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草莓灰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莓灰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上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城郊型都市农业的兴起,各种经济型作物面积逐年扩大,草莓作为我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特别是保护地栽培面积比例更大。草莓灰霉病是制约草莓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由于该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我们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和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发病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

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花瓣、花萼、果梗、叶及叶柄均可感染。果实发病常在近成熟期,发病初期,受害部分出现黄褐色小斑,斑点呈油渍状,后扩展至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的病斑,且病斑周围具有明显的油渍状中毒部,最后全果变软腐烂,病部表现密生灰色霉层,湿度大时,病部亦会产生白色菌丝。

2.发生规律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8~25℃,相对湿度90%以上。高湿条件下,该菌大量繁殖。病原菌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由空气传播。气温20℃左右,持续高湿环境,容易导致灰霉病的大流行。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为7~15天。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且重。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面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条件下,易导致草莓灰霉病严重发生。我区大棚栽培草莓的发病初期常在2~3月初气温回升后开始蔓延,3~4月为发病高峰期,露地栽培的发病高峰在果实收获期的5月。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大,一般欧美系等硬果型品种抗病性较强,而日本系等软果型品种较易感病;

1.2合理密植,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防止茎叶过于茂盛,增强通风透光;

1.3及时清除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带出菜田销毁或深埋,减少传播;

1.4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实行轮作,采用地膜覆盖,烂果率可减少30%以上。若用稻草代替地膜时,应防止土壤湿度过高。保护地栽培要深沟高畦,注意经常通风换气,避免棚内出现长时间的高湿状态。

2.药剂防治

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在草莓第1花序有20%以上开花,第2花序刚开花时。药剂选用:40%嘧霉胺悬浮剂600罐00倍液,或每亩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毫升(克)、兑水喷雾,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保护地还可选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或15%克菌灵烟剂,每亩用药200-250克,于傍晚用暗火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一夜,次日开门通风,或用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每亩次1千克防治。烟熏和喷粉尘效果优于喷雾,因其不增加湿度,防治较为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