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患关系到底难在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患关系到底难在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患矛盾”是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的一个话题。日前,生命时报和搜狐健康联合推出《医患矛盾产生原因的调查》,深入了解了医患间的误会是如何形成的。而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面对纷繁复杂的医患矛盾,该怎样缓解呢?

医患关系矛盾何在

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

说到“看病难、看病贵”,每个患者都有许多话要说,“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也在群众中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据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将近3/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达60%之多。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起以上,打伤医师5人;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致伤、致残90人。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医护人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转行的逐年增多。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

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医院重程序服务轻人文关怀。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重仪器检查、治疗等客观操作,无意中把患者“物化”了;现行的医学教育方式缺乏人文教育,导致一部分从医人员素质低下、自身修养欠缺;诊疗流程设置不科学造成“三长一短”现象。

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不到位,对患者治疗不精心,存在“冷、硬、顶、推”等现象;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的蔓延,导致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降低。

医患沟通不畅。部分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技巧不熟练。

医疗资源匮乏且配置失衡。占全球人口22%的中国,医疗资源仅占全球的2%,而且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小,45%的城镇人口和80%的农村人口基本没有医疗保障。

社会处在转型期,过高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不堪重负,少数乱收费、开大处方、滥用大型检查设备的现象又激化了这种矛盾。

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公众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对医疗行业、医学科学的认知不足,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和局限性理解不够,对承担救死扶伤责任的医务人员寄予过高的期望,超出了目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水平。

部分媒体推波助澜。部分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定位为简单的消费关系,片面地指责医院,加重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

医患关系如何改善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它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病人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呼吁全社会在要求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执业环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推行“医患沟通制”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病人的需要,是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极好的方法之一。

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生是主体

医患沟通中医生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首先要求医生“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病人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病人主诉时,尽管有许多不切主题的语言,医生不能不耐烦,要善于引导病人回答问题,描述症状,使病人感觉你在听他诉说,是在关心他(她),同时用恰到好处的言语温暖他(她),使他(她)感觉你亲切、可信。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

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

医务人员必须 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方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拉近双方的距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保证医患双方履行自己的上述义务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保证如实地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既要重视生物、遗传、创伤等致病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相关链接

钟南山:医患之间要少一些“质疑与对抗”

时至今日,我还是常常想起抗击非典时医患共患难、医患共奋战的一幕幕。可是,3年前医患共度时艰所建立起来的信任,随着“医改不成功”的讨论,以及哈尔滨和深圳的“天价医疗”事件逐步消解,医疗卫生界与患者、与媒体的关系空前紧张,已成为时下最不和谐的声音。

我认为,出现如此紧张的局面,医生固然难辞其咎,但根本问题还在医疗体制上。由于社区医院发展不健全,老百姓小病也不放心,要上大医院。医院的市场化运作也令医务人员“重治疗轻预防”。可是,这些矛盾目前都被医务人员承担了,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责任倒置”的条款对医务界也非常不公平:先假定医务人员有过错,医院必须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没错,这样怎么能不引导医务人员“大检查”?

我希望,医患之间多一些信任与合作,少一些质疑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