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南亚纺织:是敌?是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南亚纺织:是敌?是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期,以越南、孟加拉为代表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受关注的程度明显提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例如2011年上半年,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了28.4%;另一方面,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压力却在明显增加,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总额虽然同比增长25.4%,但如果剔除由原料成本上涨主导的出口提价因素,出口数量实际增速仅有3‰而越南出口的产品的价格涨幅明显更低,上半年出口到美国的纺织服装产品价格同比涨幅不到3%,以此推算,其实际出口数量涨幅可达近25%。如此悬殊的增长速度差异必然造成国际市场份额的变动,近来,我国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加工业多年来持续稳步提高的国际市场份额正在被东南亚国家动摇。根据美国海关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在美国进口的服装总量当中,越南和盂加拉所占份额分别达到8.7%和7.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0.8和0.5个百分点,而从我国进口的数量占比虽然仍高达35.7%,但较上年同期已经下降了2.4个百分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促使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美、欧、日等服装进口大国的采购商开始将更多的采购订单从中国转移过去,有些大型跨国企业也开始将建设生产加工基地的新投资投入到这些国家。在我国一些从事低档服装出口加工的小企业眼中,东南亚国家似乎正在扮演着中国服装加工业“终结者”的角色。

而当我们走到产业链另一端,看到的却是另一番的天地。受到产业基础限制,目前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的主体是服装制造业,严重缺乏上游产业环节配套,因此其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转化成了对纺织纱线、面料的大量进口需求。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0年,越南面料进口额同比增长了25.3%,2011年上半年增长了38%,作为与之近邻的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大国,我国纺织产业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互补合作关系的紧密关系,上游纺织产品贸易高度活跃,从2006到2010年,我国对东盟的纺织品出口额年均增速高达23.9%,201 1年上半年同比增速则达到了50.8%。对于很多上游企业而言,东南亚国家显然是颇具成长潜力的合作伙伴。

在我国纺织产业链呈现如此此消彼长特征的情况下,评价东南亚纺织业之于我国的意义其实并不困难。东南亚国家服装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快提升,主要得益于更低的成本:以低廉劳动力价格为主导的低制造成本,越南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水平不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3,孟加拉则还不到我国的1/5;更低政策的成本,纺织I业在东南亚国家属于鼓励发展的产业,可以享受更多的政府财政投入,更优惠的税收和利率,甚至更有利的汇率政策支持,有的还以最不发达国家的身份享受发达国家给予的进口免关税政策优惠。而我国服装制造业现阶段面临如此压力,原因则在于不断增加的成本:全面、持续、刚性上涨的生产要素价格,不断紧缩的政策带来的隐性成本。不过,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是基于城乡无经济结构改善,带来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资源供给紧缩,是过去一段时间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结果;而政策环境更加严峻,则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推进到了大规模进行优化调整的阶段。换言之,我国纺织产业今天的发展是站在了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要求之上的,我们显然不应该去和那些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去比较资源消耗条件,也不可能再去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政策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产业的发展。与要素成本、政策成本本身比起来,其实这才是我国与东南亚纺织产业在发展条件上最本质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妨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一些低投入产出比的低端产品制造难以为继,市场促使这部分生产力到更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东南亚国家去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恰是我们自己的变革催生了东南亚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又透过产业链的纽带作用,促使我国纺织产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对接,激活了上游配套产品的贸易互动,形成了本文开篇所描述的那些进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其说是贸易结构的变化,倒不如说是全球纺织产业分布格局的调整,是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袁现。只不过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在尚未做好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下就进入了这场调整,并以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感觉上更倾向于认为其是一种挑战而非可以掌控的机遇,更倾向于认为东南亚国家是“敌”而非“友”。

实际上,敌对关系的判断,不仅误读了市场机制的内涵,也夸大了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的能力。我国纺织工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更先进的装备和更高的应用水平,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更成熟的技能,东南亚国家纺织产业的加工规模、产品种类、质量和整体档次,与我国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比如越南今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只有我国的1/20,出口产品90%以上是服装,出口结构单一。显然不足以对我国纺织行业构成全面的冲击。因此,东南亚国家至少现阶段还远远没有扮演中国服装业“终结者”的资质。而从更深层来看,尽管今天我们仍在与东南亚国家竞争同类产品的加工订单,但对我们来说,这种竞争更多的是在经历一个调整与变革的过程,是在满足民生发展的基本需要,我们所追求的根本并不是要赢得那些盈利有限的订单。在今天的发展环境之下,我们所关注的只能是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成本优势、价格竞争。所以,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工业对于我国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即使我们将其视为大敌,拼命抵抗,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工业化进程推进,市场机制仍然会把更多与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阶段不符的环节送去东南亚,而我国纺织行业需要做的,是以更能反映自主创新价值的核心环节去占领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全球市场。

这种情形与上一轮纺织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时的市场机理实质上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纺织产业对外转移是其本国产业资本主动通过对外投资推动的,而我国纺织产业至少到目前还没有更主动的参与到新的国际产业格局的变革中去。这种情形会导致东南亚国家更加处于敌对位置,因为出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反映速度、确保产业安全等等因素考虑,东南亚国家必然会在初步的资本积累后,自己开始大力发展上游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配套环节。实际上,越南、印尼等国已经开始发展上游的织造、染整等环节了。对于我国纺织工业而言,更有效率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目的。所以,此时我们该做的首先便是及时转变思想,更充分地认识到国内发展环境越来越严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然后,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正在发生的产业变革当中,结合自身条件逐步将一部分要求低成本的生产环节配置到东南亚国家,在国内集中更多的资源发展附加值更高、效益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的环节。当我们掌握了调整变革当中的主动权,东南亚国家纺织业作为敌对成份就会大大下降,通过友好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完全能够为我们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与上一轮从发达国家到中国的产业转移的另一点不同,由于我国纺织产业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庞大的产业规模,还有规模大、需求多元复杂的内需市场,以东南亚国家的自然条件,是无法承担如此规模的产业发展的,因此。劳动密集型环节从我国向外转移的进程要缓慢得多。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时间。转变思想,掌握主动权,构建最有利于自身升级发展的协调关系。而非简单定义敌友,这才是一个纺织大国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