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北地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产品设计专业建设优化设置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北地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产品设计专业建设优化设置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基于苏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现状,本文针对高校设计专业现行“大类培养”模式,从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就业指导等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苏北;大类培养;产品设计;优化

1 苏北地区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规模的局限与创新意识的匮乏,致使产品设计水平长期滞后。在这个大形势下,苏北地区十多所高职院校虽然大多开设了产品设计专业,但是相关教育培养的状况并不理想。归纳其原因,大致包括学生生源素质、师资质量、地方生产企业状况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具体而言,首先,苏北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归属于美术设计类,生源大多来自于本地区“速成”的艺术考生,出于文化成绩偏弱的原因,他们在高考前仅仅接受半年甚至数月的应试美术基础培训,对于产品设计的概念完全陌生,相关的文化理念与理工基础几乎空白。其二,苏北地区产品设计的师资力量较弱。作为独立的专业教育,产品设计的历史不足百年,国内获得蓬勃发展更是仅有十多年的历程,因此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化,从业经验缺乏。由于经济待遇的地区差,本地区的师资流入相对处于弱势。产品设计属于生产实践性质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师资本身具有实践与教学的双重素质。而现状显然并不理想,苏北高校引进相关教师往往都是实践经验匮乏的应届毕业生。第三,苏北地区的地方生产状况成为学生就近实践学习的重大桎梏。除了极少部分的国企,大多属于微小企业,其生存状况本已堪虞,根本无法顾及产品设计的原创与研发,更加不能在产品设计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最后,由于产品设计教学具有产、学一体的性质,致使其教学培养模式必须配合本地的经济生产、文化状况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目前国内以清华美院、湖南大学、江南大学在该学科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教学培养模式具有其针对性。苏北地方高校大多能深入学习其优长,然而在结合本地区域特色方面仍嫌不够。以连云港淮海工学院为例,其产品设计专业教学采用江南大学的模式,地方的特色产业仍然未能充分加以利用,与地方经济生产还有脱节的状况。

以上陈述的四点状况,在目前苏北各高校的产品设计学科中普遍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长期克服,而部分则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特别是艺术院校“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引进,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2 “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弊端与优势

鉴于学生入学前盲目选择专业的状况,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大类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所谓“大类培养”,指的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即不按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而按照系、学科等大类制定计划进行招生的一种模式。“分流培养”指的是大类招生以后,对学生经过一到二年的基础课学习,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依据双向选择进行分流培养。“大类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合理为自身定位,提高专业与自身的切合度,增强学生的兴趣与竞争意识,加大其学习动力。

然而这种模式在凸显优势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首先,有调研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学习时间太短。由于就业压力,大四学年大部分时间将用于联系工作和毕业设计,大一大二学年的多数时间花费在基础课与公共性课程上,而真正深入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仅仅是大三学年。这种时间配置直接导致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度与精深度十分欠缺。从实际状况来看,公共课与基础课的大量配置,大大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很难在产品设计专业领域内形成自身的专业兴趣。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专业需求与学生信息了解渠道不对等即其他原因,学生在首次选择专业的时候仍然多有盲从现象。这致使部分学科由于学生的选择热情降低而出现萎缩,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加之当前的以就业指导学业的思想路线,部分高校实施对专业进行所谓的优胜劣汰策略,它不仅使那些有价值的然而社会需求面相对较小的专业萎缩,甚至也会使得更多专业变得过于急功近利。苏北地区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目前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相对于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而言,产品设计的就业范围显得较窄。由于特定的生产状况,当前中国企业对产品设计的需求,仅仅局限在上海、广州、深圳、苏州这一类轻工业为主的城市,苏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决定其低下的就业率。因此,这种局面对于苏北地区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我们虽不能说这是“大类培养”教学模式导致的后果,但是这种模式的确间接使得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状况变得更加不容乐观。要改善这种不利状况,与其被动等待苏北地区生产企业的做大做强,不如更加主动地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上不断改进。

3 课堂环节培养模式的优化

针对上述状况,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培养模式优化问题:

第一,关于基础教学部分。首先,应当突破陈规,灵活分配各科教学时数。目前,各大院校及出版社编写教材成风,产品设计课程教材不在少数。相当多的教材编写体例尚欠严谨,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教学时数,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以重、难点作为核心组织教师讲授与学生独立探究等环节,大胆删除教材中繁复内容,充分彰显课程的主干提纲。如此不仅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还能有效解决学习与设计实践脱节的问题。以素描教学为例,基础素描理应在入学之初便迅速完成,设计素描则应当于专业初分的大三学年开设,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产品案例应当紧密结合。其次,建议在基础教学环节增设“专业认知”学分,让学生和专业老师进行小范围接触,真正了解自己所想所长。具体可以采取师生不定期座谈、名师讲座、网络答疑等形式。此举主要针对学生两年来仅仅涉足基础课而对专业知识懵然无知的状况。苏北地区院校与企业生产设计长期处于疏离状态,相关的工作室也不够完备,因此如何做好学生的“专业认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经过“大类”培养之后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仍然会延续高三毕业时的状态。

第二,关于专业课程教学部分。首先,可以尝试打破一名教师讲授制度,让不同专业的教师互相沟通协作进行联合教学。如此,一来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来也可以大大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的两门课程的专业教师集中一起,共同完成本来相对割裂的两门课程。当然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两位教师要做到主次有别,分工明确,努力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其次,专业课程安排应当结合当地特色,强调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这既是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这一办学思想的实施,更是培养产品设计师的必经之途。从目前现状来看,苏北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试验条件,安排学生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同时加强材料认识与模型加工实验室建设。以实训基地的形式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连云港市为例,高校课程应突出西游、水晶文化,进一步挖掘《镜花缘》等文学题材以及黑陶工艺。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设计题材有理可据,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拉近设计学习与设计创新的距离。

再次,地方高校应当致力于建立复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依照工业设计师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着重强调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现有师资人员外出培训学习。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应当是实践创新的示范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学自然更有实效。

第三,对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优化。由于基础教学环节得到了合理的简化,因此在大一、大二学年就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参观考察的实践环节,及早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对各个专业的认知度。基于苏北地区的现状,建立产、学、研一条龙的教学体系难度较大。因此,如何集中有效地配置有限的教学实践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盐城大丰市为例,2011年年底创办了东方1号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是苏北首个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园,致力于开发具有江苏特色、旅游消费者满意的旅游商品。该园聘请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做专业指导,同时联合多家知名设计企业、机构以及一批创意设计师,与当地各所高职院校组成了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不仅为园区创意设计和工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智库,同时极大地推进了当地高校设计专业的发展。鉴于这一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欠缺的苏北高校来说,应当大力争取跨地区的合作机会,用以补充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此外,有针对性地在企业物色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技师担任实践教学导师,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此举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脱节感。

第四,对就业模式的优化。这一环节的实施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首先应准确落实人才需求信息的调查和预测工作。校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各个专业近年的就业信息、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就业情况发展态势等状况一一进行考察梳理,以便对专业设置、学生选择、乃至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的增删实行有效干预。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适时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对在校生进行专业介绍、就业前景等指导。其心理效应并不是在校专业教师所能给予的。对于一些在行业内发展优秀的毕业生,应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大带小,树立榜样,以提升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与信心。

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环。这里建议高校针对学生大三学年后的专业归属,进行宿舍的二次安排。相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对于提高学生眼界、创造学习氛围是十分有利的。

通过以上苏北高校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解决途径的探讨,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产品设计教学的改良模式。这种改良需要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多方通力协作,而如何打破陈规、锐意革新则是作为施教方的高校责无旁贷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宗霞,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郭嘉颖,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