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时而养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时而养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顺应自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效法自然本身所具的内在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具体来说,

就是善于领悟自然的语言,顺之勿逆。

叶天士的梧桐叶

清末,某人久咳不愈,遍请名医无效,最后请名医叶天士诊治。叶天士问明症状后,检视患者刚服过的药方,连声称赞前面的医生医术高明,方药精当,自己的水平实无出其右,继续吃原方即可。病家觉得叶天士一方面是自谦,一方面是顾及同行名声,不肯出手,于是再三恳求。叶天士怎么解释都不行,就只在前方末尾加两片梧桐叶。病人喝下此药后,咳嗽果然很快就好了。消息传开后,不少医生象突然发现武林秘藉,也照葫芦画瓢加两片梧桐叶治起咳嗽来,可却不那么灵验。

有人感到奇怪,就问叶天士是什么原因,叶天士感慨地说:“人身肺属金,当降不降故咳嗽不止,当时正是立秋之日,梧桐叶望秋先殒,得秋天金气最全,肃杀敛降,以之引天地气化之力故咳止。非立秋之时,梧桐叶与枯草无异,用之何益?”

人体的病变和气候、环境有互动的联系,叶天士取秋天的梧桐叶,正可验证中医天人地关系的感悟能力。笔者读到这个小故事时哑然失笑,数年后某日忽想:立秋之日,金气俱降,天地之间,何人何物能逃脱?如果不加梧桐叶,既然已值立秋,继服前方,难道咳嗽就不会很快好吗?

叶天士的确是个老实人,前面医生开的药方确实很不错,只可惜天时未到,不是有一首诗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继续吃原方就可以了”,这倒是大实话,但谁听得进去呢?这叫做:叶本不贪功,奈何功贪叶也。

蒲辅周治脑炎

1956年8月,北京地区流行乙型脑炎。各医院按照之前石家庄的治疗经验用清热解毒、养阴法,以中药白虎汤为主治疗,效果不明显。蒲辅周首先肯定了石家庄用温病治疗原则治乙脑的经验是正确的,但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推算:当年自然界水湿太过,具体到北京的气候环境因素,发现北京当时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患者体质普遍偏湿,属湿温。倘不加辨别,而沿用清凉苦寒药物,就会出现药物之寒裹住患者体内的湿,湿散不出去,热也会郁闭于内,造成高热不退,加重病情。

于是北京各医院根据蒲老的建议,采用化湿为主的药物,湿去热自退,效果立竿见影,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一场严重的疫病大流行被迅速遏止。称赞蒲辅周“他的医学思想是讲辩证法的,他是有真才实学的好医生。”蒲辅周的高明就在于充分考虑了当时北京的具体气候,而作了相应的变通。唐代著名养生家王冰说过:“但因循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

秦汉时期的《灵枢・本神》提出一个重要的养生原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一语中的,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顺应自然,顺自然首先要顺时。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的能量运行像风箱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正是大自然的呼吸节律吗?

中医药学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全息相应关系,一个代表性理论就是一度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的“五运六气学说”,但真正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人并不多见,蒲辅周则是其中的大师。

一把豆子退硬结

笔者想起自己近日的一个病例:某女50岁,近两月周身背面及四肢伸侧起很多红肿硬结,又痒又痛,看了不少医生,中西药迭进无效。询问前医药方,都是将能量向外发散的药。静思天气与人气,按中医气候学说,今年是60甲子中火气最盛的一年,而近两月又是今年火气最旺的阶段,天地状况是火气旺盛,不能降入地下。

按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人身肺与天相应,脾胃与地相应,肾相当于地下。所以,对应于人则是人体内的能量太旺盛,不能降入肾中,反而以上逆外散的趋势为主。

患者体质是火盛克金,水少难以制火。肺属金主皮毛,所以患者身上阳面皮肤起红肿硬结。此火是未及内敛下降的虚火,如用向外发散的药,是火上浇油,越发散硬结越多,硬结越多虚火越甚。须顺应天时,让能量内敛下降。于是嘱患者绿豆、黄豆、黑豆各一小把每天煮水饮。患者将信将疑,吃了那么多药都没好,这点豆子能行吗?

一周后全身皮肤硬结全消退了,原先的口干口苦头痛身体乏力等症状也全消失了。一小把豆子有那么大力量么?顺天时之大势,就能四两拨千斤。反之,逆天时之大势,千斤难拨四两。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和“因时之序”,说明如何顺应自然。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必须顺应自然节律。首先,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此基础上,还要“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全息对应。因此,为了促进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户外运动,吐故纳新,活动气血;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休息,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切勿逆天时而食

上周朋友打电话说她的女儿7个月,突然高热40℃、腹泻,到医院诊为痢疾,输液治疗效果不明显,仍然高烧不退。经询问并未受凉,头天吃了鸡肝粥。我分析:时值酷暑,阳热本来难降,鸡肝升肝阳,天人火气相合,胆火上逆失制,故高热;木气下陷故腹泻。嘱煮绿豆黄豆水,热退泻止。这是典型的逆天时而食,故得病如此之速。

其实,日常生活中逆天而行的事例很多。比如,夏天怕热怕出汗,整夜开空调,温度调得很低。按照自然逻辑,夏天为什么这么热?不就是让你出透汗吗?你偏不让出汗,能量内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夏天喜欢吃冷饮同样以人体伤害极大。夏天是不结冰的,所以肠胃在夏天无法自然地适应冰的温度,如果习惯吃冷饮,就必然对肠胃功能造成伤害,打乱正常的胃肠蠕动节律,久之会出现消化吸收不良及大便异常。

关于一天的节律,中医养生提倡睡子午觉。子时一阳生,在很安静的入睡状态阳生才充分;午时一阴生,中午午休或者至少打个盹,在很宁静的状态阴生才充分。如果睡得很晚,中午又不休息,人体内的阴阳节律就会被打乱,久之必然生病。

所谓顺应自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效法自然本身所具的内在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具体来说,就是善于领悟自然的语言,顺之勿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