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摭谈“动手操作”创化学有效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摭谈“动手操作”创化学有效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无不说明了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中的重要性。学生天生好动,乐于动手、参加活动,更愿意从活动中来获取知识。无数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如果能将学生置于学与玩的活动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动的天性,而且能提高学的效果。本文从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谈如何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

1化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异化现象

1.1动手操作“边缘化”现象

“实验教学大都纸上谈兵”、“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了”、“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太少”……化学课堂中,由于实验操作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加上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预料到的意外。因此,对待化学实验,教师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习惯直接叙述实验事实,将实验结果以结论的形式陈述给学生。中学中化学给分配到的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化学教师在面对教学任务重,课时分配少,分配给实验操作的时间更少的情况下,为了不耽误教学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用教学演示来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那些处于“边缘化”的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流于形式,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1.2 动手操作“扩大化”现象

1.2.1 “动手操作”中缺失主导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教师要学会“放手”。部分化学教师就认为,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对他们的活动应采取少干涉政策,给他们自由空间。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就是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较简单,加上实验前已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以熟悉操作要点,教师很放心学生自己动手。部分好动的学生一做实验,就特别兴奋,急于想观看现象。一兴奋就把操作中的注意点抛于脑后,加之动手前老师没有特别提醒,结果带来了严重后果。学校中长期形成的是一对多的教学格局,部分教师拈轻怕重,为了省事就对学生放任自流,搞放羊式教学,对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不加指点,敷衍了事。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目的不够明确、操作不够规范,所获甚少。

1.2.2“动手操作”中缺失内化

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但是,很多化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像玩游戏一样,玩玩、过过瘾即可,不注重在操作中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不注重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对化学知识的内化。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使得实际操作只停留在表面层,却未能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在“粗盐的精制”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将粗盐提纯,但是当完成操作后要求学生作答“用粗盐制取精盐需要经过几个步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在过滤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时,学生未能很好作答,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总无法得到一个令教师满意的答复。可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像玩过家家一样,玩完就忘,缺乏对过程的思考,缺乏对新信息的提取,缺乏将其消化、理解以至内化为自身知识。

1.2.3“动手操作”中缺失创新

新课改的目标是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化学规律和化学理论无不是在前人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学化学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定条件和氛围,启发、引导他们在科学家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实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进而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实验操作中,原本希望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的实验却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教师不是把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都事先预设好,就是早已下好结论,学生只需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即可。如在探究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Cl-的实验中,在“先教后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们一般习惯先对学生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才让其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时就不可避免会受先前知识的束缚,摆脱不了思维定势,以至操作上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2加强有效“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实践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有效的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多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理论知识。

2.1教师引导“做”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动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以促进思维发展等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则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实效。关于引导,本文侧重从“知识”、“技能”以及“思维”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剖析:

2.1.1 “动手操作”前的导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操作都是在一定的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学生动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能够突出实验操作思路和方法的材料,才能为操作中学生的动脑提供有用的素材,为学生在操作中明确指向。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导”的过程中,除了突出操作目的和要求、注意点以及安全性外,对操作不要设定太强,要多给学生留有想象以及发挥的空间。如“同分异构现象”一课,上课伊始,先将学生进行分组,除了给每组实验所需材料并告诉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外,在学生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不强加任何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来组装尽可能多的C4H10结构模型。”这样的“导”,就容易激发学生,使他们情绪高涨,充满强烈的创新欲和探究欲。

2.1.2 “动手操作”中的导

对每位进入化学实验室进行动手实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总是希望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但是,由于自身实践能力和操作经验有限,他们往往不能如愿完成。因此,操作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较复杂的操作,教师要给予示范、说明,如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使用到冷凝管,在安装实验仪器中学生总不知该如何连接冷凝管进出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安装,以避免给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存在危险性的药品(如白磷、浓硫酸、苛性碱等)的实验和安全隐患的实验(金属钠和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等反应),教师要作好引导,消除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等。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遇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指正、指点。

2.1.3“动手操作”后的导

学生总认为操作结束,就意味着实验结束,其实并非如此。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头脑中原认知结构相同化、顺应,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存储在记忆库中。如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一节,学生通过分组操作钠、镁分别与水,镁、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来探究钠、镁、铝单质活动性强弱的顺序之后,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对元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作一个更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汇总,将学生所犯频率较高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及时教导,以免学生下次再犯。此外,操作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拆除实验装置、整理实验仪器以及搞好实验卫生的良好习惯。

2.2学生动脑“做”

中学阶段是形成学生观察、动手和思维的关键期,新课标强调实验教学,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目的。但在进行实验(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时,学生经常照搬照抄进行操作,常常在没有完全搞清操作目的的状态下,盲目操作。学生不思进取,动手与动脑脱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因此,为了克服弊端,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意识到手和脑是并重的,应将动手和动脑有机结合,不仅通过动手来促进动脑,更要让动脑来指导动手。如化学中关于气体的制取操作较多,学生也积累了关于制取不同气体时需采用不同实验装置等知识。当要求学生探究如何制取某种气体时,学生就应在操作前经过大脑思考以形成清晰的操作思路,如反应装置、收集装置的选用,在制取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额外的操作(如由于浓HCl易挥发以及氯气有毒,因此,在制取氯气时还需进行除杂和尾气处理)等。总之,只有经过充分思考之后才能进行具体操作,学会用思想来指导行动。

参考文献:

[1]梅建伟:“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8,2.

[2]魏光明:加强动手操作 实现有效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8,2.

[3]祝浩军: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4]吴汝萍,刘绪佳:努力提升“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河北教育,2009,1.

[5]夏芳: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

[6]孙世雄: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学[J],理化教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