水的洗礼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看枇杷橙黄的果实谢幕之后,芒果树细细密密的花朵挤满枝头;看草儿葱翠,鲜花娇柔……

一切美好,都隐藏在浮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