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涵养有情的心灵 镌刻深刻的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涵养有情的心灵 镌刻深刻的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说故事情节生动,主题深刻。学生读小说往往只关注故事,而忽略内涵。在小说鉴赏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必须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如果把整篇小说比喻为神秘的矿山,那么学生就是那采矿的矿工。作为一名优秀的矿工,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作品中寻找出最闪光最耀眼的“金块”,只要点抓得准,抓得巧,抓得好,就可以“吃透”整座金矿。

阅读小说时,我觉得要把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要想达到提升学生智慧的目的,首先要激发思维,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授者就得化繁为简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找到“停靠点”,即找到一个合适的自然的角度给学生开辟出一条探索的“道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此时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选用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著名作品《窗》,以小见大,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发人深思,富有内涵。

如何能够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领会小说的深刻内涵,思考后笔者上课时设计了从解读窗外世界――解读窗内世界的学生易入手探索且较为清晰的思路。

这篇小说情节不多学生能够理得很清楚,但是对比鲜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这对他本身来说是“自欺”,对同伴来说却是“为人”。

可享受这美景的病人产生的想法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而是“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种自私者的嫉妒,进而发展为怨愤。

为了排遣同伴的苦闷,靠窗的病人虽然没有看到什么公园,却尽自己的想象力在编造美景,用心可谓良苦,可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不靠窗的病人虽然醒着,却两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尽管只要举手之劳,同伴就可转危为安。

两个灵魂,一个那么崇高,一个却如此卑下。一扇窗揭示了人性的美和丑,透过窗我们看到了善恶的两个灵魂的猛烈撞击,那飞溅的点点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的哲理!

人物从窗所看到的景象不同,折射出的内心世界也是迥然有别的。人在现实中有很多无奈,无奈之一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活法只有一种,你选择了这种活法,就意味着放弃了除此之外的千万种活法。以笔者之浅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教师当然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评判与审美角度,但是教师应时时牢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警言。西方有一种说法,三代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来。我们进行小说教学,不是一定要培养出小说家。但我希望能培养出亲近小说的阅读习惯和亲近小说的阅读兴趣。因为文学是引领人走向真善美的艺术形式,理想的小说教学,能让学生通过虚幻的艺术世界去认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在小说这个开放的艺术长廊里,历练出面对人生的从容淡定。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激发其阅读理解的愿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很好的适应。《窗》的意蕴深刻,有着现实的意义,学生读完后,应该都能有一定的精神收获,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有探究阅读的浓浓的兴趣,笔者让学生自读时做好准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收获,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现读后的精神收获。可歌、可演、可画、可读、可写。学完后在课堂再修改选择并小组合作展示。学生有了这样的平台可以说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体验人生的真善美。

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教学方式都面临着一场重大改革――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呆板的机械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互式的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体验性教学。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存在能让学生感到愉悦,继而对语文课产生期待的心理,有了兴趣才能激发思维,唤醒智慧,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篇小说结局的构思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地方,也是本篇小说的点睛之笔。出人意料的结局是对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让学生体味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的妙处和深意,我选了一则与本篇小说结局有相同构思的哲理小故事让学生猜它的结尾,最后再揭示出答案。课堂上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答案的揭晓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同时笔者觉得教师必须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关怀他们,给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体验成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创造性学习,所以我们可以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体验收获,获得心理愉悦。课堂上,学生将自己预习的探究性及创造性成果又进行了深度加工,有了更成熟地展示,小组的展示五彩纷呈,收获了很多精彩。探究性、创新性阅读让课堂由单薄变得更为厚实,其妙无穷,也让学生在小说的阅读中涵养了自己的情感,无需我们做太多呆板的说教,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学生在用别人的故事来烛照自己脚下的路,作品中思想的触角砥砺镌刻着孩子们的灵魂。

美国诗人朗费罗说:有些雨一定要滴进每个人的人生里。小说的阅读和教学也应如此吧!涵养学生心灵的情愫,镌刻学生人生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