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失的乡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失的乡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少年了,我一直居住在南中国海岛的都市里,却时常怀念少年时期生活过的乡村——西安北郊一个叫三家庄的村子,村子里有喂牲口的马号、种庄稼的男人女人。我始终觉得那里是我的根。到了近年,这些乡村逐渐消失,将我的根悬在半空,无处可归!

马号

少年时期,我居住的村子里有马号。隆冬季节,马号的窗户用草帘挡了,门口挂上棉布帘子。几十匹牲口身上散发热量,火炉燃烧、氕子里开水沸腾,使马号里充满温馨。

到了夜晚,村子的男人都要跑到马号。大人们喝酽茶,抽旱烟,谝闲传。我们仄愣着耳朵,听大人们谝。大茶壶从甲男人手里传到乙男人手里,旱烟袋从丙男人手里传到丁男人嘴里。马号里有了庄稼汉子喝茶的呲溜声,抽旱烟的吧嗒声。男人们把旱烟抽够了,把酽茶喝足了,一个叫长庚的老汉讲开古书——《说岳全传》、《瓦岗寨》、《杨家将》、《说唐》。全是中华几千年的忠勇刚烈,仁义道德。

我至今都记得,寒冬的夜里,马号的炕烧得很热,我坐在炕上,听长庚老汉讲《说岳全传》。长庚老汉讲岳母刺字时说:“岳母见儿子文武双全,胆略过人,担心岳飞以后有分外之想,留下万世骂名,就在岳飞的脊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长庚老汉讲到这里,声音很慢,满脸崇敬。我好奇地问:“岳母用针在岳飞的脊背上刺字,岳飞不疼?”长庚老汉说:“拿针在你脊背上扎,你疼不疼?”我又问:“岳母咋不用不疼的办法?”长庚老汉说:“就是要让岳飞疼,不疼就记不住。”

长庚老汉讲到奸臣秦桧陷害岳飞,皇帝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儿子岳云、义子张宪,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声音都囔囔了,眼里有了泪水。有人控制不住地发出吼骂:“秦桧,八辈子先人!”我把屁股朝长庚老汉跟前挪近,问:“岳飞咋不带兵反了,杀进朝廷,先砍了秦桧的脑袋,再摘下宋皇帝的狗头,自己登上皇帝宝座。”长庚老汉说:“照你这么说,岳母当年在岳飞的脊背上刺字,就白刺了?岳母担心的啥,就担心岳飞到了这时候,觉得朝廷不公道,起了反心,落个不忠的名声!”我说:“皇帝昏庸无道,奸臣把持朝纲,百姓受苦受难,岳飞为啥不能反,难道这天下必须由他姓赵的掌管?他姓赵的先人当初打江山的时候,说是替天行道。他们打下江山了,就说夺他江山的人是反臣贼子,他先人夺人家江山的时候咋不说这话?”长庚老汉愣了好大功夫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才说:“这是大学问,得由大学问人来回答。你好好念书,把学问做大了,就知道为啥啦!”

马号里的长庚老汉说书,不是职业。三家庄经常请职业说书人,说书人来的时候,背一个铺盖卷,再背一个木鼓两个铜板,晚上就在马号说书。

夏天,在马号院子里支张桌子,说书先生把木鼓架子放在桌子上,木鼓的旁边放个紫砂茶壶。说书先生朝桌前一站,右手捏的竹筷子在木鼓上一敲,左手拿的铜板互相一碰,就说开。说的也是仁义礼智信、忠勇刚烈、妇女殉节、皇上清明,大臣廉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

说书人大都不识字,跟着师傅一夜一夜地听,一遍一遍地练习,加上自己的领会,进行再创作。出师后离开师傅,浪迹天涯,奔走四方,讨得一口饭吃,多少挣点工钱,维持家人生活。很多说书人是瞎子,一根竹棍敲打着地面,摸索到村子,好心人管他们一顿吃喝,找来拿事人,帮他们联系一段时间的生活来源。说书人全然不知道,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的营生,却成了民族文化道德的传播渠道。他们更不会想到,这种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反映整个民族思想情趣,洋溢着强烈的草根精神,具有平民性、普适性、原生性,积淀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指向。

我晚上听说书,白天上课打瞌睡,打起呼噜震天响,全然没有发现老师站在身边,依然在梦里拔程咬金的胡子抠尉迟敬德的脚心,或者策马冲锋陷阵,取敌上将首级,建立一代功名。老师用教鞭在我脑袋上敲,我还癔癔症症地嘟囔:天还没亮哩,让我再睡一会儿。就这样,老师教授的功课没有记住几个,庄稼老汉和说书人讲的故事,满脑子都是。

放学之后,一群少年聚在一块,扮演着心中的英雄,互相开仗。有伙伴高举苞谷秆做的长枪,大喊:我是常山赵子龙!有伙伴手持高梁棵做的方天画戟,同样高声疾呼:我是薛仁贵!还有伙伴高呼:我是岳飞!如果有体弱年小的伙伴不听话,就有人威胁:你不听我的话,我让你当奸贼秦桧!体弱年小的伙伴就告饶:我听你的话,别让我当奸贼,我要当瓦岗寨的秦琼!没有一个伙伴会高呼:我是贾宝玉,不怕死的上来!也没有人威胁体弱年小者说:你不听话,我让你当贾琏!

现在琢磨,《红楼梦》是瑰宝,瑰宝只能供少数高雅人把玩,对民间道德、草根文化的影响,不具有普适价值。岳飞、薛仁贵、展昭、赵子龙,这些被民间千百年传诵的人物,才是百姓理想的化身,是百姓用善美忠义塑造的神化英雄,是感召民族道德的楷模和旗帜。在二十世纪以前,乡村识字人寥寥无几。现代人常常把读书人认为是文化人,似乎书读得越多,文化越高深。照此逻辑推理,中国几千年的乡村就是文化荒芜之地?中华民族难道是没有文化的民族?显然,这个结论不能成立。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民族对宇宙的认知上,这种认知更多是通过民间的口头传承。民间口头传承的文化,比形成文字的文化要多亿万倍。在出现纸张和印刷术之前,文字的载体是竹板和绸帛,竹板的沉重绸帛的昂贵,从技术上限制了文字的传输。近年,中国掀起重读经典活动,那些影响我们民族千百年的口头传说、英雄传奇,是不是经典?

进入青年时期的我,在陕西紫阳县境内的一个小火车站工作。和当地老人聊天,得知当年的紫阳县偏僻落后,官家只有一个县官两个衙役,衙役们没事时回家种地,县官升堂时才穿上官服,站在两边陪县官审案。三个吃官饭的人,竟然把一个县的百姓治理得安居乐业。如果把当时的三个人的职责化解为今天的权力部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除了这四大班子,还有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城管、共青团、妇联、文联,哪一个部门都有几十个人,加起来有数百人。加上下属的区级权力部门,乡级权力部门,一个县吃皇粮的官员不下千把号人。封建时期由三人组成的县级政权,权力的延伸和今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和招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