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一化学起始阶段还可以这么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一化学起始阶段还可以这么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高一的起始阶段,现行苏教版《化学1》教材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在难易度交替上有令人感觉“顿挫感”明显、初高中知识衔接不畅的问题,文章将《化学1》与《化学2》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次序的重整上做了五点尝试。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难易度交替;必修1;教学次序重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16

现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苏教版)分为“必修1”与“必修2”两大模块。其中,必修1模块集中介绍了中学化学所有重要常见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在中学阶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无机化学中的“血肉”部分全在必修1中“倾囊相授”了;必修2模块则是涉及到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等基础知识,且在将来的选修模块之中还会进行对应的拓展和加深。但也正因为此,有一些学校便认为学习必修2模块是多余的,还不如直接开始上对应的选修模块算了。另外,根据通常的教学进度,在高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是要将必修1模块学完的。那么请试想,面对这么一本既无必要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做支撑,又无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做外延的元素化合物的“集合”书,要在这短短20周的时间之内将其学完,何其难也!何其枯燥也!几乎是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再别无他法的了!那么,为什么不能够将必修2与必修1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将两者融会贯通起来,让那些将来有可能连必修2模块都没能被教到的同学们也来学习一点其中的知识呢?

此外,在高一的起始阶段,应尤其注重与初三知识之间的衔接。现行苏教版《化学1》教材在专题1中,一开始先介绍物质分类,学生感觉很好上手,不是很难,几乎在初三时就都已全部知晓;紧跟着学习物质的量,这是全新的内容,学生顿时觉得头都大了;再接着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在初三学了过滤和结晶的基础上再做拓展;至于之后的常见物质的检验,除了焰色反应之外,其余涉及到的离子的检验几乎全部是初三化学的内容,学生又觉得可以舒服一段日子了;而紧随其后的学习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又要进行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了,学生立刻又皱起了眉头;直到最后学习原子结构,由于在初三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因此学生觉得又可以喘一口气了。教材这一系列的内容,在难易度上如此的反复,令人觉得就像在驾驶汽车时的“顿挫感”太明显,不舒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高一的开头,降低这种“顿挫感”,使其与初三化学“无缝链接”呢?

笔者就上述两大问题,在高一化学起始阶段,做了以下五点教学尝试。

一、将必修2模块中介绍物质多样性的内容提上来先讲

现行苏教版《化学1》教材在一开头,与初三化学的知识相衔接,安排学习物质的分类。但笔者认为,既然要学习物质的分类,那么首先必须明确物质的多样性,这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有必要将必修2模块中介绍物质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提出来一并学习。

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一起来看《化学1》教材[1]第2页上的“图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提问左上角的那几块“黑石头”是什么。学生看到其下所印的“C”,自然会回答是“碳”。于是教师开始向下引导:初三时学过,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以是金刚石、石墨以及无定形碳,这张图上的“黑石头”有可能是金刚石吗?不可能,那么会是什么呢?学生会回答说是石墨或是焦炭等等。其实,这张图上印的黑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这个问题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重要的是,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初三所学,明白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这种现象称为同素异形现象,这些单质互称为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于是,让学生翻开《化学2》教材[2]的第18页,由同素异形现象切入对物质多样性的学习。

二、将原子结构的内容提前教

介绍物质的多样性是通过对“同位素”、“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来让学生产生认识的。而在学习“同位素”的过程之中,自然要涉及到原子结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一的开头,可以尝试将原子结构的相关内容提前教。

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尝试在介绍完同素异形体之后,提问学生:“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吗?”并提示学生:“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于是展开对《化学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同时也可将《化学2》第2~3页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这部分内容结合起来一并教学。

三、先跳过“物质的量”,在学完物质的分类之后紧跟着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在高一化学的起始阶段,之所以会造成教学内容在难易度上的“顿挫感”明显,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质的量”的内容穿插其间。为了降低这种“顿挫感”,为了使高一化学在开头能够与初三化学“无缝链接”,笔者认为,不妨尝试先跳过“物质的量”的内容,在学完物质的分类之后,紧跟着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尝试在学完了物质的分类之后,提问学生:“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无论是自然界存在的,还是人工制备的,大多都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呢?”当学生回答出是混合物之后,教师即可点出新授课的主题——“因此,当化学家们要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时,他们首先需要把这些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提纯。”并提问:“那么,请大家回顾一下,你已经学过了哪些有关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又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呢?”于是接下来就可以在结合初三已学的过滤和结晶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教学了。

四、学完常见物质的检验之后就开始学习离子反应

在“常见物质的检验”这块内容之中,除了焰色反应之外,其余的实际上都是通过离子反应进行离子检验,那么何不抓住这个机会立刻对离子反应及其相关内容开展教学呢?

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尝试在学完“常见物质的检验”这块内容之后,针对《化学1》教材第21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1](铵盐的检验)、[实验2](盐酸盐的检验)、[实验3](硫酸盐的检验),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出反应的实质和检验方法的本质。然后结合初三学过的电离和电离方程式,从电离入手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进而学习离子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笔者认为,“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这两块内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任督二脉”。学习了离子反应,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即从阴、阳离子的特性入手掌握物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应该是越早建构起来越好。越早建构起来,就可以越早让学生少走弯路;越早建构起来,就可以越早避免学生只会用死记硬背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越早建构起来,就可以越早让学生接近本质、学得更轻松。况且,在初三化学之中,对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已经为离子反应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完全可以在高一的一开头就顺利的衔接过来,在学完常见物质的检验之后就开始学习离子反应。

五、由“定性”引出“定量”,于是开展对“物质的量”的教学

通过对前面四项内容的教学,已经顺利完成了初高中知识间的衔接,自然而然地从初三所学“无缝链接”到了高一,其中的“顿挫感”已不再分明。那么,是时候来学习高中崭新的内容——“物质的量”了。

在实际教学之中,当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不可避免的会由定性分析转入到定量研究。比如,在介绍HCO3-的时候,可以引出对“酸式盐”的介绍,即酸中的H+部分被中和的产物。“部分被中和”这句话中的“部分”这个词,充满了“定量”的思想——“部分”究竟指的是多少“量”?这个“量”,又究竟指的是什么“量”呢?初三时我们已经学过的是“质量”,那么到了高中,我们将要来学习全新的内容——“物质的量”。

以上五点就是笔者针对现行苏教版《化学1》教材,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在难易度的交替上令人感觉“顿挫感”明显、初高中知识衔接不畅的问题,在教学次序重整上所做的一些尝试。

笔者相信,一定还有很多的一线教师们也正在做着与笔者相类似的重整尝试与教学改革。让我们一起群策群力,从新高一的起始阶段开始,将高中化学教得更合理、更流畅、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1 (必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2] 王祖浩. 化学2 (必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