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论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与消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论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与消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依据中小学教师实际状况和大量研究资料,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提出应转变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真正给予教师切实有效的支持并形成合力,实现学生对良好的教育期待。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校园心理环境 造成原因 解决办法

一、问题的提出

据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显示,26.3%的中学教师表示,如果能获得其他行业的职业,即使工资比现职低,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愿意加入高收入的行业。经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严峻程度可想而知。因为这里的教师与发达地区的教师付出一样而待遇却偏低,有的教师工作20多年至今连一套像样的住房都没有。这一情况已经被2006年10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的一报道证实。报道显示,有30.2%的西部教师期望改换职业,实际上期待改换职业的教师远不止这个数。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及我国特殊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待,使教师承受太大的压力,教师的精神状态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学校中已很普遍,教师已经成为所有职业倦怠中的高发群体,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将长期存在,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我国目前“科教兴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而且是保障广大中小学教师安教乐教,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实现良好的教育的迫切要求。

二、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传统观念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引发倦怠的职业因素。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付出多、待遇低,问题在于社会上有些观念存在偏颇,包括学校在内都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过多。例如:“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关键真的在于教师吗?是的。在一定条件下,教育的关键的确在于教师。然而当一个教师受到学校不公正的评价和待遇或受到家长的围攻,怎能以良好的心态走进教室?种种不良的校园心理环境驱使教师心灰意冷,产生去人性化。教师的确很崇高,但教师首先是人。教师和其他人一样会生老病死,也有强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教师的工作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除了学生外,还有来自家庭教育、互联网络及传媒等,社会、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他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往往把学生学习不好、品行恶劣等全然地推到教师身上,让教师独自承受。此外,教师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单调感,存在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巨大压力。这一切都极易使教师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教育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现实反差却是巨大的,这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不良的校园心理环境

在一些学校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和经验管理。一些校长凭感情用事,采取“制度+控制”的办法,只见制度不见人,甚至采取封闭化、军事化管理;用人唯亲,排斥那些品德高、能力强的人才,根本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实际效果;在评职选优等一些直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细节上欺下瞒上,甚至“暗箱操作”;荣誉是自己的,任务是教师的;对教职员工持轻蔑、欺骗甚至愚弄的态度,依靠威胁与制裁管理。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伤害教师的心理、情感的“杀手”,使一些教师员工处于压抑、戒备的心理负担下,从而把教师逼到只尽良心工作的底线,严重挫伤和抑制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相当数量的学校盛行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至关要素,迫使教师之间或明或暗展开激烈的竞争之道。教师之间应当具有的合作破坏了,宝贵的资源共享难见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有的教师一年甚至几年都与先进无缘。工作一样付出,却毫无成就感;教师工作的不可控制感与无助感,对工作对象的逐渐去人性化,情绪情感的疲惫感,逐渐如云雾般滋生弥漫开来。

3.教师自身的内在素质

笔者并不否认教师自身的内在素质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然而与教师的职业特点,尤其是不良的校园心理环境相比,其影响真的微不足道。教师自身的心理弱点可以矫正、培养,而教师的职业特点,尤其是不良的校园心理环境给教师造成的伤害不仅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且能把一个心理素质脆弱和阅历浅显的教师推到毁灭的边缘。“孔雀东南飞”、跳槽优质资源的流失就是必然。至少他们可以得到较高的收入,或者有一个舒畅的工作心情。

试问,连教师都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心理心态,他们还有什么心情倾注爱心于学生?怎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良好的教育何以为继?教师职业倦怠和校园心理环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且严峻的问题,这绝不是靠加薪能够解决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三、解决的办法

1.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是绝对必要的,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的。治疗并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各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领导予以深切的关注和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从社会和领导部门来讲,应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全面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支持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以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这是因为公共信任对于职业选择与工作表现有深刻的影响。在一种公共信任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表现出信心与干劲,从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

2.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人们常说“适者生存”、“时势造英雄”等,都标示了环境的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校园心理环境就是指在以学校为单位的管理活动中为教师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实践证明:校园心理环境不仅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而且对教师情感、教学行为及发展产生影响。

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关键在于校长。校长既是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又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关键,对教师直接起激励和抑制的作用。

现代校长应具有新时代的气质:胸中有国、眼里有人;宽容而不狭隘、严谨而不;不粗俗、不贪欲,视教师为宝贝,待员工为手足;用诚心留人,用科学的机制励人,用人性化管理动人,最大限度地“发动人去做事”。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工作,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会提高,给校长和社会一个“惊喜”。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处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培养人的人——教师都活得不快乐、不健康,那么怎么承担培养健全人格的下一代的责任?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对教师是凝聚,是激励,而不良的校园心理环境则是疏离、是抑制。如果连教师都封闭了,何谈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环境?

从哲学意义上讲,生产力应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作为培养生产科学技术的人的人——教师,也就是生产力。教师生活在学校环境当中,在劳动中与学校形成了生产关系。在一个恶劣的校园心理环境下,任何优秀的教师都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教育的关键归根结底不在教师,而是在校长。一个尊重教师、心胸宽阔、作风民主、对国家命运负责的现代校长一定能为教职员工创设轻松、愉快而又和谐的人文校园,使校园中人与人之间形成具有相互理解和关爱的氛围,从而给良好的教育一个最切实的保障。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不仅能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倦怠,而且会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使广大教师积极地、全身心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乐此不疲。“三顾茅庐”的故事妇孺皆知。作为一代军师,诸葛亮草船借箭、六出祁山、南征北战,可谓鞠躬尽瘁,把心血劳干。试问当年的他可曾有过些许的职业倦怠?“士为知己者死”、“受到尊重,理应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情结”。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奋斗中学的校长和深圳市华富中学的李小婉无疑是令教师最敬佩、最期待的校长楷模。

教师要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长沟通等。教师要客观地对待自己。教师是现实中的人,不是万能的,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要学会放松自己。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可怕,它不但可以防治,更可以消除。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政府以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建设,不断改进中小学校长任用机制,使那些觉悟高、胸怀广、贤德有能的人走上校长岗位,让社会持有合理的期待。这是防治并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劳永逸的最佳途径。这样的时代正大踏步地朝我们走来。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壮美好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为教师员工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给教师营造理解和关爱的氛围,给孩子一个获得良好的教育的切实保障,“让他们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因为“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教育纵横谈.

[2]王通理,楼晓明.关注教师职业倦怠[J].教学与管理,2004,1.

[3]余凤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4]邢金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学校内部组织管理[J].教育导刊,2006,2.

[5]包春华.管理就是发动人去做事[J].校长参考,2005,7.

[6]肖川.良好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3.

[7]廖先亮.学校管理的三个突出[J].湖北教育,2005,6.

[8]王君.享受生命:一所学校的存在方式[M].中国教育报,2006,10,25.

[9]郭瞻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