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珠三角地区工业场地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珠三角地区工业场地土地复垦效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珠三角地区某大型建设项目的工业场地为对象,在调查研究其土地复垦条件及规划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场地的复垦规划目标以及采取的复垦措施,详细分析了土地复垦为该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土地复垦;土壤改良;植被重建

一、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垦”一词由欧美学者引入我国,基本是由“reclamation”翻译而来,但从字面看,其含义更贴近“恢复”,内涵应该是保障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土地复垦条例》中将土地复垦定义为: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工业场地是建设项目在勘探和施工过程中临时使用土地的类型之一,在建设活动中将致使原土地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地表植被等直接损毁,且一般在活动结束后即被弃置,基于土地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须及时对之进行土地整治。目前我国多数建设项目的土地复垦目的限定于恢复农业生产,弱化甚至忽略其生态效益的服务本质——复垦既是恢复土地使用状态,又是重构生态平衡,它是实现土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而生态重构成功的根本在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的适应性,因此,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等生物措施的采用方式与作用程度是研究土地复垦综合效益的客观基础。

二、研究区域概况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各类生产建设活动蓬勃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趋势是农业面积大幅度减少、非农建设用地迅速增长、后备土地资源日渐枯竭,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土地保护和持续利用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本着“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土地复垦就成为各地保障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定:“到2020年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44万公顷,确保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实现”;“到2020年,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密度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免占用农用地,破坏大量沃土,但对建设过程中临时使用工业场地的生态恢复重视不足,治理时间短促,资金投入粗放,管理多流于表面,虽有暂时的经济效益,根本仍未减缓土地生态影响,结果造成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土地损毁。因此对其及时全面的整治势在必行,而在分析整治效益前,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复垦方案,首先是了解该地区工业场地的损毁形式和土地自然属性。

工业场地对土地的损毁形式是机械碾压、建筑物压占、石渣堆积和人为踩踏等,导致表土层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原有土地降低或失去其生产力,因而对原有地表损毁相对较严重,若不及时复垦,将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工业场地所在地属亚热带地区平原残丘与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多为砂质田,薄有机质层赤红壤广泛分布。对未恢复植被的工业场地进行调研,了解情况为:地形坡度小于5°,灌溉条件较差,地处乡、镇级公路旁,地势较周边略高,因而有利于排水,但场地表土,易受地区常见暴雨冲刷,形成地表低洼积水;土壤有机质低于3g/kg,磷钾含量较低,土壤偏酸性,pH值小于7.0,有效土层厚度少于30cm,土壤环境质量临近不合格标准(见表1);野生植物有芒箕、假连翘、蒲公英,但覆盖度低、株体瘦小,水土流失控制能力弱。因此,珠三角地区建设项目工业场地的土地复垦关键在于土壤改良和人工重建植被。

三、工业场地土地复垦规划

(一)规划目标

依据该建设项目工业场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经济属性,结合土地利用要求,全面衡量分析其某种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即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它是对所有复垦单元明确复垦方向、合理规划复垦措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验证了土地复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下一步的土地复垦工程提供实施保障。根据土地复垦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工业场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复垦规划目标:

1.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使土地恢复为可利用状态,土壤质量明显优于原土地,水土流失可防可控,保证土地不发生二次损毁。

2.依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论,确定工业场地的土地复垦方向以农用地为主,按耕地、园地和林地的标准进行复垦,合理布局田、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水平。

3.复垦工艺科学合理,投资费用在建设项目可承受范围内,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取得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地区生产生活的安全;同时充分获取社会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复垦生物措施

1.土壤改良。工业场地使用时间相对较长,土层长期经受高强度碾压,在进行清障、平整等复垦工程措施后,土壤质地粘重、紧实,通透性弱,有机质含量极低,养分贫乏,保肥蓄水能力差,不易耕种,须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满足农作物生产的土壤环境要求。基于复垦土地的特点,在改良利用上可分为保土阶段和改土阶段。针对该工业场地,采用的土壤改良措施有:覆盖表土,增加有效土层厚度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并深耕疏松土壤;初期多施有机肥和农家肥,加速土壤有机质积累,促进土壤团粒化;利用菌肥或微生物活化剂加快土壤微生物繁殖、发育,快速熟化土壤;及时耕种,采用作物还田,既可熟化土壤,又可保水保土。

2.植被重建。工业场地所在地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形成的边坡一般小于25°,生产路的纵坡坡度小于10%,边坡和平台均可用于农业种植。为遵循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并兼顾经济效益,初期可适当种植耐瘠经济作物如花生、番薯和马铃薯等,其他投入少、见效快并具有一定收益的适生植物有大叶紫薇、凤凰木、柑桔、荔枝、龙眼等。

四、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该工业场地在建设项目竣工阶段弃置率在90%以上,地面基本无植被覆盖,土地贫瘠,复垦后,的地表恢复了植被覆盖,重塑土壤结构,土地资源得到了保护。复垦耕地和园地部分以耕种的经济作物为主,与昆虫、鸟类、杂草等构成了新的人工生态系统;而复垦林地部分采用乔木与灌木、草本相结合型式,形成复层植被,增加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构成长期相对稳定的种群和群落,小地域陆地生态系统得到了重建。据近5年该地区近似类型项目的观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充分恢复,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水土流失问题基本解决,由于施肥作用和有机质融入土层中,较快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