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特的白裤瑶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区域。其中,广西南丹白裤瑶族历史悠久,其民族习俗最为独特。
矿物学家的天堂
南丹白裤瑶族的分布和起居地位于南丹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根据相关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部族在南丹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息繁衍。至宋代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南丹县因其盛产名贵朱砂且地处南方而得名。
“无山不聚宝,无岭不藏金”是南丹地下矿藏的真实写照。南丹南部山地锡的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南丹也因此拥用有了“中国未来锡都”的美称。其铅、锌的储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已勘探发现有金、铟、铜、锑、锰、钨20多种有色金属和汞、砷、硫、莹石、水晶、云母、铝土、煤等矿藏,并且矿种繁多而被誉为“矿物学家的天堂”。
南丹县现有人口28.5万,境内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水、毛南等民族。而白裤瑶自称“朵努”,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亲,从宋代开始就已经生活在南丹一带,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因其男子多穿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现仅有3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南丹县的里湖瑶乡、八圩瑶族乡、河池拨贡乡和贵州黔南到荔波县瑶山乡。从地理位置上看,白裤瑶主要聚居于黔桂接壤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白裤瑶的独特建筑
因受环境地形的制约,白裤瑶的民居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或建在山脚,或建在半山腰,真可谓“石头山上有人家”。白裤瑶的民居建筑分两种:第一种是“叉叉房”;第二种是“干栏式”建筑。
“叉叉房”属白裤瑶历史最悠久的居住建筑,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修的特点。“叉叉房”修建过程和分布结构都要与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白裤瑶的聪明智慧。他们把天然树干和树枝相互绑扎,作为整个房屋的支撑架,把支撑架的底端埋入土中,在支撑架四周夹挂芭茅草杆,屋顶盖上芭茅草。房檐低矮,因四周通风透亮而不需要开窗户,但开有一个供人出入的洞。白裤瑶茅棚屋面积一般不太大,起居生活,火塘居于房屋中心位置,几乎全家人食住均在这个棚房屋里。
实际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白裤瑶的粮仓建筑风格,白裤瑶的粮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仓底部位立四根柱子,形成一个方形框架,柱子底部垫有一块平大石头用于防潮,立柱高均为2米;中部用木板铺平,用竹篾围成圆形即为粮仓,上部是圆形尖顶草面;也有用模板拼成长方形柜式粮仓,上部盖着瓦的。非常有意思的是,粮仓都没有防鼠设施,但在立柱中的中上部分,各用一只打通底部的深腹陶罐套柱子,陶罐油面光滑,老鼠很难爬上粮仓偷吃粮食。
奇特的白裤瑶服饰
白裤瑶男子的衣服有便装、盛装之分,但却不分春、夏、秋、冬。相对而言,白裤瑶男子的便装制作较为简单,一般用一块宽45厘米,长230厘米的黑色布料,把长幅的面对折,在折叠线下两边留袖口,再用剪刀从折头的中点剪开一个口径10厘米的圆圈做领口,然后把一块宽6厘米,长36厘米的黑布对折后,用针线沿着领口缝边做衣领。之后再用两块长40厘米、宽约25厘米的黑布做成衣袖,在圆领的肩肘处缝合。这时对准领口中线往前幅剪开成衣襟,在左右胸襟的直襟处用红线各上一条红边,用白丝线对称地绣上一个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的四个半“米”字形纹样,组成一个长方形图案,再在后幅脚中线剪开一个“八”字形的小口,至此,一件便装就制作完成。
白裤瑶男子盛装的用布料与便装一样,但衣脚、衣襟和袖口却不相同。盛装的衣脚、衣襟和袖口都用约8厘米宽的浅蓝色的布镶边,而且衣领齐耳高、呈重叠三四层状,形成穿一件衣服像穿三、四件的假象,后幅衣脚中间剪开的燕尾翘出平布2厘米,衣脚都用黄、红色丝线绣出斑斓夺目的花卉,绣出六个间隔相等大小都为5平方厘米相互联结的“米”字。
此外,白裤瑶男子的盛装与便装的两襟也有所不同,两者的两襟对开均无纽扣,但便装用一条宽25厘米,150厘米的黑布对折缝合而成的腰带系紧;盛装则用金黄色的花线在这块宽25厘米、长150厘米的黑布上绣满菱形交叉的花纹,制成一条五彩斑斓的花腰带将衣服系紧。
白裤瑶女子服饰一般分为春夏和秋冬两种。其中春夏装的上衣称为褂衣,为前后两块布缝合而成,之间留出一段供套头穿用,前面的布幅是一块纯色的黑布,后面的布幅用染、绣的手法做成各种图案,长度恰好到裙腰。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白裤瑶妇女春夏的花背心分为前幅、后幅、袖子三个部分,前幅是一块长45厘米、宽36厘米的黑布,后幅用一块长宽各36厘米的白布、用粘膏仿照瑶王方印的模样,画出一个边长皆为36厘米的“田”形纹样,再在四角画个都是4平方厘米的小“回”形纹样,分别配上两组偏左或偏右的“米”纹样,把“回”形纹托起,然后放进配有牛胶、蓝靛的染缸里浸泡7-10天后,待布呈深蓝色,再用灰水煮脱粘膏,清水洗净晾干。然后制作时用花线照着脱膏后留下的图案绣出红黄交错、色彩鲜艳的瑶王方印。同时,用一块宽10厘米的浅蓝色布镶边,将一条112厘米长的黑布缝上做袖子,一件精美的花背心就这样完美的形成。
奇特的“鸡时”婚姻习俗
白裤瑶族热爱自然,崇拜自然,他们把顺应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以能模仿、接近自然为人生的最大乐趣;能像鸡一样惹人喜爱,应是人生的光荣。于是,鸡的图案形成了白裤瑶服饰上的徽记,然而鸡的作息规律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参考规律,参照鸡的某些习性安排生活,其中包括婚姻生活。因此,白裤瑶的男女双方到了婚嫁的年龄时,通常男女双方的家庭都要把酒准备好了的时日,作为举行婚礼最佳时日,按照本民族的习俗,具体的婚嫁活动进程,则参照鸡的活动时律进行,新娘可以不在宴桌旁饮唱,饮唱的事已有母舅家来的代表承担,她只需在半夜鸡叫头遍的时候洗身换装,当鸡叫三遍之后娶亲迎亲的队伍就可以向新娘的家人互换刀伞准备返程,傍晚,鸡准备进笼的时候,新娘及送接亲的队伍都已赶到新郎家所在的村口,这时由鸣枪报讯以表平安,在确认当地的每一只鸡都进笼完毕之后,新娘家就鸣枪放炮,热情地观迎新娘。然后在用熟鸡蛋占卜新娘的人品之后,长者接着唱赞美鸡的颂歌、赞美鸡的自然和美德,同时让人把一只项鸡(没有下过蛋的鸡)弄死,迅速除毛后就整只放到锅里煮熟,将煮熟的鸡端到桌面上让众人观看熟鸡的两只眼睛,根据鸡眼睛睁闭凹凸的情况,按男左女右的规则,占卜这一对新婚夫妇在家庭中所起的主次作用及他们死的先后顺序。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曾多次出现鸡,并且用鸡来占卜,而且只有新娘及伴娘和新郎的人可以吃鸡肉,其余的人是绝对不能吃的。这也许是只有新娘等人的行为与鸡的生息规律有关联,而别人的作为都不受此限制的原因。
白裤瑶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优秀坚强的群体,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族。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白裤瑶的风土人情、人文生活和生息繁衍规律,有助于揭示白裤瑶的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