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拿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拿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国外高校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成熟度及信息化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些措施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国外大学教育

据2006年8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6版报道,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14位校长在提到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勤奋”。同时也有校长指出,中国学生比较缺乏挑战精神。中国学生往往愿意个体学习而不太适应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的集体学习。他们对教授、对权威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是不利的。

《人民日报》还指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

《人民日报》做此报道时,我正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在做科研的同时,我对中加两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同点产生了兴趣。针对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了一些调查分析,得出了一些启示

一、课程学习

提起课程学习,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众口一词,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在国外上大学比在国内上大学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多两到三倍。如果语言不好的话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多。当然学到的东西也不同。在国内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那些白纸黑字的知识,在国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以外的东西。在加拿大,一个全职的课程硕士生(只需上课程不需做论文即可硕士毕业)一个学期选三门课会被同学们称为拼命三郎。上课期间几乎每天都是要到下半夜才能休息。如果是拿导师资助工资的论文硕士,一般导师只允许一学期选修一门课,每天都要到导师的实验室工作。

反观国内的许多硕士生,在选修三、四门课的同时,做兼职的有之,享受人生的有之。国内许多硕士生都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多,学习期间如果不是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的话,还是比较轻松的。为什么国外的硕士生在毕业时没有要求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也没有要求一定要有文章发表,大家还觉得学得苦,学得累,但真正学到了东西?笔者调查后发现关键是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上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有着很大不同。笔者调查了几位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后出国再读硕士的学生,他们都认为在国外学习精力集中于专业知识,而在国内,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英语(不管他是否要出国)。笔者也调查了几位在国内本科毕业后来加拿大重念本科专业的学生,回答也是如此。

在课程设置上,国外大学不管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硕士阶段都突出专业课的地位,无论在学时和学分上,还是在学校的考核及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专业课的地位都很高。

国外高校实行学分制,没有班级的概念,一门课程的前趋课程和选修要求在该课程说明上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前趋课程的成绩,在选课系统上是无法选上该课程的,必须补课。不管你的身份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是选了同一门课就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因此在同一个课堂上可以发现有多种身份的学生在上课,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学生们自己也很坦然。

在国外的大学里没有赢者通吃的现象(即一个人在某个专业上取得成就后,他自然成为各专业的专家,在不同的领域中指点江山)。我在学校校报上见到一篇采访本年度优秀学生的文章,介绍该生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士,在学校法律专业读本科,她曾是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只因对法律产生了兴趣,重进校园,背起书包,从法律本科读起。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

在课程要求上,国外大学里学生和教师都有正确的认识。笔者在国内教学中常遇到:要考试了学生就会要求老师划重点,圈范围。老师拒绝的话,学生就以还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理由一再要求。英语四、六级考试就像一把尚方宝剑,所向披靡,别的全都让路。

国内教师出考卷时,考试范围决不能超出书本,考了与书中相关的但书上没有写的内容,学生肯定会提意见,即使这些内容在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中也不行,因为教师指定的参考书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看。

但在国外,据笔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向留学生调查,教师决不会因为学生要参加外语考试而调整教学。在大学中学生学不学外语是学生自己的事,哪怕是在以英法双语作为国语的加拿大,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只是在学生入学时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进行英语入学测试,通过测试即可,学校根本没有英语公共课。没有通过英语入学测试的学生,要选修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的英语课,但不计入学分。

在国外大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教师的教案决不是对教科书的照搬,而是忠于教科书又跳出教科书。教师会指定一系列参考书,只有阅读了这些参考书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完成课程大作业(project)。由于课时较少,教师一般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指出各个知识点中最需注意的地方,其他的都靠学生自己去看,去找资料,去研究,去发现。一般一门课上十三周(含考试和作业演讲),真正上课是十周左右,每周上一次课,每次课两个半小时或三小时。在这十周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至少四个课程大作业和三个课堂作业。

二、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列出Project的相关题目。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自己组织成2~4人的小组,自己查资料,做实验,最后写出论文并做出演讲文件,在全班及老师面前演讲。由于学生没有班级的设置,绝大多数人都不住在学校宿舍而是自己找房子住,因此同学们之间很多都不认识,要组成Project小组必须相互沟通,大家找到共同的时间,一起讨论,分头协作,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做Project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只是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目录,不会给出答案,这就迫使学生自己找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国外大学的课程总成绩一般由期中考试(20%)、课堂作业(10%)、大作业(Project)(20%)和期末考试(50%)四部分组成。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试卷中极少有选择题,一般都是论述题、案例题等,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后才能回答出来。

在国内高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做课程大作业,会遇到了如下问题:

1.学生不适应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花较多的时间。当前学生忙于考英语、考各种证书,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课的学生不多。学生追求的是多(证

书多)、快(学习时间短)、省(学习轻松省力)的学习途径。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做课程大作业。学生一开始听到课程大作业的优点时可能会欢迎,但真正实践起来会觉得压力过大,付出过多,又与他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同,从而反对。

我调查了几位留学生,问他们为什么在国内高校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完成课程大作业很难,有时全班宁愿一起向教师施压,而不是积极配合。而在国外他们都能在第一次上课时,在与同学们都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自己组织成团队?他们回答说:在国内只要学生反复坚持向教师提要求,一般教师都会答应,因为教师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周旋。而在国外教师根本不理会这些要求。在国外做课程大作业的形式已成惯例,所有的课都是这样,学生也觉得应该这样,大多数学生不会提出相反的意见。在国内学习追求的是分数,在国外学习追求的是学到知识。

在国内,如果课程小组中某一位同学偷懒,其他同学第一反应不是与他进行沟通,而是向老师反映,要求老师在给成绩时有所体现。而在国外,老师如果接到这类投诉,那么这一小组所有人的成绩将是全班最低的。因为课程大作业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专业再优秀也不会成为一个好员工。在国外,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同学们一般是进行沟通,沟通不成,那么这个同学在所有同学中就没有了信誉,在以后其他课程学习中,这个学生将没有人愿意与之组成小组,而一个人单独完成课程大作业是不允许的。这就迫使所有人都要在课程小组中表现努力。

国内由于采取大作业形式的课程不多,在同学中失去信誉导致的灾难后果不明显。再者国内学生间在考试成绩上相互竞争的残酷程度远远高于国外。高中阶段的竞争为了高考,本科阶段的竞争为了保研,研究生阶段的竞争为了找到好工作。总之在国内一考定终身、分数定终身的大环境中,学生间的沟通和包容变得越来越难。再者国内学生长期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2.教师压力过大

这种教学方式除了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备课,为学生选择参考资料,将本课程有关的最新知识结合进课堂外,还需要花时间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大作业Project题目,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判。众所周知,评判论文的工作量相当大,这对当前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广大高校第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实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国内学生还没有适应课程大作业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为此,教师还要做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之外的工作。国内高校,教师普遍觉得压力过大,而且任何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同感。各高校都将发表文章作为硬指标来考核教师。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发文章上。

国外的教师也有压力,在其取得终身教职以前,一般五到七年中,教师必须拿出五篇以上的论文,这一时期,教师们的压力很大,一般都按原来的研究方向做下去,这样比较容易出文章。而创新研究由于失败风险过大,研究初期投入多且成果少,有时几年不能出一篇文章,这些都是没有终身教职保障的教师所承受不起的。一旦取得终身教职后,教师们就可以有时间进行创新,可以承担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当然一直没有文章发出来,学院领导也会过问,但只要将失败的总结及下一步打算阐述清楚,表明自己确实在做事,没有无所事事,一般不会下岗,最多是当年不加工资。

国外教授的办公环境、科研环境是国内除了少数著名大学外,大多数大学都赶不上的。在加拿大,学校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教授们上网查资料不论是摘要还是全文都是免费的,每位教授有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内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区域每一层都有复印机,全部是免费使用。这在国内一般的普通教师是享受不到的。

3.教学辅助设施和人员跟不上

这些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大量投入,有的高校在硬件上已不落后于国外学校,有的甚至还有所超过。但在软件和人员上还有距离。比如,加拿大大学实验室配套齐全。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及大作业所要求的实验环境由专职实验员负责。每门课都有助教,助教负责改作业,答疑等。图书馆资料充足,特别是电子文献。学校购买了大量的电子文献库,论文等文献不仅有摘要而且还有全文,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使用全部免费。每学期,每个研究生有500张纸的打印额和500张纸的复印额。基本上保证学生学习所需的一切要求。这方面国内只有少数高校能做到,绝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定的距离。

4.教学管理跟不上

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不及格率较高,一般每个班大约有10%~15%的人会不及格。不及格的人就必须重修,在国外由于没有班级的概念,学生可以自己选课,安排上课时间,基本上不会出现选课时间冲突的情况。

国外高校没有学生毕业率的压力。在国内,哪个老师带的研究生不能毕业,教师有责任,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带出来。本科班级,毕业率过低,学院领导会有压力。

国内高校中曾流行一个观点,即学生出学费购买了教师的服务,教师提供的服务必须使学生满意。但是由于当前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还不够成熟,学生满意的标准与培养学生的目的常常会出现不一致。国内高校有的学生在评教中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横加指责,给教师带来了伤害。

国外高校也有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但不是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般是临到学期结束的某节课,学院管理部门派专人在快下课时来到教室,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表,完全匿名,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填写。教学情况问卷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课程本身,主要有课程在线资料是否及时提供给学生、课程最终成绩评判标准是否对学生公布、教师指定的课本和参考书是否对学习有帮助、作业是否对理解课程内容有帮助、考试内容是否与课程内容有关、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满意、是否学到了相关的知识等。第二部分是关于对教授的评价,主要有:是否精心备课、是否提供清晰的教案、是否对授课满怀热忱、教学进度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时间是否有效率、是否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是否鼓励学生在课堂提问、是否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和试卷、与学生约定的答疑时间是否准时、是否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三部分是学生建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学生不能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由教授委员会来评价的。学生的意见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核实后送给教师本人,一般非道德上的错误,不会对教师的晋级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敢于严格要求学生。

国外高校采取了学生试听和期中考试后学生可以取消课程学习的方法。就是开学初的两次课为试听课,学生如果觉得课程较难可以取消选此课,这门课的学习费用学校会退给学生。期中考试后,如果学生的成绩过低,学生可以申请取消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影响下次学生再选此课,但学费不退。这一政策给那些期中成绩不理想

或不适应该教授教学方法的学生有一条退路。一般教授在期中考试后会给一些学生建议申请取消这门课以避免期末成绩不及格的现象。这样就缓解了一部分的矛盾。

三、学生成熟度

近来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长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感到,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大学生越来越像中学生,很多学生似乎拒绝长大,对家长和老师有太多的依赖,而家长们也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孩子独立。中国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上只满足于记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书本上印的东西,缺乏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能力。而且并不觉得这些学习方法是错误的。

我在海外接触了许多教授,问及在录取中国留学生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时?大多数教授回答并不看重学生的成绩积点(特别是一些华人教授和曾接受过中国留学生的教授),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看重学生是否参加过各种竞赛,是否承担过社会活动。他们往往要与中国学生电话沟通交谈,考查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后,才能决定是否录取。他们觉得中国学生最大的优点是能吃苦,能加班,但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独立工作,老师教一步才会做一步。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老师会觉得很累。经过一年的指导,有的学生成长得很快,加上勤奋,很容易出成绩。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而被淘汰,令人可惜的是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来自于国内重点大学。

国外的高校也像一个大家庭,但教师和学生更多是像朋友。学生一旦成人,各方面都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租房,自己做饭,自己决定学习的进度。当然出了问题自己负责。本科生、研究生中有工作经历的较普遍,还有一部分学生已成家立业。因此,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较高。

四、信息化的利用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在投资上、硬件上与国外高校相比毫不逊色。但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国内高校还有待提高。

网站是学校各信息系统的联合平台,也是学生利用学校信息资源的门户。笔者对比了国内外高校的网站,发现有以下不同:

1.信息提供的出发点不同

国内高校网站提供信息的出发点是告诉访问者“我有什么信息”。表现在网站首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选择了将现有的行政机构作为链接点,例如:学校概况、院系介绍、招生就业、国际交流等等。点击这些链接点后,基本上就是进入了这些部门的网站,如招生就业是进入了学校招生办公室的网站,国际交流是进入了学校国际交流处的网站,这些网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介绍这些部门的职能等,很多部门的网站更新得非常慢,有时慢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各院系的网站,基本上是学校网站的缩影,都是向外我有什么,并不关心你要什么。

国外高校的网站提供信息的出发点是为访问者服务,提供访问者需要的信息。国外的高校在首页上的链接点为:潜在的学生、在校生、教职工、校友、教与学、科研等。点击这些链接点,出现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所需的信息。如潜在的学生所需的信息是学校的校历、学校各学院当前的招生信息,详细到每个专业的招生条件、入学后学习的课程介绍、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入学后要办的手续、毕业要求、就业形势,各位教授的联系方式、学校能提供的住宿情况、学校周边的租房情况、校园地图、从机场、公路、铁路达到学校的方式、奖学金的申请等等。但凡一个想入此大学深造的学生想了解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内。

国外大学的网站首页更新速度较快。网站上丰富的资讯信息使学生仅靠自己就可以完成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许多工作,没有专人服务。以人为本的信息系统为学生独立开始大学生活提供了帮助工具,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迫使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2.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

在国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信息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信息化。学校的教学平台功能丰富,学生可在网上下载教师所提供的所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包括教学课件、上课的PPT文件、实验资料、提交作业、向教师提问答疑、小组讨论等。教师在学校教学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料库,选择合适的信息向学生。

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定期进行面向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免费培训。对新入学的学生,学校专门开课进行培训:如何使用校园信息系统,如何使用图书馆、如何查询学校购买的文献数据库等。学校还有专门的笔记本型电脑免费出借,学生凭学生证就可办理。无线网遍布全校园,学生在校园内任何一个角落都可用笔记本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