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淡墨轻岚,平淡天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淡墨轻岚,平淡天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倪瓒山水画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这在元代文人画家统治着整个画坛的年代里,尤为了不起。元代的山水画以“元四家”的画虽然个人风格面貌不同,但以意境表现的倾向来说是基本一致的。而倪瓒的“逸气说”是元代绘画美学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明倪瓒的绘画及其观念使中世纪后的中国文人画破了形象的范畴。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倪瓒生存时代背景

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他的号很多,最常用的有:云林、云林生、云林子。有时他又自称懒瓒,人呼为倪迂。他还曾自署迂、倪迂。其先祖为汉朝御史倪宽,北方人。南宋初,其五世祖倪益南渡,至无锡,居梅里之祗陀,爱其地胜俗浡,遂定居而为无锡人,累财至“盗雄于乡”。

倪瓒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是元统治较为稳固的时期,民族间矛盾已逐渐缓和,远不如元初那么激化。但倪瓒因数代皆隐士,且为江南富户,家筑有清閟阁,书画文物,皆藏于阁中,幽静之至,惟有鸟声。他23岁前,过着富裕的公子生活。他不忧衣食,不问世事,唯读书操琴,学书习画,欣赏古玩,但却“刮磨豪习,未尝有纨绔子弟态”。他“强学好修”,希望有所作为。他少时刻苦读书,并非为富贵,而是想名垂后世。倪瓒23岁时,兄长去世,嫡母(其兄之母,倪瓒为庶出)也去世,家政由他主持。他一面读书,一面经营清閟阁。

明朝初年,倪云林反被税官逮捕,后来获释,不久便去世了。所以,他对明王朝更无好印象。他在元朝时画的画,都署上元朝年号,到了明朝,却从不署明朝年号。他一生除少年时读书较刻苦外,其他时间都是清闲的,无事可做,以琴棋书画为消磨。所以他认为作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至于所画之物,似与不似,那是不必计较的。而倪瓒的“逸气说”是元代绘画美学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2.倪瓒山水画的意境美及独创性

(1)中国画的意境根源

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以及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或美感的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动反映。当一定的事物形象激发一定的艺术想象以进行艺术创作时,这便意味着艺术境界的产生及其体现的过程,或者说内容指导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过程。在我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作为概念很早就存在,而有关“意境”的论说,则出现较晚。

中国画论发展史有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从尚形逐渐过渡到尚意,进而主张意与形的统一,其中包含着创立意境、表达意境和表达的方式方法、意与法的关系这么几个方面或课题。在每一绘画作品中,这几方面有机的联系着,而意境则贯彻于创作的始终。

(2)从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认识倪瓒山水画的意境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倪瓒山水画艺术天真幽淡、萧散简远的品格,被后世尊奉为“逸品”,并成为文人画品评的最高典范。倪瓒山水画主要表现为两种风貌:一是重构成,画重峦叠嶂,取其雄奇伟岸之势。二是重韵味,画淡墨轻岚,求其淹润姿媚之美。二者在笔墨风规上尽管有所不同,但在重视自然感受、忠实于景观物象上却相一致。入元以后,文人画家们变革古法,锐意出新,追求笔墨情致,讲究以情构境。

山水画是画家“因心造境”来表现一种寂静、空旷、萧瑟、荒寒的意境,同时也是画家心境的自然呈现。这种笔墨风格和画面表现的意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营造出一种萧疏幽远、冷落荒寒的气氛。正是云林喜用的手法。用“逸笔”写“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家用“逸笔”写出“逸气”。然而他却用“三段式”的艺术构成和“舍中景”的方法,删繁就简,用简之又简,无法再简的笔墨把巨大的意境和美感包含其中。正如钱钟书所说“用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以削减迹象来增加意境”。就像超现实景象,内涵着一种“大音希声”,欲说还休的感觉,而这就是一种审美意境的最好体现。清"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中对倪瓒作了很好的总结:“高士倪瓒,师法关同,绵绵一脉,虽无层峦叠嶂,茂树丛林,而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我观其画,如见其人。”这就是对倪瓒绘画中的“逸气”的一种最好说明。在其作品中尚简的用笔必然构成淡远的意境。其自叙“疏者不厌其疏”,“淡者不厌为淡”。宗白华评价“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画风简淡,但又无一笔不繁。他师法董源,简学荆浩,但笔墨却渐趋简率,我们看他所画的“林木平远竹石,殊无市朝尘埃气”“每于苦涩之中见丰润,似疏略而实遒劲”。明代王士贞在《艺苑卮言》中评论道“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尤可学,元镇不可学也。”淡、雅、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融合,也把他审美精神内核更好的体现出来了。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风格就是人”这句话用在倪瓒是再合适不过的。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性格以及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倪瓒绘画的独特风格。

元代中后期随着“元四家”之间的诗文书画唱和以及文人间的书画馈赠,山水画题画形式愈加活泼、丰富、自题、复题、互题,诗文连缀并题迭画而出,使得山水画充满浓郁的“书卷气”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意志也随之潜画而入,故山水画在事实上以题画和题画形式的多样化集中反映了元代文人参与山水画创作的状态和元代山水画人格化的过程。题画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文人士大夫结合在一起形成文人画家群体,正是他们之间频繁的诗文唱和导致元代以人格还乡为标志的文人(山水)画运动。元代山水画的“书卷气”在于文人画家的人格使气,并以题画形式昭示,倪云林的《六君子》图自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画题不题诗,借题文方式要大痴为之复题,黄公望后来题诗赞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点也说明元代山水文人画的一种共通灵气,其复题不仅掂出了倪瓒此作的话题,而且丰富了画意,使画面充满了“书卷气”,《六君子》图也因此而得名。“逸笔草草,天趣自成”的“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是倪瓒画风的主要表现手法,在《古色风韵》作品中同样能看到此情,此景。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云烟缭绕,似一条宽带,萦绕山间,随之而深远,使此境深入其理。溪流淙淙,曲尽其妙,密密丛生的水草,郁郁苍苍的丛树都生机勃勃。画家对山体的处理,大笔勾勒,类似大斧劈,少皴多擦,惜墨如金,更显精神。少许加染增强了山的深厚感苍劲的大山在染后又生出一种滋润蒙茸的色泽。

(3)通过作品来描写倪瓒山水画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入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倪瓒传世最早的作品是《水竹居图》,中年代表作《六君子图》,是他泊舟弓河时,为友人庐山甫所画。故竹弯而不垂,挺而不扬,暗示著一种不卑不亢的内心独白。杆和枝以中锋浅墨写,重墨落在叶簇之中,深浅有致,笔精墨妙。没有时下粗节漫叶、墨爆水泛的俗气。

(4)基本作画技法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表现语言和特征,在当代已形成为共识,它不仅仅是国画艺术工具材质的独特所表现出的形质特征,重要的是笔墨语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及审美思想。众所周知“笔墨”是指国画的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是中国画的基本功,“笔”是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笔法以及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墨是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及干、湿、浓、淡”等变化。笔与墨的关系,强调笔为主导,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有侧重于用笔的,如元四家之倪瓒,和清四僧中之弘仁,以“俭笔干墨”之折带皴描写简淡清远之境界,有侧重于用墨的如清金陵八家的龚贤如当代之黄宾虹、李可染,善用积墨,泼墨之法来表现浑厚华滋,的山水意境。韩拙“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清·笪重光曰:“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都说明了山水画创作中笔墨技法运用的重要性。笔墨虽可以侧重,但不可偏废,即“有笔无墨”的干笔勾皴,墨韵皆无和“有墨无笔”的墨气柔弱,缺乏骨力都是不可取的。

倪瓒就是用“逸笔”的表现手法,用疏朗淡雅的画意,以及自己的人格精神在画中来得到完美的表现,即在画境中洋溢着体现人格精神和审美品格的”。

收稿日期:20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