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举行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座谈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举行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座谈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穿梭于现代都市的高楼林立中,体味着北京城活泼而不失浑厚的文化气氛,虽然昔日的传统木构已被到处充斥的钢筋水泥取代.但一个名字却不该被我们忘记――梁思成。正值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曰”即将到来之际,4月20曰.建筑界、文保界诸多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为纪念梁思咸先生诞辰105周年举行座谈会。

透过中国文物研究所一层的玻璃门.依稀可见一座座展放在大厅的木雕,穿行其间,仿佛徜徉在一段浓缩的历史之中。时间可以跨越.空间因建筑的触手可及而变为凝固的记忆。昔日光耀一时的建筑物,如今也只能透过墙上镶框的旧照片找寻它曾经的风采。漫步走过.偌大的会议室内正等待着一场难得的聚会.而我们的目光.却被锁在了墙上那一幅幅照片上.凝视着那曾经年轻的面孔――梁思成。定格的照片,似乎也定格住一种精神。

也许是巧合,50天后的6月10日,将迎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后,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发起策划.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营造学社社员、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马国馨,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廷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等一批中国建筑及文物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计30多人,共同畅谈了对梁思成先生的往昔追忆及其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座谈会恰似一场难得的“生曰聚会”。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荣大为主持会议,张廷皓所长、张宇副院长先后致辞。

中华建筑精神的符号

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廷皓在致辞中说:“这次文物界与建筑界专家共聚一堂,不仅是一次纪念活动.更主要的是应将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思想运用到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之中,使其精神能够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发扬。”从编撰《图说李庄》到走上‘梁思砺古建之路’,在当下建筑设计任务繁重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倾力去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和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究其原因.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字道出了缘由:“梁思成及其成就使他和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化身。他的存在就如同老舍是人民作家、冼星海是人民音乐家一样。”张宇说,粱思成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令人震撼的人格.更有严谨、坚忍、智慧、敬业的建筑精神。

曾多次到梁家坐客。与梁思成先生交往密切的两院院士吴良镛,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在现今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缅怀粱思成精神的重要意义,“我们今天来纪念梁先生。要把目光放在‘中华建筑文化的振兴’这样一个更宏大的字眼上。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建筑行业大发展,城乡大变化。随着w下O和商业行为的加剧.建筑思想日益困惑、混乱。怎样能使我们的地域文化繁荣推进,就要对中华建筑文化的领域有研究认识上的拓宽.从全国的范围来说,我们要纪念梁先生.弘扬他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

在谈到当今各行各业纷纷强调创新意识的时候.吴良镛针对本行业给出了三个词组的忠告.“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醒”.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自主创新,使我国的建筑事业得到开拓。吴院士始终强调对梁思成思想的学习和继承,要运用到振兴中华建筑文化的事业中。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吴院士也毫不掩饰地表示出自己的忧虑:”我不担心西学得不到提倡。我担心中华文化遗产有些东西要失落,历史的传统我们要积极提倡.在纪念粱先生的各种思想精神的同时,还要认同宏大的事业,来对待振兴中华建筑文化的任务。”而吴院士在发言中说的最后一句话.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的认同和再次强调――”如果粱先生活到今天,他也是以积极的战斗的姿态.以蓬勃的精神把我们的历史推向前进。”

单霁翔局长说,梁思成先生在建国初期为保护北京的古都、城墙、古建筑大声疾呼、挺身而出。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光辉形象在我们文物保护同行的心中是十分高大的。结合起现今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单局长短短的几句话掷地有声.引人思考:“中国营造学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粱思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的建筑学、文物保护工作者,尚且能开展众多历史遗迹的调查、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今天我们能够运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文保工作如果还在低水平上徘徊,那么我们则是愧对于先贤。”

是良师,也是益友

粱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文保专家,更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慈爱的恩师,为中国建筑界的后继有人培养出一批批人才。如今。这些人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继续为中国建筑文化事业的发展挥毫泼墨。

梁思成先生与夫人林徽因不仅是建筑领域的学者,诗词歌赋也信手拈来,他还常常教育年轻人要全面发展,不可忽视国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德沛的讲述很有意思,他说。考入清华建筑系,是出于对梁启超的崇拜.尤其是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粱启超正是梁思成的父亲。后来.在成为粱思成先生的学生后.被他宏大的胸怀深深影响着。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时常说”你们一定要全面的了解社会,才能建出更好的房子来,叫我们不仅要念工学院的课,还要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因为了解社会,了解人情。才知道如何设计建筑.并且鼓励我们学习哲学.运用到建筑创作中。”

粱先生不仅是一位严师.也像是一位慈父。中国营造学社社员、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例举了当年的一件小事:“梁思成先生十分爱护青年。爱护学生,有一天晚上我发高烧,40多度,在乡下,他一个人夜里跑去同济大学请来医生给我看病。粱先生关爱年轻人的态度令人感动。”粱思成的女弟子、高级建筑师黄汇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也十分激动,“受梁先生栽培6年.每年他只要在北京,都会在今天叫我们上他家吃面条.此后.每到4月20号晚上我都会吃面条.没想到今天是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梁先生.这意味着粱先生不光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

师从粱先生.学到的不仅是建房子。画图纸,更重要的是对一种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作风的感悟和继承.黄汇说.”跟梁先生学习的6年中,他始终告诉我最重要的不是让你背《营造法式》。而是教你怎么认识东西,怎么想事情。”梁先生还时常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给学生们以忠告,这令黄汇受益匪浅.“他常讲。《营造法式》是非常难懂的一本书,我怎么能念懂的。是因为我拜了很多的工匠当师傅.向当年的老工人学了很多本事。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你不要以为自己考上清华大学就了不起了.实际上真有学问的是这些工人。只有当个好徒弟,才能当个好匠人。他指导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思想

和工作方法。”

北京城不应忘记他

众所周知.梁先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呕心沥血、倾其全部。无论是在抗战时期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坚持。还是解放后对北京城的整体保护的殚精竭力,对于这一点。多位与会者深有体会。曾为粱思成先生担任助手的傅熹年院士回忆说.“1957年5、6月份.清华大学成立一个历史理论研究所.梁先生撰写北京近代建筑中。作为他的助手,我经常去他家里汇报研究情况.有一天我闯进去后看见里面坐着三个客人,没过两天报上就登出来了梁先生的文章――《整风一个月的体会》,当时正在反击.就是在这篇文章里面,梁思成先生还写了‘我看着拆北京城的砖我的提议’。”在这么严峻的环境下,梁先生还是不忘借这个机会要求保护北京城,可见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和忘我。

座谈会上,多位学者指出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为北京城保护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更是一位文保领域具有远见卓识的先行者。对此,马国馨院士有深刻体会:梁先生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建研究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先行者,开拓者。他的观点在现在看来还是有先知先觉的光芒,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 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实际上梁先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可以说他是一个我国站在文化遗产保护台阶上的先行者,给我们留下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

现代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念和思想突飞猛进.建筑材料的更新层出不穷。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使当年传统的大木作已被钢筋水泥取代。而当我们矗立在这些新建筑脚下.感叹当代建筑师的创意与激情时,仍不应忘记梁思成精神在今天给予我们的指引。在经过“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后,黄汇在座谈会上不无感慨:”这次四川行。我感受到.梁先生需要我们认真去学的不光是他的学问、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他的精神。他对国家的热爱渗透在所有的地方.令人非常的震动。今天在这个市场经济主宰的环境里.我们怎么面对众多的诱惑。怎么选择所走的道路.梁先生的精神是最值得传扬的。”梁思成用他的身体力行谆谆教诲了中国几代建筑人,留下的精神始终为我们所倡导。吴良镛指出.”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历史人物,我们的工作重点,除了从对他的遗产进行发掘、理论进行研究,还应在各个方面对他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他的精神做进一步挖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结合当今我国文保工作的现实情况,提出并呼吁当今建筑及文保工作者学习粱思成的三个精神.第一,学习梁思成先生注重科学研究的精神。第二,要学习他勇于献身事业的精神。第三,学习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的精神。最后,单局长对当今的文保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结束了当天的座谈会:今天。无论国家、人民对于文物遗产保护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上,面对新农村的建设.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村镇文化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加快城市结构调整,关注城市中文化古迹的保护。

在近4个小时专家学者的畅所欲言中.“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圆满完成。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天。在一群关注的目光中.梁思成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仍然为我们所铭记.而这一群目光,也正在注视着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最前端。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在国家”文化遗产曰”来临前夕。举办“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座谈会”.最现实的意义是,不仅要用建筑作品与理念去告慰梁思成先生的不朽英名,还要在全社会普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最大限度地通过建筑文化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竭尽全力。

作者:工雯淼,《建筑创作》杂志社实习记者

摄影:刘锦标 《建筑创作》杂志社

收稿日期: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