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以96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采用120张情绪效价人物图片,运用加工分离范式研究心境一致性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关键词 心境一致性,大学生,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抑郁。

分类号 B842.3

1问题提出

近年来,心境一致性记忆(mood-congruent memory,MCM)研究已成为情绪和记忆关系的一个研究热点。心境一致性是指人们倾向于记住与他们心境相一致的信息[1],而抑郁个体的MCM指抑郁个体能够回忆更多的与其抑郁心境相一致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境是抑郁的,那么他们将很可能会对那些不愉快的或沮丧的负性信息有更好的记忆,个体这时所感知到的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研究表明MCM在抑郁心境中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现象[2],并有可能是抑郁得以保持的重要认知机制[3]。

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研究,扩大了我们理解情绪和记忆关系的范围[4]。目前,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的是加工分离范式。20世纪90年代初,Jacoby等提出的加工分离范式是记忆研究中关于意识与无意识众多分离思想中最富创见性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它成功地使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成分在一个简单的记忆任务中分离[5,6]。Jacoby根据指导语设计了两类彼此独立的测验(包含测验与排除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方向相反,进而达到把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分离开来的目的[7]。

早期的研究关注心境一致性对外显记忆的影响,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深入,近期研究的焦点开始关注心境一致性对内隐记忆的影响。Bradley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8],抑郁个体比正常个体对抑郁相关词显示出更大的阈下和阈上启动,间接证实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均有心境一致性效应。Danion在一项研究中发现[9],抑郁组和控制组对正性、负性情绪效价词的回忆、再认和词干补笔成绩无显著差异,即三种记忆任务对词的情绪效价不敏感,这表明抑郁个体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均无心境一致性效应。郭力平[10]运用加工分离程序,以情绪效价词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具有心境一致性效应,而内隐记忆没有心境一致性效应。以往关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再次考察性别差异的影响,试图探讨在心境一致性条件下,性别差异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响。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研究采用的几乎都为情绪效价词,且所得结论相互冲突。为了进一步揭示心境一致性效应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本研究以具有形象性特征的情绪效价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旨在探讨心境一致性在图片新领域中,对抑郁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其研究假设为: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任务中都存在;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没有性别差异。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云南师范大学一年级600名本科生中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11](抑郁指数在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筛选出抑郁指数高于0.50的自然抑郁被试32名;抑郁指数低于0.44的心境诱发抑郁被试(实验前参加心境诱发程序)和控制组被试各32名,共计被试96名,男女各半。

2.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组别:自然抑郁组、心境诱发抑郁组和控制组)×3(效价图片:积极、消极和中性)×2(测验类型:包含和排除)混合设计。其中组别变量和测验类型变量是被试间变量,效价图片变量是被试内变量。

2.3实验材料

情绪效价图片的选取:从人物面部表情图片库中选出具有情绪效价的图片300余张,形成预实验的图片集,并编成一份图片情绪效价评定表。请50位大学本科生对图片的情绪效价进行评定。要求每位评定人员用1~5个等级评定图片的效价[12]。1最不愉快,2不愉快,3无所谓,4愉快,5最愉快。评定以后,将每张图片的效价相加后,算出每张图片的平均效价值。将效价值小于1.1的图片设定为消极图片,效价值在1.6~2.7之间的图片设定为中性图片,效价值大于3.2的图片设定为积极图片。最后确定120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其中积极、消极和中性效价图片各40张。

心境诱发抑郁材料的选取方式与情绪效价图片的选取相同,最后确定平均效价最高的《灰色震撼》录像为心境诱发抑郁材料。

在计算机屏幕中央呈现9cm×10cm的白色长方形作为刺激画面,实验材料中的各种效价图片都用白色呈现在黑色屏幕的中央。被试坐在计算机的正前方,眼睛与显示器齐平,视觉距离为57cm,视角大约9.05°×10.06°。所有的效价图片都采用Adobe Photoshop编辑。

2.4实验仪器

整个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在方正PentiumⅣ高分辨率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材料的呈现,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反应的正确率。

2.5实验程序

实验过程中,120张图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包含积极、消极和中性效价图片各20张。任选一组用于学习阶段,学习阶段被试学习一组所有的60张图片;120张图片用于测验阶段,其中60张是学习过的旧图片,60张是未学习过的新图片,学习和未学习过的图片均是该组积极、消极和中性效价图片的一半。

2.5.1心境诱发程序

在实验开始之前,让心境诱发抑郁组被试观看一段《灰色震撼》录像,以诱发抑郁心境。

实验分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之间实施干扰作业。实验在电脑上进行,指导语由实验者口头给出。

2.5.2学习阶段

开始实验后屏幕上会连续呈现下列一系列内容:

①屏幕中央出现注视点“+”(250ms);

②注视点“+”消失,出现黑屏(250ms);

③注视点处出现效价图片(2000ms);

④间隔2000ms后,出现下一次实验的注视点,如此循环。

具体实验过程示意图如下:

当被试对一张图片用数字键作出评定后,接着呈现下一张图片。

实验开始时,主试给被试指导语:“下列是一些图片,请你对它们作出愉快不愉快的评价,用1~3个数字表示愉快不愉快的等级。如果看到的图片使你感到不愉快,按数字键1,感到无所谓愉快不愉快按2,感到愉快按3。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有限,看清后就作出评定,不必停留过久。”

被试完全明白实验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实验开始呈现的前五张图片是缓冲图片,供被试练习之用,不计入统计结果,但并不向被试说明。每个被试学习随机呈现出的一组60张图片后,学习阶段完成。

2.5.3干扰作业

学习阶段结束后,紧接着进行一个5分钟的干扰作业,屏幕上呈现由“■”等随机组合形成的画面,要求被试分别数出空心圆圈、黑三角形以及黑方块■的个数。

2.5.4测验阶段

干扰作业结束后,被试进行再认测验。主试向所有被试随机呈现120张图片,要求被试尽快判断。三组被试各组又随机分成包含组和排除组两个小组,在学习阶段指导语相同,在测验阶段,由主试通过指导语控制各自的操作。

包含组被试做包含测验,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或记忆不清的图片判断为“旧”图片,而把能肯定没有在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图片判断为“新”图片。

排除组被试做排除测验,要求他们把能肯定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或肯定没有出现过的图片判断为“新”图片;除此以外均为“旧”图片。每个被试都单独完成实验。

2.6数据的处理

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测试条件下有意提取(R)方差分析

根据加工分离公式,计算出有意提取的R值。对有意提取(R)采用3(组别)×3(效价图片)的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2,45)=2.224,p>0.05;效价图片的主效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F(2,90)=22.621,p<0.01;组别和效价图片的交互作用也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F(4,90)=100.169,p<0.01。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见图1。

由图1可见,无论是自然抑郁组,还是心境诱发抑郁组,都是消极图片的有意识提取成绩显著高于积极图片;控制组被试则相反,即积极图片的有意识提取成绩显著高于消极图片。这说明在外显记忆中存在显著的心境一致性效应。

对组别和效价图片的交互作用作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见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除了组别在中性图片水平上的简单效应不显著外,其余水平上的简单效应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说明,无论是自然抑郁组、心境诱发抑郁组还是控制组,对中性图片的有意识提取成绩无显著差异。这与心境一致性效应的假设是一致的。

3.2不同测试条件下无意提取(A)的比较

根据加工分离公式,计算出无意提取的A。对无意提取(A)采用3(组别)×3(效价图片)的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2,45)=1.393,p>0.05;效价图片的主效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F(2,90)=63.637,p<0.01;组别和效价图片的交互作用也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F(4,90)=152.120,p<0.01。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见图2。

由图2可见,无论是自然抑郁组,还是心境诱发抑郁组,均对消极图片的无意提取成绩显著高于积极图片;控制组被试则相反,对积极图片的无意提取成绩显著高于消极图片。这说明在内隐记忆中也存在显著的心境一致性效应。

对组别和效价图片的交互作用作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见表4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除了组别在中性图片水平上的简单效应不显著外,其余水平上的简单效应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说明,无论是自然抑郁组,还是心境诱发抑郁组和控制组,对中性图片的无意识提取成绩无显著差异。这与心境一致性效应的假设是一致的。

3.3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的性别比较

三组不同性别被试在再认测验中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的成绩见表5。用t检验(自由度为14)分别对三组不同性别被试之间对积极、消极、中性图片的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论自然抑郁组被试、心境诱发抑郁组被试,还是控制组被试,在再认测验上,男、女对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的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任务中不存在性别差异。

3.4有意提取、无意提取与抑郁的相关

在再认测验中,三组被试对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的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与抑郁的相关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在再认测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对消极效价图片的有意提取与SDS有非常显著负相关,对中性图片的有意提取成绩与SDS有显著负相关,其它均与SDS无显著相关;心境诱发抑郁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对三种情绪效价图片的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与SDS的相关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4讨论

4.1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特征

本研究显示,无论是有意提取,还是无意提取,控制组被试对积极效价图片的提取成绩显著高于自然抑郁被试和心境诱发抑郁被试;而自然抑郁被试和心境诱发抑郁被试对消极效价图片的提取显著高于控制组被试。此结果表明,抑郁个体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均表现出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即当信息的性质与编码者当前心境性质一致的时候,信息在记忆中就容易被编码。例如,当人们以愉快心境学习并且记忆积极情绪材料时,会比以抑郁心境学习相同的材料效果好;而当人们以抑郁心境学习并且记忆消极情绪材料时,会比以愉快心境学习相同的材料效果好。

之所以会产生心境一致性效应可能是因为,情绪性信息往往比那些与其具有相同性质的情绪结点联系更紧密[13]。那些包含悲伤事件和经历信息的结点与代表悲伤情绪的结点联系更强,在积极心境中比在消极心境中能够更好的记忆积极信息。也就是说,情绪事件激活了它相应的情绪节点。情绪节点的激活加强了表征情绪和事件的不同节点与命题之间的联系。

从以上分析讨论可以看出,本研究不仅再次证实Kate等人[14]关于阈下抑郁被试存在内隐记忆心境一致性效应的结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采用情绪效价人物图片,所获得的关于抑郁个体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中表现出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的结论,突破了已有关于词研究结论的局限,扩展了内隐记忆中心境一致性效应存在的范围。

4.2不同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差异

本研究对抑郁作了细化,同时采用了自然抑郁被试和心境诱发抑郁被试,结果表明,无论是自然抑郁组,还是心境诱发抑郁组,对消极图片的有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成绩显著高于积极图片;控制组被试则相反。这说明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发生在自然抑郁被试身上,而且在心境诱发抑郁被试的身上也存在。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一定的差异[15]。Kwiatkowski和Parkinson比较了自然抑郁被试和心境诱发抑郁被试之间的记忆测验成绩,发现心境一致性效应只发生在自然抑郁的被试身上。而本研究结果说明自然抑郁被试和心境诱发抑郁被试同时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扩大了心境一致性效应发生的范围。也就是说,两种不同抑郁个体之间在心境一致性效应上可能没有本质差异。

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抑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症状。抑郁者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不仅有情绪的抑郁、沮丧,而且可伴有联想缓慢、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2)抑郁表现是多形的,以易变性为特征[16]。现有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正反映了抑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形性。(3)不同实验采用的实验材料和测验方法不同。本研究以积极图片、消极图片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的是再认测验。而Kwiatkowski和Parkinson的研究以消极词和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的是回忆测验。

4.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性别差异

以往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研究表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不存在性别差异。如姚毅[17]采用三种不同记忆任务(记图、理解、背数),分别对抑郁、特质焦虑大学生的控制加工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控制加工不受性别的影响。郭力平和杨治良[18]研究发现内隐记忆无性别差异。本研究显示,在再认测验中,无论是有意提取,还是无意提取,自然抑郁组被试、心境诱发抑郁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均未表现出性别之间的显著差异。这说明无论是外显记忆,还是内隐记忆,在不同测验中可能均不表现出性别差异。

4.4内隐记忆与抑郁的相关比较

Bazin[19]采用任务分离范式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外显记忆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组,而两组内隐记忆成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抑郁症患者在外显记忆上有一定缺损。但是抑郁症患者在抑郁康复以后,这种差异就消失了,表明抑郁症外显记忆的缺损与抑郁有关。本研究在再认测验中发现,自然抑郁组被试对积极效价图片的有意提取和无意提取与SDS均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心境一致性效应的假设是一致的。此外,自然抑郁组被试对消极效价图片的有意提取与SDS有非常显著负相关,对中性图片的有意提取成绩与SDS有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自然抑郁组被试外显记忆的提取成绩与抑郁得分相矛盾,自然抑郁被试的抑郁程度越深,其外显记忆成绩越差。这不符合心境一致性效应的假设,说明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的缺损。本研究采用加工分离范式所获得的这一结果,不仅再次证明了抑郁被试可能存在着外显记忆缺损,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证明这种缺损具有一致性。

5结论

经上述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

(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

(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参考文献

1 Watkins P C, Mathews A, Williamson D A, et al. Mood-congruent memory in depression: Emotional priming or elabor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2, 101: 581~585

2 Blaney P H. Affect and memory: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6, 99: 229~246

3 Teasdale J D. Negative thinking in depression: Cause, effect, or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Advance i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83, 5: 3~25

4 王大伟, 刘永芳.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情绪依存性.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8(6): 12

5 Jacoby L L. 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 30, 513~541

6 Jacody L L, Toth J P, Yonelinas A P: Separat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memory recoll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3, 122, 139~154

7 Jacoby L L.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 30: 513~541

8 Bradley B P, Mogg K, Millar N. Implicit memory bias in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depress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96, 34(11-12): 865~879

9 Danion J M, Kauffmann M F, Grange D, et al. Affective valence of words,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in clinical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1995, 34(3): 227~234

10 郭力平. 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心理学报, 1997, 29(4): 357~363

11 汪向东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5, 12: 194~196, 200~202

12 杨治良, 叶阁蔚. 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3, 16(3): 138~144,161

13 Gilligan S G, Bower G H.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arousal. In C. Izard. J. Kagen and R. Zajonc(Eds), Emotions, Cognition, and Behaviour, 1984,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Kate M S, Karin M. Masked semantic priming of emotion information in subelinical depress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1, 25(5): 505~524

15 Kwiatkowski S J, Parkinson S R. Depression, elaboration, and mood congruenc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and induced mood.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4, 22: 225~233

16 翟书涛. 抑郁症的多形性表现.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8, 31(3): 243~246

17 姚毅. 抑郁、焦虑大学生的控制加工特点的实验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2: 71~76

18 郭力平, 杨治良.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1998, 21(4): 319~323

19 Bazin N, Perruchet P, Feline A. The dissoci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in depressio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4, 24: 239~245

THE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OOD-CONGRUENT ON THEIR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Tao Yun1, Huo Junli2, Gao Song1, Ye Cunchun1

(1 Facul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650092; 2 Center for STD and AIDS Prevention, Yunnan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unming650022)

Abstract

Using people′s pictures of emotion valenc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reshmen′s mood-congruent on their implicit memory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PDP). The results showed: 1)Mood-congruent effect was found not only in explicit memory, but also in implicit memory; 2)Sex differences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ies didn′t appear in the depressed people; 3)In the mood-congruent experiment, disabilities of explicit memory were possibly found in natural depression subjects.

Key wordsmood-congruent memory, freshmen, explicit memory, implicit memory, 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