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135-01

摘要:本文结合交通运输部在京沪高铁南京南综合枢纽汽车客运南站信息系统试点工程的实际建设,深入讨论了实现综合客运枢纽下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 信息系统 关键技术

一、引言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是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共汇集了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宁安、宁杭城际铁路等四大客运专线,设有3场15站台28条站线,为亚洲最大大型立体客运综合主枢纽。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京沪高铁南京南站试点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南京南站枢纽的主要特点有:

1、运输方式多:集铁路、公路、城市公交、轨道地铁、出租汽车和社会车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衔接运输方式多。2、换乘客流大:枢纽设计最大日发量16万人次,其中公路3.5万人次。3、客流波动强:由于公铁联运,客流波动性强,而且运营初期客流增长率大。4、车辆发班密度大:客源特点导致的班次密度大,高峰小时发班近150班次,日发班近1000班次。5、非通勤客流占比高:对换乘诱导信息服务要求高。

二、综合交通枢纽中的长途汽车客运站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起步较晚,在长途客运站信息系统建设上,由于受现有硬件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分散,且功能尚不完善,在客运站场站监控管理、运力管理与调度等方面的智能化、现代化程度还不够,营运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还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客运输的发展。

三、南京汽车客运南站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南京汽车客运南站信息系统完成了十个子系统的建设、五个课题的研究以及两个标准(草案)的编制。在关键技术研究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研究:

1、客运站客流量预测模型

通过建立客运站客流量预测模型,通过对站内的客流量、客流密度、拥堵程度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实现拥挤度预警、安全环境预警及综合预警,根据分析长途汽车客运量的表征因素,其中准点时刻测得的售票、检票、同比客流、同比售票、同比检票、环比客流、环比售票、环比检票是长途汽车客运量的重要体现,将这九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长途公路客运站客流作为因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2、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体系

建立与枢纽内其他多种交通方式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和联动支持机制,为枢纽相关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运营和业务管理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诱导、联动管理和应急响应,提高各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事件处置能力,提高枢纽整体运转效率。

按照“一数一源”原则,通过对源数据的抽取(包括清洗、过滤等)、转换、装载以及与底层的消息服务等手段,实现数据的压缩、加密、传输和数据的抽取、转换、集成,实现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3、面向信息系统的IT技术集成应用

IC卡报班实现了班车从签订运输合同、运行计划,到车辆清洁、安检、报班、调度等全过程自动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人工操作的失误、减少成本开支;确保“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实现了对企业、车辆、人员的可追溯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对载途车辆动态管理。通过车载GPS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获取进站运营班车相关信息,准确定位车辆行驶轨迹、时速等,通过这些数据的挖掘,提前决策车辆调度计划,实现了车辆在途管理、班车调度及预报等功能,及时通过诱导系统向旅客相关信息,并调配机动运力。

基于RFID技术进行车辆调度管理,对到发场有限的车位进行高效的管理和利用,通过车位探测器和RFID读写器的结合使用,实时获取到发场的空余车位信息,为进入车辆的车位做好自动预分配,使车辆有秩序快捷的停靠、进出,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车站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南京汽车客运南站信息系统的应用特点及效果

本系统同国内外其他同类系统相比,根据查新中心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综合枢纽汽车客运站中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服务,尤其在道路运输、铁路运输、地铁之间的业务协同及信息服务; 2、基于物联网RFID、GPS等信息化手段的结合,优化了车流及旅客流的组织管理,对枢纽客运站体客运车辆,公交车辆、出租车辆联合调度;3、以“一键通”方式实现了综合枢纽汽车客运站内的应急处理和安全疏散。

在应用效果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流疏散、高峰客流应对能力的提升

营运班线辐射范围覆盖六省,平均日发送旅客约1.6万人次,发送班车780个班次,年发送量提高到810万人次;高峰客流最大日发量7.1万人次。通过9种售检票方式,及清晰、明确的诱导系统和高效的调度系统,使得旅客高峰时段站内平均驻留时间不超过25分钟,班次正点率提高至92%。

2、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通过减少公务成本、社会公众出行成本、车辆运行成本,可节约标准煤599.84吨/年。

3、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移动视频监控技术、RFID车辆智能识别技术、GIS地理技术、GPS定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在仅有23个发车位的情况下,满足高峰时段每车位发车间隔15分钟以内,具备应对极端时段间隔7.5分钟发车能力,小时最大发送量150班,正点率达到92%以上。

五、总结与体会

在充分运用集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该项目的实践,随着项目的建设完善,形成了集平台建设、客流监测、协同支持、客票服务、站务管理、运务管理、综合服务、行业监管一体化的成套系统。同时,通过项目的建设,也充分认识到也是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1、综合枢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以信息采集、共享、融合和深度挖掘为重点,以信息的服务应用为目标,而不是仅用IT技术实现某一单独功能。

2、综合枢纽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多种运输方式信息交互是制约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的的瓶颈,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譬如场站公司化运作和管理等,可进一步研究、参考美国通用航空的FBO(Fixed Base Operator)模式以及OTA(Open Travel Alliance)标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