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生态视角下的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该文以金融生态视角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对金融生态和农村金融风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出现的问题与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然后,笔者对农村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5个方面:第一产业发展的制约,参与主体的经营管理问题,不利的政策,法律法规欠缺、缺乏监管和缺少风险补偿机制。最后,笔者提出了3点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加强法制和信用建设和提供政策支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关键词:金融生态 农村金融风险 控制策略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金融生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之间、金融要素和生存环境之间,通过资金融通、利率、汇率、金融产品等金融工具或金融行为,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而农村金融生态则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环境体系。和生物学上,生态系统对各种生物的影响类似,农村金融生态也同样对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鉴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研究离不开对农村金融生态的研究。

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金融风险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农村金融风险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综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农村金融风险是指: 由于经济和金融等因素的变动,使农村金融市场发生超出行业预期的波动,进而导致参与农村金融活动的各方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出现的问题与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欠佳,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发展失衡。我国长期重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战略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而农业和农村的自身资金的积累能力又不充足。农村金融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的需求不足,而相应的市场供给也不充分。第二,农村金融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在我国,行政力量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比较严重,地方政府往往会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争夺。

近年来,农村金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农村金融风险的存在还是客观存在的,农村金融风险会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3点。第一,农村金融供求中的风险。农民或者乡镇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旺盛,但由于缺乏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在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融资,而在缺乏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多余的民间资金又很难找到适当的投资渠道。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资本总是追逐风险更低、而相对收益率较高的项目。2008年,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户,获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农户数仅占33. 2%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2008年,全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8. 4%,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却达到13. 4%。据央行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的比例达到85%以上。第三,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在流动性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发展失调,短期资金紧张,这种情况主要是由近年来活期存款的比重增加导致的。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本金结构单一,增资扩股难度较大。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包括有产业发展、产权模糊、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等。笔者认为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

(一)第一产业发展的制约

具体表现在农业发展、农村中非农业经营低效率的制约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在农业发展的制约方面,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农业是农村金融运行的主要支持产业,农业增长减速势必会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增长造成消极影响。在非农经营方面, 乡镇企业大多是以个体为主的小型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方面,单个农户农业经营活动仅能维持生存生活支出,而各种外来风险导致种养经营收入减少,会打破这种均衡,从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问题

产权模糊,资产负债管理不科学,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和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明晰方面,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公有产权仍然占极大的比例,导致其缺乏自主经营权,难以理顺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产权越不清晰,就越容易导致公有企业和公有金融机构相互倚重,共同套取国家利益。在资产负债管理不科学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水平偏低,其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普遍较低,这主要是由未建立科学的资本金管理制度,资产和负债业务规模过快膨胀,风险资产的规模变大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在内控制度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控制力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岗位责任制没有得到实际贯彻执行,信贷和财务管理宽松等。在员工的业务水平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和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

(三)政府政策的不利影响

具体表现在税收政策、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干预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的持续进行,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进行逐步取消。在利率政策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使其利差缩小,经营出现亏损。财政政策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1994-1998年之间,吸收很多保值储蓄存款,而国家财政不予补贴,在客观上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巨大负担。在行政干预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加速当地经济建设,往往在缺乏详细论证的情况下,迫使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而这种现象往往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

(四)法律法规欠缺,缺乏监管

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和维护,然而,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规范,经营主体—各个农村经营主体的地位和职能等内容,没有明确确定下来,这就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太大的弹性,容易受到市场的强烈干扰和行政干预。此外,还有很多相关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否定,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监管方面,相关监管单位,存在着管理内容广泛,管理的层次简单,多头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等问题。

第五,缺少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表现在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不足,几乎不存在价格补偿,不存在市场退出和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在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不足方面,目前金融机构的呆帐准备金远远不能弥补风险损失,导致风险累积。在价格补偿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严格的利率管制,农村金融机构几乎不存在什么利率差异。在市场退出方面,正常情况下,当金融机构的资产净值变为零或负数时,应该进入破产程序,但是,目前国内的通行做法是把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吸收合并到其它较好的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风险的积累。最后,目前国内还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三、 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

控制农村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比较研究和上文分析,笔者结合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且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

具体包括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处置不良资产,强化内部控制,实施人才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金融创新和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在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方面,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即:拓宽资本金筹资渠道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规模十分庞大,应该采取常规清收、分账经营、核销和内部消化等方面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坚持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做好等级评定工作;严格执行审、贷、查分离制度,建立贷款管理的权力约束机制;完善贷款投放的纪律约束机制,并加大稽核力度;健全贷款风险责任机制,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强化财务费用管理,严格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在实施人才策略方面,具体措施如下:加强金融机构各级管理层的人才建设;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建立多样化、高透明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金融创新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拓展新的信贷领域,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并且开办中间业务,以分散经营风险。在构建良好公共关系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处理好与地方党政、乡镇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轻松的环境。

(二)加强法制和信用建设

具体包括4个方面。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强化外部监管及行业自律和规范民间金融。在加快法制建设和强化执法方面,一是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二是依法准入与退出,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强化公正执法。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方面,一是政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信用教育,二是建立相应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以扭转目前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差、农民守信观念普遍比较淡薄的局势。在强化外部监管及行业自律方面,要正确定位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抓好风险审慎性监管,充分农村金融自律组织的作用。在规范民间金融方面,应该建立民间金融准入制度,保护正常合法的借贷活动,逐步推进民间金融正式化,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提供政策支持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针对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国家应该给予这类金融机构适当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的特殊贡献和在经营发展上的实际困难,国家应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对艰苦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偿。在金融政策方面,央行应该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标准,并且允许合格的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和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的重点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其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的标准;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包括,扩大国家财政补贴范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田新时.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沈冰.我国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及风险防范[J].经济纵横.2006 (10):12-15

[3]湛争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从金融抑制理论的视角考察[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2-25

[4]徐明亮.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 32-34

[5]王元.信息处理、博弈参与和农村金融服务中介[J].金融研究.2006(10):11一15

[6]陈华,丁焕强.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建立农村金融新体制[J].财经科学.2006(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