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标准化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法,从公共服务标准数量、质量、标准模式等多个方面,分领域对国内外公共服务标准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特点及不足,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 标准化 对比分析 政策建议

社会公共需求决定了现代政府活动的目的和范围,有效的政府能充分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公共服务标准可对政府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进而使政府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然而由于目前对公共服务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孙晓莉,2007),因此对标准化研究也相对较少,多数研究只是对公共服务的某个领域的标准化进行分析,没有从公共服务这个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Barnes,Stuart J.and Richard T.Vidgen,2002;Blind K,2006)。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公共服务标准化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服务业标准化国际对比分析的领域确定

(一)公共服务标准化国际对比分析的基准设置

进行国内外公共服务业标准化的对比分析,必须设定对比的基准,根据公共服务业的特点及标准化的特征,本文采用对比领域、标准数量、标准质量和公共服务业标准化的模式等五个基准进行国内外公共服务业标准化的对比分析。

(二)对比的领域确定

本文根据公共服务的概念、公共服务的范围、公共服务的分类及国家标准专业分类目录来界定公共服务标准对比领域。根据以上原则及依据,本研究将国内外公共服务标准数量及质量对比的领域确定为:A综合类:图书馆、档案、文献与情报工作;教育、学位、学衔;编辑、出版;社会公共安全;C医药、卫生、劳动保护;M通信、广播;R公路、水路运输;S铁路;Y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卫生、安全、劳动保护文教;体育、娱乐用品;文教、绘图仪器、簿册、卡片;教学专用仪器;学校专用仪器;其他教具;办公用品及办公机具;体育设施及器械;体育用品;玩具;乐器;Z环境保护。

公共服务标准数量及质量的现状对比分析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标准数量的总体分析

依据以上对比领域,分行业对目前国内外公共服务的标准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公共服务所包含的行业标准的制定组织基本为:ISO、GB、ANSI、DIN、BS、ASTM、NF、JIS、CEN、ASRO、IEC、NBN、AS、IEEE、国内行标、地方标准、国际行标和其他,通过查询各行业内各个明细分类的标准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在公共服务领域,德国标准化学会所制定的公共服务标准13009项,占整个公共服务标准的23%,说明德国在公共服务标准化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美国ANSI的制定标准5502项,ASTM制定公共服务标准3138项,IEEE制定公共服务标准394项,美国公共服务标准的总数为9034项。法国标准化协会制定公共服务标准8806项,占整个公共服务标准的16%。英国标准化学会制定公共服务标准8136项,占整个公共服务标准的15%。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公共服务标准6839项,占整个公共服务标准的12%。综上所述,单就公共服务标准的总数量来看,我国标准的数量位于世界第五位,属于较好水平。

(二)国内外公共服务标准数量所属行业的对比分析

公共服务标准的总体数量说明了一个国家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标准的总体水平,但不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标准的优劣势,因此,本文对各国公共服务标准分教育类、医疗卫生类、环境保护类、通讯广播类等四个领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就教育行业而言,英国标准化学会制定教育类标准733项,占整个教育类标准数量的27%,随后依次是德国、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在医药卫生类标准中德国标准化学会制定的标准最多,共4032个,占整个行业标准的22%,随后依次是英国、美国、中国、法国、日本等;环境保护类标准就数量而言,美国处于较高的地位,共制定标准1495个,占整个环境卫生类标准数量的25%,随后依次是英国、德国、法国、中国、日本等;通信广播类标准德国优势明显,共制定标准4697个,占通信广播类标准数量的34%,随后依次是美国、法国、英国、IEC、中国、日本。

综上所述,单就数量而言,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教育和医药卫生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而环境保护和通信广播领域的标准与以上两个领域相比,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公共服务标准质量国际比较分析

本文从标龄、标准的分布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上来分析公共服务标准的质量。通过调研分析可得,我国公共服务领域标龄和国外相比偏大,但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上除作废部分标准外,现用有效标准较新;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公共服务标准较少,基本都是基础术语标准,只有通信等少数领域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因此,从质量上看,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现状对比分析

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的区分方法源自经济学中有关标准化的论述,比较典型的是把技术标准化模式分为三类,即市场化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混合模式。

(一)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

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及运行机制包括两种:一是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这类服务无法收费而完全由政府以财政方式提供;二是市场化型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受到各方的推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可以使政府开源节流,缓解财政矛盾,有效配置行政资源,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以维护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丁日佳、李翕然,2004)。

(二)国内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

国内公共服务标准化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任向阳、郝素利、丁日佳,2009)。然而,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新技术的决策过程中存在不可回避的难题。由于变数多,变化快,再加上技术标准制定的结果与企业商业利益息息相关,意见一致很难达成。意见难于统一、外部力量的干扰、标准外其他政策因素的影响、时机贻误等诸多原因,造成官方参与标准化过程是有代价和成本的。

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不足及对策

(一)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不足

我国公共服务标准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标准的质量不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选择不当。在公共服务标准化过程中,制定模式的选择对转化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受政府主导标准化体制的影响,缺乏相应的制定模式、转化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清楚具体有哪些制定模式,对各种制定模式的过程特点认识不清,导致不能很好地选择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

公共服务标准化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标准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标准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整个国际公共服务动向,懂得该领域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策略等。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将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加速公共服务标准化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

公共服务标准化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主体一直不认为标准的研制是一种研究工作,把其仅仅看作是文件的编写,得不到相应主管部门的重视,标准制定的经费配置不足,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标准编写补助费,根本无法支持标准研制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政策建议

优化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由于各类标准化模式都有其优点,也有不足;因此,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应采用多种模式,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由于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应采用政府主导模式。而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由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竞争机制的作用,制定不同经济学属性的标准:私人标准、联盟标准和协会标准。所以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根据转化前不同性质的标准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标准制定模式。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化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标准化人才机制建设需要:一是各大院校可开设公共服务标准化专业;二是相关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等要加大对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宣传及培训力度;三是组建并完善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四是建立标准化专家网络和信息库;五是通过政策引导,使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与公共消费市场紧密结合。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化资金管理体制。一是政府应重点支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项目;二是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公共服务组织投资;三是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采用公开的筹资渠道进行社会筹资;四是政府应加大私人标准、联盟标准、协会标准向公共服务标准转化的补贴,鼓励公共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2.Barnes, Stuart J. and Richard T. Vidge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to the Assessment of E-Commerce Quality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2(3)

3.Blind K. A Taxonomy of Standards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Empirical Test [J].The Servic Industries Journal. 2006, 26(4)

4.丁日佳,李翕然.技术标准、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系统论[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

5.任向阳,郝素利,丁日佳.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