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用药,基因“说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用药,基因“说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一种疾病,同样用华法林,同样的剂量,A吃了发生了出血反应,而B吃了却出现抗凝不足。这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子。有人会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以前,只能笼统地用“用药的个体化差异”来解释这个问题,而近十年来,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解释。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医学人员发现,不同的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个体差异,而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的深入了解,逐渐确定这些差异来源于个体间的基因信息差别,药物基因组学由此兴起。

个体化医疗模式的“金钥匙”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不同基因类型的个人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并通过此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研发新药。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特征,预测该患者使用何种药物以及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剂量)。可以说,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将会使“对症下药”发生一些变化,把原先的“对症下药”模式升级为“量体裁衣的个体化用药”模式,是打开个体化医疗大门的“金钥匙”。

基因不同,药效有别

药物进入人体产生药效的过程中,药物代谢酶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个体的基因信息差异会导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改变,直接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能力,最终导致不同的个体用了同样的药物却收到了不同的药效。以最具代表性的细胞色素酶P450超家族(包括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CYP3A5等)来说,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体内P450酶的功能也是天差地别,对药物的代谢和修饰能力也不同。如果药物代谢能力弱,药物就无法发挥作用,可能造成药物无效,亦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发生。举例如下: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支架植入术(PCI)后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要通过P450酶代谢成有作用的活性形式才能发挥药效,但CYP2C19基因型不同的患者代谢能力不一样,部分CYP2C19变异的患者不能有效代谢氯吡格雷。这样就算他们按时按顿服药,也仍然不能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容易发生血栓甚至再梗阻,危及生命。

肿瘤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在体内的代谢也受到药物基因的影响。患者服药后,肝脏中UGT1A1会把大部分多余的伊立替康灭活并排出体外。如果UGT1A1基因突变,就不再代谢伊立替康,而原本要被排出体外的药物,则全都滞留在体内,就会导致骨髓抑制和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也就是说,如果UGT1A1突变了,药效就变相增强了,相应地发生副作用的风险也升高,那就要适量减药。另外,在肿瘤治疗领域,一些抗肿瘤药物通过癌细胞的基因靶点对其进行识别杀伤,一旦基因靶点改变,药物效果也就“失灵”了。而通过靶标的基因检测,选择针对基因靶标的抗肿瘤药物,就可以对肿瘤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式的靶向治疗,不仅可以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也减轻了经济负担。

基因检测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如心血管药物的剂量选择、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抗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辅助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具个体化的有效治疗方案,用什么药,多少剂量可达到最大治疗效果,不仅节约了治疗时间,也节约了治疗成本,极具重要意义,为医学开创了一个更安全、有效的个体化用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