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君书》教学实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君书》教学实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师档案】

袁卫星,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语文教师教学业务大赛“四项全能”、江苏省“五四杯”十杰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曾获首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彩虹奖”、全国语文教师教学研究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出版有《细数阳光》、《美丽的过程》、《中学语文教与学》、《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听袁卫星老师讲课》等10余部专著。现致力于语文课程评价研究及生命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17日下午

教学场合:苏州市中小学2011年课改展示活动

教学班级:江苏省昆山中学高一(1)班

【执教背景】

课前一天下发教材《与君书(节选)》及《学情调查表》让学生预习。《学情调查表》为表格式,主要内容为:

①摘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查词典注音或解释)。

②你去过平江路吗?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请概括说明。

③你认为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④摘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

⑤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

课前半天收起《学情调查表》,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备课。正式上课时,发回《学情调查表》给学生。

教学实录

一、简单导入

师:苏州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人称“陆苏州”。他在他的散文《梦中的天地》中说:“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的,是有着众多苏州小巷的一条苏州老街――平江路。(师板书:平江路)

师:从《学情调查表》上得知,我们班只有4位同学去过平江路,其他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平江路,因为它毕竟是在苏州,而不是昆山。去过的同学请举手!(4位同学举手)

师:其实,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作者笔下的平江路。

二、概括特点

师:那么,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怎样一条路呢?请同学们自由散读一下,概括出它的特点。所谓散读,就是你可以读快点,也可以读慢点,你可以读出声,也可以默读,由着你的性子来。

(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基本都读完了。刚才我发现,尽管是自由散读,但同学们有的做法值得我提一提:大部分同学都标好了节次,有的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标好了;不少同学在散读的过程中把笔抓在手上,一边读一边在文章中圈画。――阅读是要养成一些好习惯的。还有几位同学没有从第1节开始读,而是从第4节开始读的,这是为什么呀?(示意从第4节开始读的一位同学)

生:因为老师你让我们找的是平江路的特点,课文真正写平江路是从第4节开始的。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预习到位,抓住了要害。我们这次阅读,是带着任务的阅读。怎样的任务啊?(师生一起说)概括出平江路的特点!那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把他概括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

(师根据《学情调查表》反馈的情况,点了方寒和王怡雯两位女生上黑板。方寒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悠闲,随性散淡,富有文化内涵”;王怡雯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富有生活情趣、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文化底蕴)”。经过这次阅读,她俩写在黑板上的特点分别是:方寒:“保存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富有文化内涵,随性散淡。”王怡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具有文化底蕴,闲适和散淡。”其他同学在下面交流,偶见争论,教师参与了部分同学的交流,强调说服同学要有根据)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黑板上来,看看两位同学的概括。我们先“求同”,找她们的共同点。粗略地看,两位同学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生:(齐)保存完好!

师:好,“保存完好”(用红笔划线标注)。这算不算平江路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两位同学概括得准确吗?

(有同学点头,有同学摇头,有同学不表态)

师:在文章中能找到吗?

生:能找到,第4节开头:“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整的一条老街。”

师:现在看到标节次的好处了吧,一说节次,我们就能很快找到。

师:文章说的是“保存相对完好”,两位同学写的是“保存完好”。这里面有没有差别?

生:有,程度不同。

师:可是我们是“概括”,概括不是字越少越好么?

生:可是省掉了“相对”两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是的,概括要求简明,但是不能把重要的信息丢掉,不能改变作者的原意。(用红笔补上“相对”二字)我们再来看――

生:(齐)历史悠久!

师:好,“历史悠久”(用红笔划线标注)。课文中哪里有说“历史悠久”啊?方同学,你来回答下!

生:第4节,“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

师:好,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确是这样,小巷的历史悠久,暗示着老街的历史悠久。悠久到什么程度呢?文章当中有没有相关的数字说明?

生:有!第5小节,讲平江路的“老伴”平江河有“几百年,不,应该是几千年”的历史;第7小节,讲平江路上的古井,“两千年了,历尽沧桑”。这些都反映了平江路历史的悠久。

师:好,从你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似乎还看到了平江路的其他特点,比如小巷众多、依河而建等等,你们同意不同意?(众生表示同意,师用红笔补上:“小巷众多、依河而建”)

师:接下来我看看,应当是这两条了――我们的方同学说“富有文化内涵”(用红笔划线标注),我们的王同学说“具有文化底蕴”(用红笔划线标注)。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王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生:第8小节。

师:好,请你把第8小节读一读,读完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读第8小节)

生:这里提到了平江路有昆曲馆、评弹馆、百花书局……

师:等等,是中张家巷有这些。但我们前面说了,平江路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巷众多”,小巷和平江路主街共同构成了一个街区式的平江路。因此,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的确也属于平江路。

师:但是在这一小节,除了这三样遗产或文物式的传统文化所在外,还有没其它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

生:(思考片刻)还有老苏州们早晨花两小时买一个烧饼,下午花两小时听一曲评书的生活方式。

师:对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啊!老苏州们的生活方式是土生土长具有苏州特点的。注意,这里有两个字,“寥寥”。我看到《学情调查表》上有同学给它作为生难词列了出来,并自己查词典注音、解释了一遍。现在请查过的同学说说,这两个字是啥意思?

生:表示很少。

师:完全正确。现在我们来看,王同学写的是“具有文化底蕴”,方同学写的是“富有文化内涵”,两位同学自己看看,到底选哪一个更合适?

生:“富有”程度比“具有”深,用她的吧!(众笑)

师:好的,不过你的“底蕴”也不错,我们就改成“富有文化底蕴”或者“文化底蕴丰厚”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板书:文化底蕴丰厚。众笑。)

师:接下来是这一条:方同学是“随性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王同学是“闲适和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请同意这一特点的其他同学来回答。

生:第10小节。

师:好,你把第10小节相关句子给读出来。

生:“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寥寥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

师:好,一步到位。那么,你来看看,“随性散淡”和“闲适散淡”取哪一个好?

生:还是用“随性散淡”吧,这是文章中的语言。

师:是的,在进行信息筛选、文本概括的时候,尽量用原文语言。

师:两位同学的共同点找得差不多了,现在来看看她们不同的地方:方寒同学还有个“引人遐思”,“引人遐思”能不能作为平江路的特点?

生:不能。

师:我也觉得不能,因为,引人遐思的东西太多了。

师:王怡雯同学有个“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个在课文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古井。

师:一点不错。古井能“清澈无比”,平江路无法“清澈无比”。至于“历尽沧桑”,可以归入“历史悠久”。

师:(用红笔划掉“引人遐思”和“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两条)两位同学是否同意?(生点头)

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的特点(根据板书):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小巷众多、依河而建、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我现在提一个要求:这么多特点,要是让你只选最重要的三点,你会选哪三点?

生:(讨论并明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

三、品味情感

师:那么,对于这样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平江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呢?这也是《学情调查表》上的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生:喜爱,赞美。

生:喜爱,向往。

生:喜爱,赞美。

师:三个“喜爱”,两个“赞美”,一个“向往”。“向往”是因敬仰羡慕而希望能得到或达到,这里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已经不是希望得到或达到了。同意“喜爱”和“赞美”的同学请举手!(几乎所有同学都举手)

师:都同意。那我来问大家,文章有没有直白地表示这两种感情的句子?

生:有。第11小节:“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是啊,这里有两个感叹句,有一个“多好”,一个“多美”,真是由衷赞叹。――这两个句子句式有没有什么差别?

生:前一个是一般句子,后一个是用了修辞――暗喻,把平江路比作一段历史。

师:分析得很到位。现在,请我们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情,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师生:(深情朗读)“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除了这两句直白话语外,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披文入情,各找一处句子来品读,一要读出感情,二要简要分析,分析的时候,结合《学情调查表》提示的各种表现手法。谁先自告奋勇?

生:我找的是第4小节这几句(感情朗读):“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自绕膝。”

师:读得很好,读出感情来了,但还得分析一下。

生:这里,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平江路小巷众多、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分析得很好!不仅说出了采用的修辞,而且对修辞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说得很到位!来,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些生气勃勃的众多小巷的名字给读一读――

生:(齐读)“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

师:(接读)“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

生:(在教师示意下再一次感情接续)“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自绕膝。”

(师生自发鼓掌)

师:读得比刚才更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美!现在,给你一个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分析。

(生推荐了旁边的一位男生)

生:第6小节。“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撑’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这一段也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比如“不要去惊动历史”,这里的“历史”是暗喻;再比如引用了戴望舒《雨巷》中的诗句,给人以宁静、深远、诗意的感觉。作者的喜爱之情蕴含在其中。

师:(请前面推荐的学生)你推荐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王宏同学读得很好,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感情,而且分析也很到位。我原来以为“不要去惊动历史”的“历史”是借代,现在看来的确应当是“暗喻”。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这一段其实是很难读的,不仅要读好引用部分,而且“纳底”、“凹凸不平”、“的咯的咯”等几个词的音就很难读。再有,“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最后两句字面上是一样的,但意思和读法都不应当一样。一个是表示目的的“为”,一个是解释为“做”的“为”。王宏同学不仅读准确了,而且语气节奏把握得很好。――也谢谢你,让我们认识了读得好的王宏同学!来,王宏同学,你来推荐下一位。这回我有个要求,请你推荐一位女生!

(生推荐了一位女生)

生:第7小节。“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

师:这段文字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哪里有见到过?

生:我想起来了,中考!中考语文改错别字的材料!(众生恍悟,一阵激动)

师:既然是“老相识”,可以读得更好一点是不是?来,你再多投入些“喜爱”和“赞美”,读一读。

(生重读一遍,读得比前面要好许多,堪称完美)

师:你看,你这一读,我认为分析都不需要了,因为感情都被你读出来了。不过这一小节后面没读的部分,大家要注意一下,引用陆文夫陆苏州的话,这里面充满着联想和想象,课后各位同学再去品味一下。

师:还有没有同学可以来交流一下?

生:(自荐)我来!不过我找的只有一句话,而且是在第3小节:“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平实,没有前面那些同学所读的那么优美,但也是充满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的。

师:首先我要说,你找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非常重要的句子:它在文章中是一个转折,将读者的视线由对苏州的叙写转向本文的重点平江路。其次我想问问你,这句话中间,有两个字很重要,很能表达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你能找出来么?

生:但,先。

师:同学们说他找得对不对?(众生:对!)

师:这么一句重要的话,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还是要读出感情来哦!

生:(齐读)“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

四、讨论文题

师:课文品得差不多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呢?别忘了,《学情调查表》上还有这么一项:“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大多数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和品读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但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不止一位同学就文章题目提出了问题:“与君书”(师板书:与君书)的含义是什么啊?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做题目啊?有这般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七八位)还不少!那谁来回答?当然是没提这个问题的同学来回答了!(请出一位没举手的同学)

生:“君”就是“你”,“书”应当是“信”吧,“与君书”就是“写给你的信”吧?

师:(请出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满意!

师:(请出另一位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呢?

生:满意!

师:你们满意,我还不够满意。这里的“君”是“你”,但这个“你”又是谁呢?(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作答)可以是具体指某个人,也可以泛指所有读这篇文章的朋友,还可不可以指作者自己?(停顿,让学生思考)你看,文章最后写到,“我转过身,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作者也可以是写给自己的心灵独白,你说是不是?(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而且,这也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君书”的含义。为什么以它为题,你还没有说。你现在说说?

生:因为它是作者长篇散文《与君书》开篇。

师:对,是沿用。还有没有?从人称的角度?

生:以此为题,就是全文用上了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感到亲切自然。

师:这下比较完整了!又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老师也有问题,能不能也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征得学生同意后)平江路真有那么好吗?我们班四位去过的同学呢?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很杂,也很吵,可能是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是节假,人多吧!

生:我觉得还行,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下雨,所以人少。还是有点味道的,不过我看到有卖洋酒的酒吧,不协调。

生:我觉得一般般。

生:还可以。

师:看来,什么时间去,什么天气去,什么心情去,最重要的,是和谁去,这个很重要!(众笑)但的确如此,作为去过平江路很多次的我来说,我认同四位同学的观点:没有课文写得那么好!那么,既然没有那么好,作者为什么偏要写得这般唯美呢?(停顿,让学生思考)

师:现在,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前三小节。男同学从她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女生朗读前三节)

生:因为对苏州的热爱吧!

师:是的,因为作者对苏州的热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像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看到的往往都是她的优点。(众笑)因此,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唯美的!我对第1小节特别有感觉。有没有和我一样有感觉的?(有女生举手)那好,你能不能把第1小节再读一遍,把这种感觉给读出来?

(女生声情并茂读第1小节,生自发鼓掌)

师:现在,请男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两小节。女同学从他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男生朗读末两节)

生:作者不希望失去平江路,呼吁珍惜。

师:从哪里看出?

生:“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师:这句话中的“平江路”是一个修辞,你看出来了么?

生:(略作思考)是借代。

师:借指什么?

生:借指那些和平江路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苏州老街。

师:很好,到现在还没有忘了平江路的主要特点。平江路对与苏州来说,用一个成语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硕果仅存;套用孔乙己的话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多乎哉?不多也!因此,作者把平江路写得这么唯美,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倍加珍惜。

师:有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分析,作者是不是这么想的呢?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咱们吃了一个鸡蛋,是大可不必追究这只鸡蛋是哪只母鸡下的。但今天我们不妨问一问作者。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作者就是这么想的。――因为,这篇文章是我09年写的。

五、简短结语

师:当然,一篇文章写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读了去,就是读者的世界了,因此,最重要的是作为读者,我们自己的理解。但有一点我相信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在座的各位没去过平江路的同学,将来有机会去苏州,你会去平江路吗?会去的举个手!(学生全都举手)我想我们都不希望哪一天去到平江路,回来后也像袁老师一样写一篇文章,写到最后,写的不再是“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而是另一句,“这个城市,曾经有过平江路……”

师:好,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用眼睛,用笔,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记录我们身边的“平江路”吧!

(袁卫星,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15004)