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向新的家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向新的家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南省63个移民新村星罗棋布,成为中原大地一道道亮丽风景。

“一脚踩下去,拔起脚顺着腿能往下流油。”这是淅川县沿丹江最为富饶的丹阳川、顺阳川、板桥川三大川的真实写照。但为了南水北调,这里和原淅川县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并被淹没在丹江水下。从1958年开始,在长达18年的丹江口水库库区初期移民搬迁过程中,淅川移民20.2万人。

还是为了南水北调,从2009年9月到2011年4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淅川县又需分三次搬迁安置移民16.2万人,迁移人口超过全县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试点移民1.08万人,已于2009年9月5日完成搬迁任务;第一批移民6.49万人在2010年9月4日已经完成;第二批移民目前的对接工作已基本结束,2011年4月底前需完成搬迁任务。

为了京津等缺水城市能够按时喝上丹江水,这些朴实无华的群众,眷恋地张望着自己的故乡,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故土难离

2010年6月17日上午,在南阳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正举行凌岗村移民搬迁工作仪式。仪式结束以后,满载着115户、406名移民的客车和家什的大货车,将开赴百里以外的南阳市唐河县毕店镇凌岗移民新村,在那里,他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离别在即,乡亲们对这块故土有了更多的留恋和惜别之情。

16日下午,搬迁前一天。

夕阳笼罩下的滔河乡凌岗村显得凌乱而悲壮:倒塌的房屋,堆积着的家什,荒凉的院落,依依不舍的眼神,蒙着灰尘的面容……

“不舍得走,这是真心话。”邻路而居的凌崇锁说。60岁的他正和前来帮忙的十几个亲戚收拾零碎的家什。院子里,两边的配房已经拆迁完毕,只剩下正屋,里面摆放着衣服、包裹和粮食。

凌崇锁是淅川县铁合金厂的退休职工,家里5口人,共有五六亩地,小麦不用上化肥,亩产都在1100斤左右,玉米亩产也是1000多斤。闲来放羊、放牛,每年又能挣几千元。在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一家人生活得轻松自在。

“南水北调,这是国家的大局,虽然穷家难舍,我也要支持。这不,现在已基本准备好了,车一来就立即搬迁。”凌崇锁说。

“金坑银坑,也舍不得自己的穷坑。”80岁的刘淑云老人这辈子没有出过远门,从淅川到唐河100多里的距离,对于她来说太过陌生而遥远。

“一搬三年穷啊,儿子已经去新家看过,回来告诉我新家很好看,住着肯定很舒服。可我在这里住了那么多年,一大把年纪了,真的不想再走了。”刘淑云说。

家已经拆得差不多了,门窗已卸下,砖砌的堂屋也没了踪影,厨房只剩下一面土墙。坐在自家的土堆上,遥望着村里一间间房屋轰然倒下,她抚摸着孙女的头,一声声叹息。与刘淑云不同,8岁的孙女凌合芬坐在奶奶的怀里,对于搬家,她充满憧憬:“老师说,那边有崭新漂亮的校园,转学手续已经办好,到了新家就能直接上学了。”

49岁的村民张春杰,选择的告别方式是吃团圆饭。在房屋倒塌的院子里,他支了张桌子,把亲戚朋友邀请来。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在家乡故土上吃着最后一顿团圆饭,一边其乐融融地谈论着以后的生活。

“这里现在有20多亩地,一年能挣2万多块钱,到了新家能分到十几亩地,虽然少分了几亩,可为了北京人民能喝到咱这里的水,也值了。”

“爸、妈,后天我们就要搬到新的地方去了,以后我们再回来一趟就不容易了。不过,请放心,我们要去的地方挺不赖的!”凌应军一边仔细地折着烧纸,一边念叨着。

一想起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特别是为了供自己上学,父亲在外下煤窑,母亲艰难持家的情景,凌应军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几年,家里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却已不在人世。现在,凌岗村将要迁往数百里之外的异乡,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往逢年过节来先辈坟前祭拜了。想到这些,凌应军感到十分愧疚。他忍不住回头望了望身后正在拆迁的村庄,心中不由得涌出几分悲伤。回过身,他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先辈的坟前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

“最后一课”

“同学们,今天把你们凌岗村的47名学生集合在一起,上最后一堂课。明天就开始放假,放完假,你们将随着父母搬迁到新的家园……”

6月14日下午6时,在淅川县滔河乡双庙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站在讲台上的校长周域神情凝重地给孩子们上着“最后一课”。黑板上,他用粉笔认真地写下了“永远的牵念”五个大字。

双庙小学是一所五年制小学,全校一共有学生147人。根据移民搬迁计划,双庙小学的47名学生将随同父母,于6月17日搬迁到南阳市唐河县定居。“同学们,要记得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要记着哺育你们的父母、教育你们的老师。到了新家园,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老师盼望着你们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老师,我们一定听你的话”。望着深爱的老师和校园,几十名天真无邪的学生满眼含泪。

临行,祖孙带上一坛丹江水

“到了新家,咱们想丹江了,就拿出来看看;要是水土不服了,就喝口丹江水救救急……后天就要搬家了啊……”86岁的凌书杰嘴里一边念叨一边寻找着什么。忽然,他大声叫道:“虎子,拿水桶去!”

虎子叫凌振虎,今年11岁,听见爷爷叫拿水桶,他愣了一下道:“爷爷,拿水桶干啥?”

“取水呀。”凌书杰说,“咱住在丹江边,井里的水都是渗进来的丹江水,甘甜,解渴。到了唐河新家,咱们想丹江了,就拿出来看看;口渴了,就喝一口尝尝;要是水土不服了,就喝口丹江水救救急。”

“哎!”虎子一边爽快地答应着,一边找来了大水桶和一个大坛子。爷爷抱着大坛子,孙子提着水桶,爷俩一同来到村西头的水井旁。

水井上有一个辘轳,凌书杰将水桶系在绳索上,只听咣咣咣一阵响,旋转着的辘轳将水桶送到了水面。凌书杰熟练地抓起绳索用力一甩,只听扑通一声,水桶满了。凌书杰用力摇起辘轳,没几下,水桶就到了井口。

放下水桶,凌书杰先舀了一勺,边喝边说:“真甜啊!”说罢,一勺一勺地把水装进水坛里。

村里人讲,凌大爷是个“老顽固”,开始时说啥也不同意搬迁,用他的话说:“快要入土的人了,活一天算一天,临死还要和先辈分离,这是哪回事啊?”

后来,包村干部找来凌书杰在县城经商的大儿子和儿媳让帮助做工作,他才在《移民安置表》上签了字。

说起这事,凌大爷笑着说:“原来想着不搬迁,就是不给国家添麻烦,谁知道,我想错了。现在想通了,我们搬迁,就是支持南水北调,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最可爱的奉献

奉献是一种爱,是不求回报的全身心的付出。为了国家的需要,浩浩荡荡的淅川大搬迁,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大爱交响曲。

“赵福禄渔村”饭店位于库区,因擅长做丹江鱼宴,生意十分火爆。这个营业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的饭店,当年投资达600万元,现在年收入都在60万元左右。

2009年冬季,饭店老板赵福禄接到了淅川县政府正式下达的通知,他的饭店所在的黑龙桥村按规划要搬迁至邓州的裴营镇。裴营镇没有黑龙桥的地理位置优越,让赵福禄搬迁就意味着让他从“金窝”搬到“穷窝”。想到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饭店即将面临破产,赵福禄整整一个礼拜都熬煎得吃不下饭。

“现在想通了,国家肯定想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为了南水北调,我们应该听从安排。”赵福禄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饭店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

在第一批移民中,涉及的10个乡镇57个行政村,绵延分布在环丹江口水库400公里的河岸线上。这些地方都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特别是在依靠渔业养殖、捕捞为生的香花镇和马蹬镇,村民一年单从河上获取的收入最少也能达到三四万。

四星级集镇香花镇,交通和消费都非常便利,加之处于丹江口水库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百姓的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一直位居全县之首。但是,搬迁至邓州后,多数村民都将远离乡镇。

调水工程实施后,淅川县大片土地被淹、大批移民动迁、大量工厂被关,现有经济发展格局将被完全打破。工业遭受了重创,由于失去丹江电厂直供优惠电量电价,现在已关闭、转产企业上百家,损失达6.75亿元;农业受损严重,库区10个乡镇13.1万亩良田被淹,占全县耕地总量的22.9%;由于严格限制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淅川县每年粮食将减收4.4万吨左右,经济作物将减收4.6亿元;旅游业发展受限;交通成为新的瓶颈,成为全省唯一不通铁路、不沿国道、不临高速的县份;200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减收达891.5万元;2008年以后,县财政年减收4669万元,同时,财政还需承担学校布局调整、偿还贷款等支出9260万元。

“大象无形,大爱无疆。”声势浩大的大搬迁中,淅川县竭力付出着。

备好柴米迎亲人

整齐划一的柏油马路,拔地而起的欧式小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唐河县毕店镇凌岗移民新村清新典雅。他们正等着迎来新主人――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的115户406名移民。

“新村叫什么名字呢?最好征求一下凌岗村移民的意见。”唐河县移民办和民政部门商量。

“村里大部分人姓凌,凌岗是世代沿用的名字,我们还想叫凌岗村。”村民说。

于是,在唐河县毕店镇,一个叫凌岗的新村诞生了。

“根据移民要求,宅院设计分别为10.5米×15.9米、8.2米×20.3米两种。”唐河县建设局李局长介绍,该村道路路面最宽的达到28米,最窄的宅前路为3.5米。

厨房内已经摆满了生活用品,煤火炉、煤球、锅、面粉、大米、调料和蔬菜已经备好,还有一副对联和一挂鞭炮。

唐河县毕店镇书记孙振群说,移民来了就能生火做饭,不会让一个移民饿肚子。来这儿的移民每人能分到1.4亩地,我们还特地集中辟出来一块菜地,每家约有二分。这两天,不断有移民过来看自己的新居,他们非常满意。

此外,新村还建有小学、卫生所、农家书屋等。移民来后,450名志愿者将先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学习如何使用灶具、电器、防盗门等。

“我们要像接待自己的亲戚一样,恭候移民兄弟姐妹。”唐河县移民局副局长韩龙说。

平整宽阔的街道,太阳能的路灯,小楼前都生机盎然的绿化带,线路畅通的有线电视和电话,方便清洁的自来水,节能环保的沼气池……新生的凌岗村全副新装。

爱心,完成接力

根据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的规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批移民搬迁于2010年6月17日正式实施,淅川县库区移民涉及10个乡镇,57个村,计划分102个批次完成,移民规模和难度均大大超过试点移民。这些移民将分批搬迁到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和南阳市的部分县市。

9月4日,在鲁山县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欢迎仪式上,河南省移民指挥部副指挥长、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宣布:南水北调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集中大搬迁正式结束。

至此,经过近3个月的连续奋战,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的集中搬迁工作提前落下帷幕。

这是移民安置房吗?独户二层欧式别墅,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1万多平方米的游园,游园内绿树婆娑,人工湖碧波荡漾。幼儿园、小学设施先进,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超市、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大型沼气池免费为全村330户移民提供沼气……如此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村庄,是很多都市人都梦寐以求的栖身之所。

这是舞钢市姚营移民新村,在它的周围,河南省63个移民新村星罗棋布,成为中原大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参观了新村,许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呼:与当地农村相比,移民新村的各项建设至少提前了15年到20年!

王树山经常强调,移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做好移民迁安工作的试金石;移民新村房屋的质量,是移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移民群众能否“搬得出、稳得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民新村的房屋质量能否让移民满意、配套设施是否完善。

16.2万移民,200多个移民安置点,5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建设任务,这样一个“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浩大工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嘱托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在移民群众的期盼下,已圆满完成接力。

移民,就像被移到远方的一棵树。而为此付出的浓浓家国真情,就像一屡屡温暖的阳光,一条条甘冽的清泉,一锨锨肥沃的泥土,将滋养着它枝繁叶茂,苍翠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