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对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结了目前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社会适应力一般情况,在回顾我国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就体育旅游专业如何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行评析,对分析其原因和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方案。

[关键词]高校 体育旅游专业学生 学习适应性

[作者简介]李玉洁(1973- ),女,河南社旗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4-03

一、研究基础

学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适应性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真正从实践层面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首先须梳理适应性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学校等层面论述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应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去理解适应性的概念。显性表现具体包括学生适应有效性和学生适应过程的动态性与现实相关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生对学业、人际关系、环境及自我适应的有效性,它的评价标准是认知、情绪、行为表现的恰当性;后者是指学生适应性发生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由于特定的个性特征和即时的情境累积在各种活动中所引发形成的情绪积淀。学生适应性的隐性是指适应性组织的自觉性和开放性,即任何一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在的平衡性。适应性的显性特征主要表现于学生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表现,而隐性特征更说明了个体心理适应的一种内在活动过程,即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招生数量逐渐增长,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群体优势逐渐消失,高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这是近年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年制本科在校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不包括成人教育类学生) 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286个,均是来自郑州大大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全面调查当前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7%。本论文基于问卷调查,辅以与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旅游专业研究的专家、教师(以下简称教师)的访谈,在研究过程中与其进行深入的谈话,收集需要的指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调查。从图1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大一中非常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比较适应的占总人数的50%;而大二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明显提高,非常适应的学生已占到了总人数的44.4%,不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由大一时的14%减少到大二时的7.7%。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于一种完全不同于高中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经过一年适应期的大二学生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了。但大三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又有所下降,非常适应与比较适应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男生为7.27%,10%,女生为0%,44.44%,其余学生均为一般适应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大三学生的阅历更加丰富、头脑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以及更有主见性,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区别于低年级,授课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有针对性。

2.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利用程度的调查。如图2所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上升,大二的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最高,大三学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利用程度又有所下降。数据显示,大一到大三中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30%、89%、50%,不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很不符合与较不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60%、4%、13%。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还比较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安排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该尽早加以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学校图书馆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使用培训,以尽早帮助学生熟悉与使用图书馆。大二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很好地安排课余时间,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高。大三学生由于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而增多了社会实践,因此在校的学习时间少了,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随之减少了。

3.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分析调查。如图3所示,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大一中,有70%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大二中,有89%的学生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并且很喜欢的人数比例由大一时的40%上升到了66.6%,这主要是由于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多对实践课的实践认知,加深了对所学专业及实践课的情感和偏好;在大三中,男女生之间对实践课的认同感存在较大差异,喜欢上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的男女比例分别为82%、54%。可以看出女生对实践课的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及实践,大部分女生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攀岩、游泳、徒步、滑雪等户外课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一些体质差的女生会逐渐丧失对该专业及实践课的兴趣。

4.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调查。从176页表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在年级间有很大差异,大一学生的愿意程度呈山峰状,一般愿意程度的居多,占到了总人数的40%,较愿意(很愿意与比较愿意数据之和)及不愿意(较不愿意与很不愿意数据之和)把大部分心思放在专业学习上的学生比例呈平均分布,各占总人数的30%;大二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最好,较愿意程度的男女学生各占到总人数的84%、86%,不愿意程度的男女生比例仅占到总人数的7%、8%;大三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最差,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好于男生。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体育旅游这个新兴专业还不十分了解,大部分同学对该专业还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二学生在适应体育旅游专业后,产生了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态度最好;大三学生由于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及受跨专业考研的影响,专业学习态度变得浮躁,尤其是男生更不能把心思很好地放在专业学习上。

四、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路径分析

1.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变革任课教师授课模式。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引荐“以质取胜”的做法,实施教学内容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配套的方案,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有效提高教学起点,更新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按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岗位群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基础课应以“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配置。专业课要为实习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支持并与之紧密配合,强化课程设置的宽口径及国内与国外的衔接,如可开设国际旅游文化及地域文化等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重视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提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式。

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教学方法死板单调,导致课堂气氛没有活力、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变革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专业教师可通过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进行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认真总结,形成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和课程特点的体育旅游专业“模式群”。

2.加强课程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鉴于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依据体育旅游专业本身的特点,高校要重视适应性教学途径的探索,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使体育旅游专业的教学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运用,大力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教育是体育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极具潜力的教学手段,高校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二是体育旅游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用实践充实教学;三是聘请行业成功人士和行业高管来校教学。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体验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就业去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可实现校企双赢。

3.优化教学环境、人员环境和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是为教学的硬件,人员环境是影响教学的软件,学生能否学到真本领,能否在就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来讲取决于在校时是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所以,高校要增加师资设备的投入(如攀岩、跑酷等体育器材的购置,教师的实训和外引内培,加大图书馆专业图书的购置力度)。在良好的师生合作教育模式下,在健全的实训场馆、模拟设施的训练中,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形成一种具有教育和启示作用的教育资源,引领着学生的思想,规范着学生的行动,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在心理上给师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能充分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作为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力量,激励师生振奋精神,团结向上。在实践的环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学生勇于走出困境的人生品格,推动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性发展。

此外,本文仅是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例,研究点较窄,并不能代表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高校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就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吕慧,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9(6).

[2]聂艳霞.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J].高职研究,2008(6).

[3]王佳,孟梅.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4]张晓丽,张淑华.运动员学生和非运动员学生社会适应性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5]张小艳,于可红.从旅游到体育旅游[J].浙江体育科学,2005(12).

[6]张英,.学生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7]赵燕鹰,张东生,白波,等.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