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专门艺术走向多元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专门艺术走向多元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26日,2006北京现代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拉开帷幕,为期6天的音乐节共举办了17场音乐会,3个作曲大师班公开教学课,6个作曲及作曲技术研讨会以及“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原生态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等系列讲座。来自美、英、奥等国的专家学者同国内作曲家及音乐院校师生进行了深刻的创作思想文化交流,并通过瑞士、法国、葡萄牙等国际高水准室内乐团的专场音乐会向国人展示了多个国家多种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此前,北京现代音乐节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而今年的音乐节则更是一个融会多元文化,关注未来发展的音乐盛宴。

故土情深 赤子归来

此次音乐节一改本土作曲家现代作品顶立门户的惯例,海外华人华裔作曲家的作品成为了音乐节的主角与焦点。

著名华人作曲家、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教授陈怡和周龙,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主席、作曲家曾叶发,旅奥地利华裔作曲家施捷,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作曲博士黄若的应邀归来为音乐节增添了故人久别重逢的喜悦。音乐节上演的陈怡的《气――为长笛,大提琴,打击乐,钢琴》,周龙的《溯――为长笛与竖琴》,施捷的《镇魂曲――为琵琶独奏》,曾叶发的《长笛协奏曲-旋冲》及黄若为钢琴而作的《无风之树》等作品使听者在领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西方音乐技法为手段,音乐时间进行为载体形成其独特表达形式的同时,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同化后仍然留存的沉积多年的中国情结。

这几位作曲家的作品表现意象多取材于中国传统宗教及文化,使用或加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色,语汇和旋律素材,虽然其音乐在远离故土的环境中成长生存,但仍处处显现出基于深厚中国美学、文学、绘画、哲学等方面影响,以及构筑于东方文明之上的独特气质。

理念创新 精神至上

音乐节外国专家的大师课与专题讲座向人们转递了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音乐发展趋势和状况。英国赫尔大学音乐系主任阿勒斯泰-博斯维克的讲座《英国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术》和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系主任雷克-夫汀的讲座《东德作曲家的1989年前后》,在通过技术理论介绍阐述音乐的同时借助文字、绘画、舞蹈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介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创新中“理念”的变化和取向。

阿勒斯泰的作品《新月摇篮曲》,《缅怀凯瑟琳戴尔》,雷克-夫汀的作品《离开但留下-为钢琴与单簧管》,《重新分解》以及英国钢琴家Julian Jacobson现代作品音乐会,瑞士苏黎世新音乐团音乐会都向人们传递了欧洲人在嘈杂世界中向往宁静平和,注重精神追求的信息。其中众多音乐素材取自于生活感悟与理想意念,由对高超作曲技术的理性追求逐步转化为更为人性的情感表述,从而完成理念到精神的升华,并将精神视为音乐生命存在的归属。

纯真质朴 遥相呼应

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伽美兰乐团可谓是音乐节最富特色,最具活力的“远方来客”。上个世纪,法国作曲家Debussy因受伽美兰音乐影响开辟了一条新的音乐创作之路,今天,伽美兰音乐飘洋过海,用富于动力的节奏敲开了中国人的心门。

5月27日的伽美兰乐团音乐会以舞蹈、器乐曲、服饰表演、合唱和戏剧等形式,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欣赏伽美兰民间舞蹈,了解民间风俗,民族服饰装扮和一些婚丧嫁娶,请神驱邪的仪式过程。演员们载歌载舞,华丽的服饰、美丽的造型伴随音乐多变而丰富的节奏,透彻的音色,给在场观众送上了一缕纯朴的风。

5月28日,由香港大学音乐学教授Manolete Mora主讲的印尼巴厘岛伽美兰音乐谈,则像一把教给学生通晓其理的钥匙,从节奏规律,音乐构成,旋律特征,风格差异,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介绍了伽美兰音乐的特点,随后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加入乐团合作演奏,真正使观众做到了由远观其形,耳闻其声到晓之以理,通其性情。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则有福建传统南音音乐会,岭南变奏-广东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音乐会,内蒙古民间四胡音乐会和黄梅戏《质朴黄梅调》同期奉上,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在儒雅,细腻婀娜,也展现了其粗狂豪放,坚韧豁达。

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印尼伽美兰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虽不是血脉至亲,但都用各自不同的音乐语言相互传递着真挚与淳朴,收获与喜悦。

人才辈出 承载希望

音乐节众多的音乐会演出无疑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全国各音乐院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与外界对话的平台。应邀回国参加演出及作曲大师班的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王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曲研究生王璐,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钢琴博士邹翔都献上了他们精彩的演奏及作品。国内如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常平,作曲研究生张帅,红等也都通过精彩的作品展示了他们扎实的创作功底。而此次音乐节由学校学生组成的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沈阳音乐学院打击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的长达8小时的打击乐马拉松则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在新的国际文化交流环境中强大的发展动力。

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国音乐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得到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现今青年一代的音乐家,肩上就担负着传承发展、改革创新、宣传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这次音乐节,大家在青年人身上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希望所在。

碧玉微瑕 留有期待

2006北京现代音乐节内容形式之多样,音乐曲目选择之广泛在国内尚为首例,在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民间到课堂的音乐纵横关系线条中插入传统文化及音乐保护发展,文化传播推广等社会问题的研讨无疑使音乐节具有了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专门艺术走向多元文化的趋势和气度。

然而,如此丰富的内容好比万里长城般的巨大工程,战线过长往往无暇精雕细琢,致使音乐节音乐会曲目选择和大师班学生作品的选择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而按照惯例每届音乐节都倍受关注的作曲大师班公开课,因点评教授在对学生尚未了解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提出对该作品的建议,指出不足而略显仓促,时而似捕风捉影,言语空泛,没有起到具有实效性的帮助指正作用。

2006北京现代音乐节已落下帷幕,留给人们的除了一些精彩多样的音乐作品外更多的是几分期待。人们都在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着各种尝试与努力,但是也必须面对关键时刻需要慧眼识真迷途寻径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