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不久,刚刚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后来做了精心准备上了一节新授课,感觉效果挺好,课后有了一点感想记录如下: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出示两个圆柱形茶叶盒,你知道怎样制作这样的一个茶叶盒?

生:用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

师:有什么补充吗?

生1:这两个圆的底面周长要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

生2:也可以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

生3:这两个圆和长方形要稍大一点。

生4:这个长方形就是做成圆柱的侧面,这两个圆就是做圆柱的底面。

师:这是两个用硬纸板做成的茶叶盒子。

请大家想一想:

(1)哪个盒子的用料更节省?

(2)这个问题和它们的什么有关?

(3)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片段二:

学生进行练习。

师: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求的是什么?

生1:做商标纸是求侧面积。

生2:压路机压路面的大小是求侧面积。

生3:油漆圆柱形柱子与侧面积有关。

生4:做皮管与求侧面积有关。

生5:做罐头盒、茶叶筒、药盒等所用材料的多少都是求表面积。

生6:……

师:压路机的滚筒是个圆柱,它的宽是2米,滚筒横截面的半径是0.6米。如果滚筒每分钟转动5周,那么压路机每分钟能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生:这个问题和圆柱的侧面积有关,是求压路机滚筒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压路机滚动1周压的路面的面积,再乘以5就可以了。

师:一个圆柱形的薯片罐头,侧面的商标纸展开后是一个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薯片罐头的盖子有多大?

生1:问题的实质是求薯片罐头的底面积,只要把25.12厘米当作薯片罐头的底面周长,用25.12÷3.14÷2可以算出底面半径,再用底面半径的平方乘以3.14就行了。

生2:不对,也可以把18.84厘米当作底面周长来进行计算。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同学们都点头认可,我也直夸他聪明,从这位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此之严密。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提供学生探究素材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学习往往比较枯燥、乏味、抽象,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物体供学生观察、讨论,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互相交流,用眼看一看、动手量一量、经脑想一想、用笔算一算,激发他们参与实践,探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例如:在上述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两个生活用品:两个茶叶盒。要求学生讨论茶叶盒的制作方法以及用料与什么有关。教学例题时出示水桶,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等,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小组合作,展示学生探究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这为他们提供了观察、操作、展示探究过程的机会,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在上例“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实验推导过程中,传统的方法是看教师示范操作或电脑演示,一段时间后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底多乘2,就是少乘2等等。如今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测量、计算,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实验结论,强化了对各种情况下的不同表面积的理解和记忆;从上例中也不难看出对“进一法”学习也是在学生共同的探讨过程中有如“剥笋皮”层层展示出来。这样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又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养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团队精神。

三、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中首先列出的是发展性领域的目标,首先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难看到,教师只提出几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活动。如开始提出“你知道怎样制作这样的一个纸盒”“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进行小组实验研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等等,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并非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物是学生自己带来的,解题思路是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解题方法是由学生发现、总结出来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学会了解题,而且更大程度上通过动手操作、准确测量、独立思考、与人合作讨论交流和比较探索等,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最大功能。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题海”大战之后的厌倦,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到“有用”的数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