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由空间里的人文关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Zhu Ming, Lin Yuan, Gan Xinyi were poor when they were young, without any academic qualification or specific art training. But now they become the worldwide renowned artists; their success, thanks to the truly free air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local’s long-term stability of free artistic atmosphere.
台湾私人美术场馆中,朱铭美术馆是最为成功的了。朱铭美术馆坐落在台北县金山。走进美术馆,一条长长的展廊把观众与大自然隔开,两壁是充满世俗生活情味的速写,却不见朱铭雕塑。这是设计者故意安排的悬念。走完长廊,推开玻璃门,眼前豁然洞开,“运动广场”上,张开降落伞从天上飘下来的塑像、骑摩托车飞向半空的塑像……天上地面,令人目不暇接。将雕塑散布于山林原野之中,这样的手法创自法国罗丹。日本箱根雕塑公园就学习罗丹,将雕塑散布于山林原野之中。
朱铭初享盛名的作品,是“太极广场”上的雕塑《太极系列》。一尊尊保丽龙翻铜的塑像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刀劈斧削,痛快淋漓,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正是这似与不似,诱发起了观众的兴趣:是拳师的腿脚,还是扬起的衣衫?您就尽情地驰骋想象吧!正是这大体大块,传达出了文化的张力。《单鞭下势》尤其脍炙人口,早已经广见于各种印刷品;两层楼高的太极拱门,抽象到了完全看不出人形,全凭观众意会。传统文化的厚重之美、现代雕塑的力量之美同时被朱铭作品传达出来了。
朱铭《人间系列》表现的是,林间路边,有少女在伞下说悄悄话,有孙女给老奶奶锤背,有男子斜倚在门框上等人,都是人们无比熟悉的生活场景。露天的椅子上,一排坐着四个游客,男游客手里还抱着一个,一个个瞌睡得七倒八歪,把人们旅途中的困倦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游泳池旁,淑女们绕桌而坐,其中一个指点兴会说得精彩,手臂都扬了起来,另外几个听得入神,好奇的游客也在桌子旁边坐了下来,“心”已经在想象:她们在谈些什么?“神”已经在参与她们的谈论。看那边,展厅门口排起了雕像的长队,有的塑像拿着报纸,有的塑像在向前张望,调皮的孩子一看,也钻进雕像群中排起了长队。《人间系列》中的这些主人翁,都是人们天天见到、自己也在天天扮演的,没有人介意,而它们被朱铭挖掘了出来,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无不一见莞尔,无比亲切,并且十分快乐地参与了进来。
朱铭美术馆除露天展示外,别有美术馆本馆,一楼展示朱铭新作和典藏精品,二楼展示朱铭早期木雕作品和师傅李金川、老师杨英凤的作品。朱铭新作中,一组是《原住民系列》,质朴的乡民有行走的,有劳作的,有一溜边闲坐的,朱铭大体大块地砍,大体大块地削,大体大块地染,装饰性的大面积原色,赋木刻以现代意味。木料长宽不够?就让人物袖起手来,或者弯下腰去,创作淋漓兴会,全凭即兴想象,观众也受到作者激情的感染。另一组是《泳女系列》,以不锈钢表现少女光滑细腻的胴体,以海绵表现泳装,既是生活真实的艺术提炼,又表现出质材的质感对比美。抬头一看,运动员握着横梁下的吊环在翻筋斗!――也是雕塑。从二楼陈列的朱铭早期木雕作品《佛像》、《仕女》等等,可见他早期打下的严谨写实功力。
在朱铭美术馆里,有“艺术交流区”,不定期展出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有“艺术长廊”,供艺术家现场进行大型壁画创作;有“小脚丫律动教室”,组织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并作为暑假时儿童雕塑营的住宿空间;还有“儿童艺术中心”、“创意玩动画作坊”、“艺术家工作坊”等。想带孩子游戏吗?这里有“亲子涂鸦区”,专供小朋友在地面涂鸦;这里儿童艺术中心有“水画墙”,供孩子们拿起刷子蘸上水,在墙上随意写画。想带孩子戏水吗?这里儿童艺术中心有“戏水池”,科学园区有“亲水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小朋友戏水、亲水的愿望;想和孩子稍作休憩吗?这里随处有凉亭、坐凳、茶屋、餐厅,还有“大嘴巴儿童餐厅”,任您选择……孩子们进了朱铭美术馆,不是拉着大人赶快离开,而是呆一整天也不肯离去。
朱铭美术馆的成功,在于它既没有丢失纯艺术的品性,又充满了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民族性、民间性、现代性、娱乐性,在这里被完美地糅合了起来。美术馆的雕塑语言是现代的,却充分开掘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核心文化内涵,外国人感到好奇,中国人感到亲切。这里的科学园区、运动广场、人间广场……不同爱好的观众各自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雕塑。朱铭把当代民众生活中平凡不过的场景捕捉进了艺术,平常人爱看,知识分子也爱看。朱铭又把雕塑展示与艺术活动、与亲子游戏结合了起来,满足了艺术家和最广泛民众画、塑、展、游、憩、餐、饮、宿等多方面需求,特别是小朋友的好奇心理与创造愿望。朱铭美术馆已经开馆十一年,其文化创意赢得了中外各阶层观众的一致好评。
朱铭1938年生于苗栗的一个贫困农家,是家中第十一个孩子。13岁那年,他拿到了此生唯一的一张文凭――小学毕业证书,从此开始挣钱养家。15岁时拜雕刻技师李金川为师,学习雕刻和绘画,21岁时自开工场并且招收徒弟。因为不擅经营,两年后工场失败,反而促成他做出人生最为重要的决定:从此不做生意人,立志要当艺术家!他拜雕塑家杨英凤为师,转而学习学院雕塑。从此,一个雕刻工场的老板消失了,一个艺术大师却诞生了!朱铭创作《太极系列》,初因木材尺寸受到限制,不得不尝试使用保丽龙翻铜,却意外地发现保丽龙切割以后大体块所传达出的力量之美,意外地享受到了大刀阔斧创作的惬意,于是一发而不可止,一连创作了几十件。接着,朱铭用多种质材,创作陶塑、不锈钢、海绵翻铜、木雕上彩等《人间序列》。他1976年举办首次个人雕刻展,从此在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布鲁塞尔、柏林轮流办展,200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雕刻展。朱铭能够从工匠成长为艺术家,得益于台湾开放的文化环境,也得益于他横跨传统和学院又游历欧美的经历。
南投埔里牛耳乡林渊石雕公园内,散布着近百件大型石雕。这些石雕因石造型,稍作加工,似与不似,不似又似,充满拙趣,岩石的体块感和力度感被保留了,雕刻具备了野性的冲击力。比如《牛》、《猪》、《虎》等等,与霍去病石刻的审美竟然如此地相近!现代社会,许多“艺术”有太多的矫揉造作、太多的无病,像林渊石雕这样豪放、拙重、雄强的美,已经难得一见了。林渊本是乡间一介普通庶民,从来没有接受过美术训练。乡间有的是石头,闲来他在石头上刻了玩玩,不意被开发商发现,签约将他十年作品买断,买地绿化,建起了这个石雕主题公园。林渊声名鹊起之后,离开开发商自卖作品。林渊石雕公园内有林渊艺术陈列馆,陈列着林渊的绘画与小型石雕。看了林渊绘画,更坚定了我的信念:艺术天才不靠打造,而靠发现。
在花莲丰滨与石梯坪之间,有甘信一的雕塑博物馆兼茶斋叫“拙而奇”,我们进去品茶论艺。甘信一1954年生,自称阿甘。他从小做工当售货员,从来没有接受过美术专门训练。花莲海边,有捡不完的卵石和漂流木。31岁那年,他突发奇想要用卵石和漂流木创造自己的艺术,从此一发不可止。卵石和漂流木在他手下,被组装成为桌、椅、少女、警长、鱼。因为材料限制,无论少女、警长还是鱼,他往往取其局部,用螺栓随意组装,自然成就了他打散构成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似乎接近达利或是毕加索,但又绝对不是达利或是毕加索,甘信一比他们走得更远。晚上,我们在海边回澜饭店用餐,这里其实是甘信一雕塑作品的又一处展示点,举凡展示牌、用餐的桌椅、壁画等等,通通是用卵石与漂流木组装而成。甘信一真是艺术天才!我愿意为他也写一部《阿甘正传》。
朱铭、林渊、甘信一都幼小贫苦,没有学历,更没有接受过美术专门训练,然而,他们以他们绝对个性化的创造丰富了民众的视觉审美,也使他们成为岛上闻名甚至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台湾不拘学历、任人发展的自由空气,也得益于台湾长期稳定开放自由的艺术氛围。他们是没有接受过美术专门训练,他们却没有少看达利、毕加索等欧、美、日艺术大师的作品,他们与外部世界早已经接触频繁。艺术天才的成长,从来不靠各类“工程”揠苗助长,而靠艺术环境的熏陶,靠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