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各行其是,未能实现有效配合,存在着观念分离、队伍分离、过程分离等问题,提出要抓好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保障机制,实现二者的有效配合。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 思政课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70-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在育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日常事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教育,两大子系统在各自的阵地上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当前很多高校也都看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齐抓共管”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未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很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情况。鉴于此,本文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二化、三离”,提出了通过“三化管理、四保机制”来探讨二者的协调配合工作。

一、“二化”: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现状

(一)日常管理经验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需要有科学化的理论作指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的是一条粗线条的发展道路,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地是依靠经验积累来管理学生,“一年生、二年熟,三年可以当师傅”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然而,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经验积累丰富、理论研究不足的局面。一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客观上存在着管理工作者数量不足、管理任务繁杂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疏于理论学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的是采用习惯做法,保证学生管理不出问题、不出差错就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经验更多的是赋予做事的方法与技巧,缺乏理论背景支撑的经验有时会阻碍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生管理,如果只做到以经验指导,不善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折服人,虽有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很难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教学文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涉及很多因素,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情境性和综合性。其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但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大多沿袭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因为简单易操作而备受很多教师的欢迎。灌输理论有余,分析问题不足;照搬文本有余,联系实际不足。只顾传授普遍意义的文本理论,却“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否定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成功地向其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但是过于文本化、直接的硬性灌输,就值得商榷了。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如果只注意理论灌输,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的关注,脱离社会现实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有的放矢,学生更觉得理论空洞,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理论的内化和吸收。“教育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就犹如‘在岸上游泳’一样,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旦失去其存在的普遍的社会基础,理论教学文本化,就会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政治理论说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三离”: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分离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孤立化、片面化理解,普遍都存在一种观念偏差。认为理论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日常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这种观念偏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理论教育与管理教育人为隔离开来,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基于这样一种观念的偏差,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多是忙于教育管理而疏于理论学习,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具有的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的责任,更不要说从思想理论的高度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觉悟,以致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往往就事论事,管理工作经验化,只治标、不治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是将自己的工作仅仅当作一门普通的理论课来上,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于是,灌输式的教学也就成了常见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文本化,日趋走人课堂宣讲模式,只求知识灌输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关注,失去了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没有得到切实提升。

(二)教育队伍分离

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两大主要子系统,很多高校未能在这两个主要系统之间建立起大学生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各行其道。同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考核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效时,采取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方法可以说大相径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考核几乎完全忽视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几乎完全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直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归口到教学部门,其效果单方面地以上课质量作评判标准。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则依靠日常事务性管理的成效作标准,完全忽视了工作者本身的理论水平提升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工作内容。教育观念分离加之评判标准的差异无疑会导致两支队伍人为地分离,呈“平行线”式的设置现状使得应有的“1+1>2”的叠加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三)教育过程分离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通常表现为处理各类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事务性工作。而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没有真正了解社会“杂音”、“噪音”等不和谐音符对学生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工作只是停留在日常管理规范上,没有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考、自我消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作为一门课程看待,教师采用政治宣讲方式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过程并没有有效地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忽略了自身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特点。这种教学很容易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难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不能仅仅从接受理论的灌输去生成,更重要的是从主体自身的理性实践,在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化的过程中去生成。“生活中受教育者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他们遭受了非道德教育痛苦、享受了道德的愉悦;有了不遵从道德而受到的谴责、也有了实践道德而带来的认同。他们从道德的每一个侧面去观察道德并最终被道德所‘征服’”。

三、“三化管理”: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路径

(一)建设职业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因此,无论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老师,都应该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结构有个客观的认识。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本职工作有高度的热情和主动负责的精神,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有良好的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思想宣传能力,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优势和短板,并能积极引导和配合相关教育力量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作为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配合的重大意义,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选好人,建好队,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且具备务实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充实到这两支队伍中来。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大学生。

(二)优化队伍结构,实行动态化管理

建立一个合理的队伍交流制度,对于做好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之间的配合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经常地互动和交流,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活力和生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为此,可吸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工作者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与专职老师一起开展教学交流。这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兼职学生管理工作,由于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他们的兼职将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进程。可以说,两大基本力量经常、定期地交流和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协作,不仅能弥补长期以来自身工作的一直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向深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提升队伍素质,实行发展化管理

发展化管理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全面且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能力的提升,其中当然包括完成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二者之间配合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协调配合能力等。要想做好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之间的配合,就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选留中对其学科背景、专业素养、研究能力与学生工作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多,结果使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方向,缺乏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深层次实践工作的学术支撑”。现实工作中,学生工作者由于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繁杂的琐事,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已经严重制约着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而这一点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具有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出发,参与学生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提升工作,引导学生工作者从专业学科角度对实践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学术训练,以此提升学生工作者的学术素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结合学生工作实际问题,拓展理论研究范围,提升工作实践水平。

四、“四保机制”: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保障机制

(一)互动沟通机制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一般归属教学口管理,学生工作者则属于学工部和院(系)两级管理。因此,必须建立工作互动沟通机制,以统筹两支队伍的人员调配和工作分工问题。互动沟通,顾名思义,就是双向的交流,不是一方的主动,要认清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阐明二者工作配合的工作理念、基本原则及具体做法,制定科学的、确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确保二者积极协作,主动参与,有分工、有合作,既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工作优势,又使二者充分相互补台,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二)管理考核机制

管理考核机制是两支队伍合作育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何使两支队伍在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有机互补,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是制定管理考核机制的根本目的。因此,制定管理考核机制时要注意可行性,讲究科学性,注重实效性,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符合现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明确职责,界定标准,对各项工作指标体系尽可能地能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

(三)理论研究机制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催生理论又呼唤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的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发挥指导推进作用和聚合效应。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当积极鼓励相关人员或组织专家学者联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人员积极开展工作研究,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认真研究新问题,总结提升积累的工作经验,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工作。

(四)经费支撑机制

保障机制的运行是否成功,关键问题是有无经费保障。换句话说,二者的配合工作能否做好,经费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毋庸讳言,不论多么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或经费投入作保障也是难以实现的。高校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学校相关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设立人员培训、活动开展、理论研讨、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专项经费,“要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