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笑声中的控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笑声中的控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206

近日,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特别喜爱一位憨痴可爱、笑态可掬的女子--婴宁。她的笑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当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纵观全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

无独有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一位"粉面含春威不露,丹未启笑先闻"的女子--王熙凤。这个"不认得字"的凤姐不仅哄的"老祖宗"笑口常开,令贾母发出"明儿叫你日夜跟着我,我倒常笑笑觉得开心,不许回家去"的感叹而离不开她,而且仆人也常因她的笑话而"笑弯了腰""笑软了"。王昆仑先生有一句名言:"《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一个人物形象又"恨"又"骂"又"想"的情形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王熙凤讲话诙谐幽默,嘴乘舌巧,天生有一副好"刚口",擅长营造轻松欢乐的气氛,带给读者许多笑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且看,第二十九回,清虚观里倒是于"初一日打蘸"贾母率合宅女眷前去游玩。当老道士有茶盘毕恭毕敬地托出巧姐的寄名符时,凤姐过意不去,张道士说是手不干净,"用盘子洁净些",凤姐打趣道:"你只顾拿了盘子来,倒唬了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说得众人"哄然一笑"。本来,贾母带领家人到清虚观,虽为"祈福",更是为了"寻乐子"。但宗教禁地的肃穆,和老道士的虔诚,使此地气氛庄严,凤姐这一闹,沉闷之气一扫而空。

再如第四十六回,凤姐的公公贾赦"儿孙满眼"却仍春心荡漾,要纳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做妾,自己不好出面,让妻子邢夫人去办,却被鸳鸯断然拒绝。贾母知道后,"气糊涂了"把儿子媳妇都骂了一通。因当时只有王夫人在场,直接挨骂的就只有王夫人。经探春辨明后,贾母才回过神来,埋怨宝玉和凤姐不提醒她。凤姐"反击"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番话和后面的几句话,不仅奉承的贾母"很受用",也捎带赞美了鸳鸯,还替自己"没脸的公公"挽回了一些面子,更重要的是,由于她的话"说得众人都笑起来"一扫刚才贾母因"气得浑身乱战",大骂儿子媳妇"盘算""摆弄"自己而造成的紧张压抑的气氛。而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夜宴中她讲的"聋子放炮仗--散了"的笑话更使得众人听后"不觉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使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然而,不管是以少女的纯真笑看情郎、笑看生活的平民女子婴宁,还是位高权重、给贾府带来许多欢乐的贵族少奶奶王熙凤,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都天生带有""和"尤物"的胎记,都无法摆脱被玩弄、被损害的悲剧命运。

西邻子因见婴宁攀在木香树上嘻笑,顿起淫心,"谓女意已属,心益荡"。婴宁"指墙底笑而下",他以为婴宁指示约会地点,"大悦"。"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饮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细视,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也、、、、、、中有巨蝎,如小蟹然",回家后就一命呜呼了。王家因此而遭受官司,使得婴宁再也笑不出来了,最终竟洒泪诉说了自己的悲凉身世!这是婴宁的悲剧:她美好的"笑"永远不可能在冷酷的世界里得以生存。

王熙凤,这位在贾府里位高权重、辣得不能再辣的当家少奶奶竟然遭到了贾瑞的轻薄调戏,他一口一个"和嫂子有缘"并"拿眼睛不住的观看凤姐",凤姐虽则恨得咬牙切齿,心里暗忖:"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哪里有这样禽兽的人!他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然表面上仍"假意含笑"应酬。这何尝不是凤姐的悲剧。

在这里,不管是平民出身的婴宁,还是身份高贵、权势逼人的王熙凤,都成了男性猎取的对象,谁也不比谁幸运。其实,又何止他们俩,"聊斋"中的那些可爱的狐狸,"红楼"中那些清纯的少女,基本上都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境地。只是蒲松龄比曹雪芹更温情浪漫一些,他让这些不幸的狐女们获得了真正的幸福生活,虽经种种挫折和磨难,有情人多可成为眷属。而曹雪芹挥洒的是"悲凉之雾",鸣奏的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哀歌,上到贵妃下到奴婢,只要是"女子"都无一例外的没有好结局。女性从《聊斋志异》中似乎可以看到微茫的希望,而从《红楼梦》中只能体会到绝望的悲凉。从蒲松龄到曹雪芹,中国女性的控诉笔墨似乎又在历史的纸背中更透进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