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洋潮间带景观设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洋潮间带景观设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处理好与海洋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的话题。潮间带是整个海洋系统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本文以渤海湾潮间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对潮间带进行景观设计的设想,希望能对保护海洋环境,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努力。

关键词:潮间带;潮间带生态系统;滩涂养殖;渤海湾;生态浮岛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在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达到了70.8%。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众多生命体共同的家园,这些生命体构共同构成了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和空间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海洋的破坏与日俱增。因此,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一、海陆边缘环境

(一)从传统的滩涂到潮间带

滩涂自古便是人类向海洋索取的重要媒介,它是把海洋与人类紧密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滩涂在地貌学上被称为潮间带,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其为亚潮带。

(二) 潮间带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态系统,即最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间的海陆交互地带与其间生存的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潮间带时而被水淹没,时而又暴露出地表,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受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潮间带生物稀少。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其敏感和脆弱的特点。

2.渤海湾海洋环境破坏的影响

(1) 渤海湾自然环境

渤海湾是中国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

(2)渤海湾突出环境问题

当下渤海湾潮间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滩涂养殖盛行,大面积的密集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第二,密集的滩涂养殖在用地上与传统的晒盐行业形成了冲用地突,大量依赖滩涂生存的水鸟没有栖息空间;第三,大量的海产垃圾(以牡蛎壳和各种贝壳为主)对海岸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第四,严重的石油泄漏对渤海湾造成严重的污染,经大量渔民证实,油污扩散范围到达滩涂。

其次,滩涂养殖指利用潮间带和低潮线以内的水域,直接或经整治、改造后从事海水养殖、增殖和护养、管养、栽培。近几年来,随着沿海滩涂圈海围池养殖增多,滩涂圈养池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圈养池一般为矩形混凝土结构,其内部用铲车铲除池底淤泥,以便在退潮后能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水深。这种围堰建设会极大的改变原来的环境,可能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对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

另外, 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件的发生震惊全国。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漏油事件发生在蓬莱19-3油田,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潮间带景观规划设计改善海洋环境

(1)海上渔村缓解滩涂用地冲突

在中国南方的某些沿海海湾,分布着一些在近海上漂浮的渔村,被称为海上渔村。海上渔村是由许多漂浮的房屋和构架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渔村上面可供渔民日常生活习作,水下部分则可以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水产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解放了滩涂用地限制,不会对滩涂造成破坏,还可以充分利用纵向的海洋空间。

(2) 生态浮岛对于改善海洋环境的原理和效果

人工浮岛是人工岛的一种,可以漂浮于水面或者海洋表面,提供拓展空间。生态浮岛是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设计的。浮岛植物不仅营造了水面的景观,而且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植物在生的长过程中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通过植物的气孔蒸发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因此,生态浮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水面的微气候,这种良好的微气候非常适宜于鸟类等的栖息。生态浮岛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并通过植物的根的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等,从而净化水质。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利用生态浮岛的这种特性,可以缓解密集滩涂养殖带来的赤潮问题。

(3) 牡蛎对改善海洋环境的作用

牡蛎在水体食物链中,既是凤尾鱼、刀鱼等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又是藻类等浮游生物的捕食者,将它们置身于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净化水质、防止赤潮,一举两得。澳洲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牡蛎的外壳能够为牡蛎幼体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也是藻类与浮游生物生长繁衍理想的港湾。对于牡蛎的繁衍而言,牡蛎的外壳是最理想的载体。这样就可以将难以处理的贝壳垃圾变废为宝,把牡蛎壳回收利用,制作成天然的牡蛎礁。牡蛎礁沉入海底后,随着牡蛎的繁衍生长,牡蛎礁不断被加固,扩充,逐渐形成海底森林,改善、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4)潮间带景观设想

受到海上渔村和生态浮岛形式的启发,对潮间带的景观规划提出了设想。可以在潮间带亚潮带按科学的海产养殖分布范围,设置一些生态浮岛。这些生态浮岛一来有效地改善海水富营养问题,再者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由于潮间带的风速较大,初步估算海面风俗可达到6-7米/秒,这样就对生态浮岛的固定提出了要求。利用高密度轻量化的材质随即设计成不规则的模块,这种模块质量轻,漂浮力强,在强力作用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把这些模块编组并连接起来,分布在生态浮岛的周围,对生态浮岛间起连接的作用。效仿海上渔村的做法,浮岛连成片,来抵御风浪。

将加工好的牡蛎礁沉到海底,由牡蛎的繁衍生长不断被加固,被扩大,发挥改善海洋环境的功效。渤海湾洋流特征是表层水向内流动,底层水向外流动。这样底层洋流就带着鱼类需要的浮游生物和牡蛎幼体涌向海湾外,从而吸引鱼类游向海湾。同时,大量的藻类与浮游生物也为人工渔业提供了天然养分。海底、海面的景观效果同样重要。在这些浮岛水下部分,可进行立体化多层次水产养殖。

潮间带景观设计在当前人类社会大发展下,更好的衔接海洋和陆地,目的是想改善并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这样的设计对于突发的自然灾害也有抵御救援的作用,当灾害(台风,海啸)来袭时,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群组被打碎为一个个的各具功能性的单体。这些连接固定生态浮岛的轻量化模块漂浮力强,弹性韧性好,在强大外力作用下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伤害。在强大的自然力作用下,灾害洋流方向是有海洋向陆地流动的,海水会载着这些模块冲向陆地,充当究生平台。受灾的居民可以抓住模块,等待救援。

参考文献:

郭忠玲,赵秀海.保护生物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中国海岸带生物》编写组.中国海岸带生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中国浅海滩涂渔业区划》编写组.中国浅海滩涂渔业区划[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罗琳,舒廷飞,温琰茂.水产养殖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2,21(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